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內蒙古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

鎖定
內蒙古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無定河鎮和蘇力德蘇木境內,規劃總面積3000.4公頃,其中濕地有1295.5公頃,佔總面積的43.2%。公園內的濕地主要由無定河流域河流濕地及巴圖灣水庫湖泊濕地組成,是我國少有的沙漠大峽谷濕地,享有“大漠碧湖 飛鳥天堂”的美譽。 [1-3] 
2020年7月27日,被列入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批重要濕地名錄。 [10] 
2023年11月30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佈《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第一批)》,"內蒙古烏審薩拉烏蘇濕地候鳥重要棲息地"入選
中文名
內蒙古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
森林公園級別
國家級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烏審旗 [1] 
面    積
3000.4 公頃 [1] 
氣候帶
温帶大陸性氣候
管理單位
內蒙古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 [2] 
批准時間
2012年12月 [2] 
保護對象
金雕、大天鵝等

內蒙古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歷史沿革

2023年11月30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佈《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第一批)》,"內蒙古烏審薩拉烏蘇濕地候鳥重要棲息地"入選 [11] 

內蒙古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地理環境

內蒙古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位置境域

內蒙古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無定河鎮和蘇力德蘇木境內,整體呈西南—東北向分佈,整體形狀呈葉型。包括無定河上游的范家溝灣、楊四溝灣、米浪溝灣、三岔溝灣、巴圖灣水庫和水庫大壩下游到新窯卯水電站之間的河段,其中巴圖灣水庫兩側邊界距庫岸約500米左右。地理座標為東經108°31′50″~108°47′45″,北緯37°44′7″~37°59′28″,規劃總面積3000.4公頃,其中濕地面積為1295.5公頃。 [4] 

內蒙古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地形地貌

濕地公園規劃圖 濕地公園規劃圖
公園內的濕地主要由無定河流域河流濕地及巴圖灣水庫湖泊濕地組成,北靠廣袤的毛烏素沙地,南接溝壑縱橫的黃土丘陵,橫亙在兩大自然地理區的分界線上,南北景觀迥異,森林、沙地和草地呈斑塊狀分佈於公園水域兩岸,公園內主要由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構成,是我國少有的沙漠大峽谷濕地。

內蒙古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水文

濕地公園濕地資源整體呈西南—東北向分佈,包括無定河上游的范家溝灣、楊四溝灣、米浪溝灣、三岔溝灣、巴圖灣水庫和水庫大壩下游到新窯卯水電站之間的河段,其中巴圖灣水庫兩側邊界距庫岸約500米左右。 [1-2] 

內蒙古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資源情況

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 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
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以濕地景觀為主體,是我國少有的沙漠大峽谷濕地,上游無定河河谷曲折蜿蜒,雄壯幽深;巴圖灣水庫湖水清澈透亮,水面恬靜開闊;周邊沙地草原景觀環繞,森林景觀以塊或帶點綴其中,形成了由濕地(水域)、沙地、草原、森林組成的獨特景觀。
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有植物162 種,其中有被子植物148 種,裸子植物9 種,蕨類植物2 種,菌類植物3 種。有水生和陸生脊椎動物163 種,其中候鳥62 種,佔76.5%。薩拉烏蘇濕地公園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3 種,有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4 種,為黑鸛、東方白鸛、金雕和大鴇;國家II 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 種,為白琵鷺、大天鵝、小天鵝、疣鼻天鵝、蓑羽鶴、長耳鴞、紅角鴞、縱紋腹小鴞和兔猻,其中8 種為鳥類。主要分佈於濕地公園南部的范家溝灣、楊四溝灣、米浪溝灣、三岔溝灣和巴圖灣水庫庫尾地帶。

內蒙古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開發建設

內蒙古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品牌建設

2012年12月31日,國家林業局發佈《關於同意河北尚義察汗淖爾等85處濕地開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工作的通知》(林濕發[2012]341號)文件,批准建設內蒙古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試點)。 [5] 
2016年8月16日,國家林業局發佈《林業局關於2016年試點國家濕地公園驗收結果的通知》林濕發〔2016〕107號文件,內蒙古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未通過驗收,限期整改。同年底,國家林業局發佈《國家林業局關於2016年試點國家濕地公園整改驗收情況的通知》(林濕發〔2016〕192號)文件,經過整改通過驗收,“內蒙古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正式批准為國家濕地公園。 [6-7] 
2020年7月27日,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發佈《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關於發佈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批重要濕地名錄的通知》(內林草濕發〔2020〕207號)文件,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將該濕地列入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批重要濕地名錄。 [10] 

內蒙古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基礎建設

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 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
2017年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重點區域綠化255畝,共栽植各類綠化苗木7萬餘株,佈設滴灌配套設施15000米;在候鳥重點繁殖區完成圍欄封育1.5公里,完成建設監測台1處,建設巡護道路12.4公里;在濕地公園內、重要交通道路兩側製作各類宣傳牌83塊,通過參加全區“愛鳥周”等活動,走村社、進校園,普及濕地知識,宣傳保護濕地;聯合開展大檢查4次,清理垃圾20多噸;安排專人定期對濕地公園內水文、土壤、氣象、候鳥開展監測,持續開展濕地生物多樣性監測工作,首次實地監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同月在例行監測過程中拍攝到本年度首批遷徙候鳥——大天鵝,為完善濕地野生水鳥和野生植物電子信息檔案提供了詳實資料。經過4年建設,截至2017年完成了濕地科普博物館、宣教培訓中心、保護管理站、監測室、實驗室等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累計投資超5900萬元。 [6]  [8] 

內蒙古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管理機構

2016年9月鄂爾多斯市編委批准成立“內蒙古烏審旗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隸屬於烏審旗人民政府,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為正科級機構建制。內設綜合辦公室、科研監測股、保護管理股、科研宣教股。主要職能是(一)貫徹落實《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內蒙古自治區濕地保護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二)負責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規劃的組織落實工作;(三)負責濕地公園保護與建設工作;(四)負責濕地公園內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管理;(五)負責公園內資源調查和監測工作;(六)負責濕地公園內野生動植物的救護和疫源疫病的防控工作。 [9] 

內蒙古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歷史人文

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 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
豐富的濕地資源孕育了河套人文化、大夏文化和蒙古文化等人類古代文明,對保護黃河上游一級支流無定河水源水質恢復濕地生態系統功能、保護水資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生境,特別是河谷濕地資源為鳥類繁衍生息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是我國候鳥遷徙中轉、越冬和繁殖地之一。享有“大漠碧湖 飛鳥天堂”的美譽。
人類總是逐水而居,江河兩岸是人類最早的棲息地,也孕育和滋養了人類的古代文明。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位於無定河上游,地處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互相碰撞、互相補充、互相融合的區域,孕育了悠久燦爛的河套人文化、大夏文化和蒙古文化,承載着厚重的歷史。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