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內雷特瓦河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次戰役)

鎖定
內雷特瓦河戰役,是發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次戰役。1943年2月16日——3月15日,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與德、意法西斯佔領者及其幫兇烏斯塔沙—道莫布蘭軍隊和“游擊隊”分子的新編部隊,在內雷特瓦河河畔進行了一場大規模交戰。內雷特瓦河交戰是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取得巨大勝利的一次交戰。這次勝利具有重大的軍事政治意義。
名    稱
內雷特瓦河戰役
地    點
內雷特瓦河附近
參戰方
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納粹德國意大利王國克羅地亞獨立國切特尼克
結    果
南斯拉夫獲勝
主要指揮官
約瑟普·布羅茲·鐵托亞歷山大·勒爾
發生時間
1943年2月16日至3月15日

內雷特瓦河戰役戰役背景

內雷特瓦河戰役 內雷特瓦河戰役
1941年3月27日,南斯拉夫王國發生政變,空軍司令杜尚·西莫維奇組織臨時政府,拒絕與法西斯德國結盟,轉而向英國靠攏。作為報復,希特勒下令德軍入侵南斯拉夫,1941年4月15日,南斯拉夫政府投降,大部分國土成為德國和意大利的佔領區,匈牙利和羅馬尼亞也分得部分領土,克羅地亞則在當地的法西斯組織烏斯塔沙的領導下建立了所謂的克羅地亞獨立國

內雷特瓦河戰役奮起反抗

南斯拉夫人民對法西斯進行了堅強而持久的抵抗,其中最有影響的是由南斯拉夫舊軍官和民族主義分子組成的以德拉查·米哈伊洛維奇為首的切特尼克武裝和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共產黨游擊隊。在這種情況下,居住在南斯拉夫的德意志人在法西斯佔領軍的默認或者支持下,紛紛成立了自衞隊和護衞團,以對抗游擊隊。

內雷特瓦河戰役前序

1943年初,南斯拉夫解放軍基本兵力(9個師,3個旅和許多游擊隊)駐在南斯拉夫中部西波斯尼亞和克羅地亞廣闊的解放區(面積約37500平方公里)。為消滅南解放軍和徹底摧毀南斯拉夫民族解放運動,法西斯軍隊在勒爾上將指揮下從1943年1月20日起發動了進攻。敵為實施“白色-1”戰役,調集了4個德國師,3個意大利師和烏斯塔沙—道莫布蘭的新編部隊,共約8萬人,三面包圍了解放區西北部的南解放軍。與敵對抗的是波斯尼亞第1軍和克羅地亞第1軍的部隊以及游擊隊,總數約2.5萬人。法西斯軍隊雖然兵力上佔壓倒優勢,且有空軍的強大支援,但並未完成受領的任務。只有黨衞軍第7師於1月26日在斯盧尼突破了南斯拉夫軍隊的防禦,從西北向比哈奇進逼,使比哈奇—克柳奇交通幹線和通往南解放軍中央醫院(在普羅佐爾以西,住有約4000名傷員)的道路面臨被佔領的威脅。
內雷特瓦河戰役 內雷特瓦河戰役
戰爭爆發後,鐵托領導的共產黨游擊隊一直頗為活躍,但隨着各地傀儡政權的建立,游擊隊被迫轉移到鄉村,1942年8月,鐵托本人率領黨中央秘密撤退到波斯尼亞山區。游擊隊團結國內真正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團體,也對假抵抗、真反共的切特尼克武裝予以還擊。到1943年初,游擊隊已迅速發展到15萬人,編有9個師、36個獨立旅和近70地方游擊隊,成為德、意佔領軍的心頭大患。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失利後,希特勒希望將巴爾幹駐軍調往俄國,因此德國總參謀部制訂了“白色行動”,準備調集在南斯拉夫的納粹軍隊和克羅地亞國民自衞隊對游擊隊根據地進行一次徹底清剿,計劃的重點在於聚殲游擊隊主力並消除其羣眾基礎,在“白色計劃”中,軍事打擊的中心是游擊隊根據地所在地比哈奇。

內雷特瓦河戰役戰役過程

內雷特瓦河戰役 內雷特瓦河戰役
鑑於戰爭形勢,最高總司令鐵托決定反攻。為此,要求在解放區西北部阻止住敵軍向前推進,同時以解放區東南部的主要戰役集羣(編有3個師,即無產者第1、第2師和突擊第3師)向東南實施突擊,突破內雷特瓦河畔的敵軍防禦,然後向黑山和南塞爾維亞發展進攻,以利於進一步擴大這些地區的人民起義,粉碎並從這些地區趕走“游擊隊”和佔領者。內雷特瓦河交戰是實現這一宏大計劃的第一階段。
集結在普羅佐爾地域的主要戰役集羣的軍隊,於1943年2月16日轉入進攻。他們擊潰了與之對抗的1個意大利師,2月20日在幾乎80公里寬的正面前出至內雷特瓦河中游,佔領了所有橋樑。近0.7萬名“游擊隊”分子守衞着河對岸。意大利人耽心主要戰役集羣向濱海地區突破,急忙將自己的兵力向莫斯塔爾地域主要戰役集羣的右翼集結。在主要戰役集羣左翼,敵人試圖不惜任何代價固守科尼茨這一堅固的支撐點和沿內雷特瓦河上游通往東黑塞哥維那、黑山和桑扎克的咽喉。還從薩拉熱窩往科尼茨地域抽調了德軍師之一部。
法西斯德軍統帥部在執行蓄謀已久的計劃的同時,於1943年2月25日以4個師的兵力開展進攻,企圖肅清解放區東南部的南解放軍(“白色—2”戰役)。進攻過程中,德軍統帥部發現那裏的南解放軍兵團主力已挺進至內雷特瓦河,遂於2月27日把2個師調往他們的後方。但進攻之敵在普羅佐爾以北被克羅地亞第1軍第7師的英勇抗擊所阻。然而主要戰役集羣還面臨着被圍的危險,中央醫院仍受着嚴重威脅。為拯救傷員,主要戰役集羣的基本兵力(9個旅)於3月3日前在普羅佐爾以北地域集結,實施反突擊。與此同時,南解放軍為迷惑敵人不使其識破向內雷特瓦河運動的企圖,炸燬了所有橋樑。經過歷時兩天的激烈反突擊戰,法西斯德軍部隊被擊潰,並於3月5日被趕至上瓦庫夫地城。南解放軍最高司令部贏得了時間,疏散傷員,組織強渡內雷特瓦河並向東南突破。
主要戰役集羣的基本兵力再次迅速折回內雷特瓦河河谷。第7師和從濱海地區撤回的第9師加入其編成。1943年3月6日夜,第2師各分隊出敵不意發起衝擊,沿已遭破壞的亞布拉尼察大橋渡到內雷特瓦河左岸,擊退了守衞渡口的“游擊隊”分子。河上架起了吊橋。3月8日,第2師主力沿吊橋渡過了河,在內雷特瓦河灣擊潰了“游擊隊”部隊。與此同時,第3師在河右岸對法西斯德軍部隊發起攻擊,將其趕至科尼茨。該師在奧斯特羅扎茨地域渡過內雷特瓦河,沿左岸進攻。傷病員也過了河。留在右岸的主要戰役集羣諸兵團受敵壓逼,逐漸收縮橋前防禦,朝橋上撤退。3月15日最後一個旅來到內雷特瓦河左岸。所有火炮和交通工具都被迫在右岸毀掉。先遣部隊已前出到別拉河,保障了整個主要戰役集羣向黑塞哥維那東南部突破。法西斯德軍前出至內雷特瓦河河谷,放棄了追擊。

內雷特瓦河戰役戰役影響

內雷特瓦河戰役 內雷特瓦河戰役
內雷特瓦河戰役是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取得巨大勝利的一次交戰。這次勝利具有重大的軍事政治意義。它挫敗了德軍統帥部消滅南解放軍主力和鎮壓南斯拉夫人民解放運動的陰謀。南解放軍在內雷特瓦河粉碎了“游擊隊”分子,致使其在南斯拉夫的活動徹底失敗。主要戰役集羣牽制住了敵軍主力,並予以嚴重殺傷,從而改善了克羅地亞第1軍和波斯尼亞第1軍的態勢,使他們幾乎恢復了原先的西波斯尼亞和克羅地亞解放區。
內雷特瓦河大捷促使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的戰鬥力得到加強,隊伍進一步壯大,推動了南斯拉夫人民民族解放鬥爭的蓬勃開展。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在交戰中顯示出複雜情況下機動巨大兵力的高超藝術,表現了防禦的堅定性和進攻的神速性。戰士們表現出良好的戰鬥素質,勇敢和英雄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