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內黃梅花拳

鎖定
梅花拳是一個源遠流長、古老而神秘的優秀傳統拳種。習練時以五種姿勢進行,並且呈梅花狀,故稱梅花拳。
中文名
內黃梅花拳
性    質
優秀傳統拳種
特    點
以五種姿勢進行,並且呈梅花狀
出    處
《內黃縣誌》

目錄

內黃梅花拳簡介

內黃梅花拳是明末清初由梅花拳第四代傳人鄒志剛、孟友德傳入內黃。他二人一個傳拳,一個傳掌。清朝順治年間,內 [1]  黃後化村的王登榜、內黃丁莊的楊炳先後拜梅花拳四代傳人鄒志剛,蔡光瑞為師,正式習練梅花拳,同出一門、情同手足的王登榜、楊炳師兄弟,經常在一起交文習武,切磋技藝,拳術長進極快。楊炳得梅花拳真傳後,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練就一身好武藝。《內黃縣誌》和《彰德府志》稱楊炳“虎項猿臂,技勇絕倫,作文雄壯,下筆立就”。具有文韜武略之才的楊炳,起初並無仕途之意,他傾其所藝,在內黃廣為傳授梅花拳法。許多得意門生學成之後,便到附近地區創辦武場收徒傳藝。眾徒知其先師楊炳是內黃縣人,所以稱自己習煉的梅花拳為內黃梅花拳。

內黃梅花拳人文歷史

內黃梅花拳自開創以來,有“文場”、“武場”之分。而且“文場”指導“武場”。其“文場”以佛、儒、道和周易理論為指導,教育門內弟子遵“三綱”沿“五倫”、襲“八德”,修身養性,練神練氣。“武場”以古代兵法思想、軍事謀略為指導,要求門內弟子刻苦練功的同時,以靜止動,避實擊虛,敢打必勝,膽氣為生。內黃梅花拳動作結構對稱,緊湊動靜分明,剛柔相濟,連打帶拿,一氣呵成,一切動作以柔順為上;強調內練氣,外練形,內外兼練。因其招式樸實,變化多端,攻防技擊性強,既可養身健體,又可開發人的智慧,因此深受廣大民眾喜愛。
康熙五十一年冬,楊炳在壬辰科武殿試中被康熙點為武探花。後授其為御前侍衞兼京營都司。後因政績突出,又加封為通議大夫。楊炳得中探花進京後,將內黃梅花拳術在京傳授。但沒有公開拳名,至今,北京梅花拳習練者還稱其練的是“老楊拳”。
乾隆初年,楊炳辭朝返鄉,侍奉老母。為使內黃梅花拳永代相傳,發揚光大,規範發展。已近70歲的楊炳在乾隆七年(1742年)寫了梅花拳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論著《習武序》。《習武序》汲取了中國古代兵法精華,又揉進去了儒家、佛家、道家、易學的深奧思想和法則,具有獨特的理論特色,被包括內黃梅花拳在內廣大梅花拳習練者奉為瑰寶,在山東、河北、河南等地廣為流傳,為義和拳運動打下了思想基礎。楊炳同時在運河西岸廣收弟子,趨庭施教,為義和拳運動奠定了組織基礎。例如義和拳運動的發祥地——河北鹹縣沙柳寨,山東冠縣梨園屯等梅花拳的故鄉,到現在拳民還稱他們的拳術是“楊炳師爺傳授的”。梅花拳發動並領導了清末的義和拳反帝愛國運動,為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其中,楊炳和他的《習武序》功不可沒。
由於梅花拳弟子從政者極少,文字記載也很少。只有楊炳一人競技而勝獲探花,加之其著《習武序》流傳很廣,因此,楊炳是梅花拳史上具有文字記載最早的一代宗師。
內黃梅花拳,花開四方,香逸萬里。自楊炳始創以來,以內黃為中心,遍佈冀、魯、豫等地,輻射全國數十個省市自治區。至今內黃縣531個行政村,村村習練內黃梅花拳,多者百餘人,少者十餘人。自1990年以來,先後有加拿大、新加坡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內黃梅花拳弟子來內黃尋根祭祖,切磋技藝,交流研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