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全息電影

鎖定
全息電影,外文名holographic movie,利用光波的干涉現象來記錄影像和重現影像,用全息攝影的方法制作和顯示的電影, [1]  影像是立體的,有縱深感,亮度範圍比普通攝影和電影大得多,一般多用於拍攝風光片、木偶片和動物等。
中文名
全息電影
外文名
holographic movie
定    義
全息攝影基礎上發展的新型電影
特    點
立體的,有縱深感

目錄

全息電影簡介

holographic movie
全息攝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型電影。
放映時用激光投射全息片,觀眾不用戴立體眼鏡,就能看到立體的影像。全息電影技術較為複雜,拍攝時也須以激光照射,激光能量大則傷害演員,小則達不到拍攝效果。因此一般多用於拍攝風光片、木偶片和動物等。

全息電影原理

全息攝影是利用光波的干涉現象來記錄影像和重現影像。全息片完全是光波波前的記錄,直接看到的只有許多細紋組成的圖案,看不出和拍攝對象有任何相似之處。但是,當用激光來照射全息片時,不需戴任何特殊的眼鏡,就能看到在全息片後有一個完全立體的影像。拍攝全息片要用相干光源和高分辨率的感光片,還需規定光路的分光束器和反光鏡,但不用物鏡。拍攝過程:相干光源分為兩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2),稱參考光束(4);一束射向被攝物體(3),經它反射再達到感光片,稱為物體光束 (1)。兩條光束在感光片平面相遇,由於它們所經光程不同,以致相位不同,因此發生干涉現象,產生干涉圖案,由感光片記錄下來,成為全息片。
相干光源發出的光的波長和方向是相同的,它是波前為平面、連續前進未受干擾的單色光。這種光是產生干涉圖案的重要條件產生全息圖的原理可以追溯到300年前,也有人用較差的相干光源做過試驗,但直到1960 年發明了激光器──這是最好的相干光源──全息攝影才得到較快的發展。

全息電影物體影像

全息片記錄的物體影像:激光器(2)發出相干光照射全息片(3),被幹涉圖案折射產生虛像(1),眼中看到實像(4)。觀看時影像隨觀者眼睛的位置高低而左右移動,當與看實物的位置一致時,影像是立體的,有縱深感。在單片乳劑上同時記錄幾個影像,改變入射光的角度以依次再現這些圖像,這便是全息電影的原理。全息電影初期只能拍攝小件物體的動態,也只能供一兩個人觀看,主要用於科學技術研究。進一步發展後用來再現個別人物和小範圍實際景物的動態。1976年,蘇聯電影科學研究所放映了可供數十人觀看的全息電影。放映時用了一塊 2×2米的全息幕。拍攝所用的感光材料是特製的70毫米電影膠片,分辨率(見分辨率)達 1萬線/毫米。全息電影也可用和普通電影逐格曝光相似的方法拍攝。
全息電影仍在進一步研究中,研究的主要課題是:大範圍拍攝;供全息攝影用的彩色片;供數百人甚至更多人觀看的顯示系統等。
參考資料
  • 1.    夏衍.電影藝術詞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