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內黃大棗

鎖定
內黃大棗,河南省內黃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1-2] 
內黃大棗果酸含量為棗果平均含量的5倍,維生素C含量是柑橘的10倍,蘋果的75倍,是名副其實的“百果之王”。因所產紅棗味美量大,內黃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紅棗之鄉”。 [3] 
2009年07月0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內黃大棗”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1-2] 
中文名
內黃大棗
產地名稱
河南省內黃縣
品質特點
個大肉厚,富有彈性,酸甜可口
地理標誌
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批准文號
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09年第68號
批准時間
2009年07月09日

內黃大棗產品特點

內黃大棗適應性強,抗澇、耐旱、耐瘠薄,非常適合內黃沙區的土壤特性,種植模式以農棗間作為主,不但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又改善了生態環境,還促進了農業穩產高產。
內黃紅棗共有品種60餘個,品質優良,富有彈性,果味酸甜可口,營養豐富,既可鮮食,又可乾製加工。其中富含果酸、十八種氨基酸及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有“百果之王”和“活微生素丸”之譽,有益心潤肺、合脾健胃、益氣生津、養血安神等功效,有舒肝健脾、清心潤肺、補血養顏、調中益氣等功能,尤其是鮮棗中富含環磷酸腺苷(CAMP)等生物活性物質,對冠心病、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有顯著療效,而且對人體內的癌細胞有較強的破壞和抑制作用。內黃大棗個大肉厚、內部組織鬆軟,彈性好,利於加工和長途運輸,可加工成為多種食品。 [4] 
2014年,內黃縣林業局在全國範圍篩選出10種優質棗,送到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進行氨基酸的定量分析。檢測結果顯示:10個品種中,內黃大棗扁核酸遊氨基酸含量處於中等偏上水平,生物活性化合物環磷酸腺苷、環磷酸鳥苷含量均屬最高,比其他品種高1倍以上。 [3] 
內黃大棗 內黃大棗

內黃大棗產地環境

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地處太行山東麓,黃河北岸,位於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屬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內黃縣歷史上沙丘連綿,常年乾旱,然而棗樹的耐旱、耐澇、耐鹼性,使其在這片特殊的土地上頑強生長。 [3] 
地質
內黃地處太行山東麓平原,第四系黃土普遍覆蓋,基岩未曾出露,境內地層發育不全。地層由下而上分太古界、寒武系、奧陶系、石炭——二疊紀、白堊系、下第三系、上第三系、第四系。
地貌
內黃縣屬黃河沖積平原,亦系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全縣總面積1161平方公里,全部是平原,地形平坦,起伏較小,海拔高度一般在50-70米。地勢總體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地面平均坡降1/5000-1/6000。
氣候
內黃縣屬於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特點。冬季盛吹偏北風,夏季盛吹偏南風,春秋兩季屬過渡性季節。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188.8小時。年平均氣温13.7℃,氣温的年變化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年平均降水量596.7毫米。
水資源
內黃縣主要過境河主要有四條:分別是衞河、安陽河、湯河、硝河,年平均降水量為596.2毫米,平水年(50%)地面水徑流量為1031萬立方米,偏枯年(75%)徑流量為819萬立方米。全縣水資源總量為11.8億立方米,水資源可利用總量為1.56億立方米。
土壤
內黃受黃河、衞河、漳河多次決口的影響,成土母質分為沖積物母質、風積物母質兩大類。全縣土壤面積145.7萬畝,分為潮土類、風沙土2個大類,其中潮土類120.3萬畝,佔土壤面積的82.57%;風沙土類25.4萬畝,佔土壤面積的17.43%。 [5] 

內黃大棗歷史淵源

內黃縣素有“棗鄉”之稱,內黃大棗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歷史,是歷代帝王之貢品。 [1] 
《內黃縣誌》記載:“唐宋時期已有大面積種植。”
新中國成立前,內黃十年九旱,糧食收成差。棗樹卻相反,越是乾旱,棗子越是豐產。有幾年,糧食幾乎絕收,村裏人全部靠棗度日。“當時棗樹就是內黃人的“救命樹”。
20世紀90年代,內黃大棗進入黃金髮展期,以棗業為主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已十分成熟。棗樹下套種小麥、花生、紅薯等經濟作物,既解決了温飽,又讓農民增收。
20世紀90年代末,內黃大棗憑藉良好的口碑價格水漲船高,當地羣眾的種植熱情空前高漲,大棗產量連年攀升,“增量就是增效”成為大多數棗農追求的目標。為了提高產量,部分棗農開始濫用農藥、化肥等,內黃大棗品質下降,口碑下跌,收購的客商越來越少,價格也越來越低。
2000年後,新疆、甘肅、寧夏等地大棗大批量進入內地,並迅速佔領幹棗市場,對內黃棗業形成極大衝擊。
2015年,內黃縣林業局着手進行品種培育實驗,前往全國多地進行考察,在山西太谷學習“雙調技術+防雨棚設施”,在臨猗學習"冬棗露地栽培密植+大棚模式等先進技術,帶回內黃推廣。
從2017年起,內黃縣計劃每年拿出900多萬元用於大棗產業發展,對標準化管理示範園、新建的鮮食大棗密植園、搭建的防雨棚等分別給予不同程度的獎補,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棗農的積極性。 [3] 
內黃大棗 內黃大棗

內黃大棗生產情況

2013年,內黃紅棗發展到46萬畝,700餘萬株,年產鮮棗12萬噸,產值2.4億元,居河南省第一。全縣年人均紅棗收入354.3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2.4%。 [7] 
2016年,內黃縣有棗林46萬畝,年產鮮棗12萬噸,年產值2.4億元。
2017年,內黃縣有大棗加工企業達400多家,從業人員2萬多,年加工能力到5萬噸,產值5億元。加工品種有棗茶、棗汁、棗醋、棗酒、金絲蜜棗、香心焦棗、空心焦棗、無核糖棗、阿膠棗、烏棗、酒棗等幾十個品種。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及烏克蘭、俄羅斯、韓國、朝鮮、日本、泰國以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1] 
2020年,內黃縣共有28萬畝紅棗,年均產量8.4萬噸,單價每公斤2元左右,產值1.68億元。 [6] 

內黃大棗產品榮譽

1992年,內黃大棗獲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輕工產品技術博覽會金獎。 [1] 
1993年,內黃大棗獲全國星火計劃成果展金獎和中國北京首屆保健品博覽會金獎 [1]  。同年,內黃縣被河南省林業廳命名為“紅棗產量第一縣”。 [3] 
2005年,國家相關部門授予內黃縣“大棗優質豐產栽培及系列加工標準化示範縣”。 [3] 
2009年,內黃縣被授予“中國棗業十強縣”。 [3] 
2009年07月0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內黃大棗”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1-2] 
內黃大棗 內黃大棗

內黃大棗地理標誌

內黃大棗地域保護範圍

內黃大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河南省內黃縣城關鎮、張龍鄉、馬上鄉、東莊鎮、高堤鄉、亳城鄉、梁莊鎮、中召鄉、後河鎮、井店鎮、二安鄉、六村鄉、楚旺鎮、宋村鄉、田氏鄉、豆公鄉、石盤屯鄉等17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1-2] 

內黃大棗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扁核酸。
(二)立地條件
內黃大棗
內黃大棗(8張)
土層厚0.5米以上,土壤類型為潮土、風沙土,質地為沙壤土、沙土、粘土,pH值6.0至8.5,土壤有機質含量≥0.69%。
(三)栽培管理
1.育苗:採用根櫱育苗和嫁接育苗。
2.栽植時間:春栽和秋栽。
3.栽植密度:棗糧間作栽植密度≤330株/公頃;非間作栽植密度≤1665株/公頃。
4.施肥:盛果期棗樹以產定肥,株產25千克棗施純氮≥1.5千克,純磷≥1千克,純鉀≥1.3千克。
5.果實採收:9月下旬以後進入完熟期,開始採收。
6.乾製:自然晾乾或烘乾,至水份含量25%以下。
7.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形狀為短圓筒形,上端略粗,下端略細,果核為扁形,單果重≥4.2克;外果皮紫紅色,有光澤;果肉厚,呈淺黃色,酸甜適口,有彈性。
2.理化指標:總糖含量≥42%,總酸含量≥1%,糖酸比為42:1,氨基酸總含量≥0.9%,果肉含水量≤25%。
3.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1-2] 

內黃大棗專用標誌使用

內黃大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河南省內黃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河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內黃大棗的法定檢測機構由河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