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習武序

鎖定
《習武序》作者楊炳為河南內黃縣人,梅花拳一代宗師,武探花。該文獻對研究梅花拳的傳承、中國武術的發展及義和團運動的起源等均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中文名
習武序
類    別
古文獻
出版時間
清朝

習武序作者簡介

楊炳(1673-1747),字虎文,號松巖,河南省內黃縣人。自幼隨父楊達練拳,精通梅花拳。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中武探花,授御前侍衞。
楊炳是我國武術史上最早有文獻記載的梅花拳大師。晚年,楊炳離京返鄉。乾隆七年(1742年)作《習武序》,在豫、冀、魯一帶梅花拳弟子中廣為流傳。 [1] 

習武序《習武序》的版本及價值

20世紀80年代,山東大學路遙教授帶領研究生在河北邢台做“義和拳的起源”的社會調查期間,見到了楊炳的《習武序》抄本。之後,《習武序》在路遙教授編著的《義和團運動起源探索》一書中全文刊出。之後,山東大學燕子傑所著《中國梅花樁文武大法》不僅全文登載了《習武序》,而且還做了點評。路遙、燕子傑兩位教授的書使《習武序》迅速地走進了武術研究者的視野。
經安陽師範學院馬愛民教授和楊炳第十世孫楊彥明等人的艱辛田野調查,發現《習武序》的版本主要有:民國十年本(1921年)、清同治十二年本(187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本(1843年)等。更為可喜的是,調查者還發現《習武序》原版曾藏在北京白雲觀。
道光二十三年和同治十二年楊炳《習武序》的發現,對矯正和補充民國十年楊炳《習武序》的遺漏和錯誤,殊為珍貴,對研究義和團運動的起源和中國武術發展史,全面瞭解楊炳的武學思想,探討清代梅花拳的發展及歷史面貌等均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 [2] 

習武序《習武序·習武規律十二條》

(1)凡立教之始,務要他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道,異日可以入則事其父兄,出則事其長上,不愧有勇知方之士。
(2)凡入教之時,務要他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講習武藝,所以保身體;好勇鬥狠,所以危父母,切宜熟記。
(3)凡習武務要使他知拳腳為槍棍之母,不活拳腳,則槍棍不獲臻其妙,徒尚拳腳,則遇敵不克,取其勝,二者兼之,方得其趣。
(4)凡學技之士,務要知安詳恭敬。雖曰手舞足蹈,似與文人不同,而其神化莫測,非粗心浮氣者所能入也。昔宋將嶽武穆上馬如無敵天神,下馬如有道賢人。
(5)凡入拳堂時,務要沉細,不可喧譁,方可知進退之中有妙着,趨避之內有利害。萬不可視拳腳如戲場,則學習才有進益。
(6)凡出拳堂時,務要如見大敵,不可輕忽。當思何法可以破他,何着得以勝他。久久習之,可以登堂入室。
(7)凡見師面,即便站起,不可視若路人。每見庸師俗弟之輩,並肩而行,同凳而坐,全無師弟之分,絕無尊敬之意。一則師藝淺,一則弟心傲,所以徒有習武之名而全無真藝之用也。
(8)凡師弟授受之際,弟子卻不聽。俗人曰:不打師傅不得妙着。每有乘師無備,偷刺暗打,是最輕狂可惡。竊思奇着妙法,孰有圮上老人必待子房三進禮而後授。蓋奇着妙法,何師無之,皆因弟於輕薄不知尊師重道,故秘而弗傳。況奇着妙法,俱是殺敵之毒手段,倘若輕施,弟必受傷,定要緩緩傳授,慢慢講説,始堪有得。自古學武難,傳武更難,因材而教,文武皆然,豈可躐等也哉!
(9)凡入教習武之士,諒其身之強弱、人之雅俗,如講道書生只可緩授其進退之法、閃搕之術,步騎身勢而已,斷不宜拳打腳踢,與門渾者一樣看也。
(10)凡拜師,於每月朔望日期,只行二拜禮,不必同君親之禮,何也,禮有隆殺,過猶不及,方免足恭之譏。切記,切記。
(11)凡教習武之士,當尊孔子有教無類,不然,仲弓不得列德行之科,互鄉克有見聖之童,務使其改過自新,正見人才難得故耳。
(12)凡傳教之師,斷不可重利輕藝,苟授匪人,敗名喪德,明有王法,暗有鬼神,可輕泄哉!孔子曰:我待價者也。價非千兩銀萬兩金,是待有尊德之君、重道之主,卑禮厚聘,方可出而仕也。如千銀萬金,視若涕唾,豈足以動至聖之心,教者當如是耳。 [3] 
參考資料
  • 1.    楊彥明:《武探花楊炳與》,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
  • 2.    馬愛民:《傳統武術文化心探》,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年版。
  • 3.    楊彥明:《梅花拳通義》,北京:北京藝術與科學電子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