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內蒙古細毛羊

鎖定
內蒙古毛肉兼用細毛羊,也叫內蒙古細毛羊,產地是內蒙古,毛用綿羊品種屬性。
體質結實,結構勻稱,體軀皮膚寬鬆無褶。其耐粗飼,抗寒耐熱、抗災、抗病能力強。
中文學名
內蒙古細毛羊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偶蹄目
亞    目
羊亞目
牛科
亞    科
羊亞科
羊族
分佈區域
內蒙古
用    途
毛肉兼用細毛羊

內蒙古細毛羊形態特徵

內蒙古細毛羊
內蒙古細毛羊(5張)
內蒙古細毛羊公羊體重92kg左右,母羊體重46kg左右。公羊有螺旋形角,頸部有1~2個完全或不完全的皺褶;母羊無角或有小角,頸部有裙形皺褶。頭大小適中,背腰平直,胸寬深,體軀長。被毛閉合良好,頭毛着生至兩眼連線或稍下,前肢至腕關節,後肢至飛節 [1] 

內蒙古細毛羊相貌特點

內蒙古細毛羊耐粗飼,抗寒耐熱、抗災、抗病能力強。冬季刨雪採食牧草,夏季抓膘復壯快。在冬春適當補飼和正常年景的條件下,成年、幼畜保育率達9 5 % 以上。

內蒙古細毛羊產地與分佈

內蒙古細毛羊是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的典型草原地帶由美利奴羊高加索羊、新疆細毛羊等與蒙古母羊雜交育成的。產區處於內蒙古高原北部, 海拔為 1200~1500 米, 南高北低。境內東部多河流、湖泊。屬中温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温為 0~3℃ ( 極端最低温- 34~- 40℃) , 年降水量為 200~400 毫米, 降雨集中在 6~8 月份 , 年蒸發量為 1500~2000 毫米, 無霜期為 100~120 天。農作物主要有小麥、莜麥、胡麻等。現在內蒙古細毛羊主要分佈於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雲南、江蘇、安徽和黑龍江等地。 [1] 
內蒙古細毛羊
內蒙古細毛羊(5張)
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太僕寺旗、多倫縣、鑲黃旗及正鑲白旗等地。該品種羊個體大,生產能力強,遺傳性能穩定、體質結實、結構勻稱。內蒙古細毛羊成年公、母羊平均體重為9 1 . 4 公斤和4 5 . 9 公斤,剪毛量分別為1 1 . 0 公斤和5 . 5 公斤, 淨毛率為3 8 . 0 % ―5 0 . 0 % 。成年公羊毛長度平均為1 0 . 0 釐米以上, 母羊為8 . 5 釐米。羊毛細度6 0 ―7 0 支紗,其中以6 4 支、6 6 支為主。1 . 5 歲羯羊屠宰前平均體重為5 0 . 0 公斤, 屠宰率為4 4 . 9 % ; 成年羯羊屠宰前平均體重為8 0 . 0 公斤, 屠宰率為4 8 . 4 % 。
內蒙古細毛羊原名錫林郭勒盟細毛羊,是在錫盟生態條件下經多年培育而成的毛肉兼用型品種。一九七六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命名。內蒙古細毛羊毛的品質良好,產肉性能高、遺傳性穩定,在終年大羣放牧條件下,具有很好的適應性,成年羯羊胴體重40公斤,淨肉重34公斤,脂肪分佈均勻適度,呈大理石狀。

內蒙古細毛羊綿羊體重

成年公羊平均體重為92公斤
成年母羊為46公斤
剪毛量分別為11公斤和5.5公斤, 淨毛率為38―50% 。
成年公羊毛長度平均為10釐米以上, 母羊為8.5釐米。羊毛細度60-70支紗,其中以64支、66支為主。

內蒙古細毛羊發展現狀

內蒙古是中國細毛羊主產區之一。2005年全區綿羊存欄5904.31萬隻,比2004年增加967.59萬隻。其中:細毛羊及改良羊存欄2039.81萬隻,半細毛羊及改良羊764.72萬隻,分別比2004年增加243.23萬隻和50.52萬隻。細毛羊及改良羊存欄佔綿羊總數的34.54%;預計2005年綿羊毛產量9.53萬噸,其中細羊毛總產量5.00萬噸。分別比2004年增長10.57%和9.65%。細羊毛產量居全國首位,是全國細羊毛總產量的35%。
內蒙古細毛羊及細羊毛生產在全國同類產品的生產中佔有重要位置。而且形成了比較穩定的種源基地和健全的服務體系及科技手段。
培育的優質細毛羊品種多、數量大
通過採取本品種選育和雜交改良的育種方法,培育出內蒙古細毛羊、敖漢細毛羊鄂爾多斯細毛羊、中國美利奴細毛羊(科爾沁型)、科爾沁細毛羊、興安細毛羊、烏蘭察布細毛羊和呼倫貝爾細毛羊等8個細毛羊新品種,數量分別達到150萬、90萬、130萬、2萬、30萬、24萬、8萬、26萬隻,合計460萬隻。培育的細毛羊新品種和數量居全國首位。 [2] 
細毛羊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內蒙古細毛羊等8個細毛羊品種已全部導入澳血,品種生產性能和羊毛質量得到了明顯提高。全區細毛羊平均污毛產量達4.0千克,平均淨毛率40%以上,羊毛長度8.0釐米以上,羊毛主體細度60~64支(25.0~21.6微米)。有少部分核心羣細毛羊生產性能和羊毛質量已達到或接近中等澳美水平。
建立了比較穩定的種源基地
全區現有國家級、自治區級以及盟市級種羊場30餘處,現有基礎母羊近15萬隻,年可向社會提供合格細毛種羊5000餘隻。品種主要有澳美型種羊、中國美利奴羊、內蒙古細毛羊等品種。1998年以來,我區又相繼從澳大利亞引進細型澳州美利奴種公羊200只(羊毛細度20微米以下),投放到重點細毛羊種羊場和細毛羊產區,為我區細毛羊質量提高特別是羊毛細化奠定了基礎。
具有比較健全的服務體系和科技服務隊伍
自治區已建成區、盟、旗三級家畜改良站、獸醫站、草原站和鄉(蘇木)畜牧綜合服務站,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綿羊改良育種、疫病防治、飼草料生產體系。同時擁有一支由高校、科研和技術部門組成的專門從事綿羊改良育種、疫病防治、飼草生產的技術科技隊伍。除了常規家畜人工授精技術外,已把胚胎移植、體外受精等高新技術均應用於綿羊生產實際,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建立和完善了三大體系
內蒙古從1998年實施牲畜“種子工程”以來,全區基本形成了以原種場為龍頭,由育種核心場、良種擴繁場、商品生產場為骨幹的良種繁育體系;以旗縣家畜改良站為重點,從鄉鎮蘇木畜牧綜合服務站和改良配種站點,到農牧民家畜改良配種員的良種推廣體系也基本形成;基本健全了以各級種畜禽質量監測站為依託的種羊質量監測體系。通過建設和完善這三大體系,有效地促進了全區細毛羊的配種改良,種羊及羊毛的質量和生產性能明顯提高。
機械剪毛及分級包裝技術得到了推廣應用
從1999年開始,自治區舉辦細毛羊品種及羊毛展示展銷會,在展示展銷種羊的同時,在全區細毛羊主產區推廣應用機械化剪毛、分級除邊、鑑定、分級等技術,按等級打包,為建立優質優價的種羊和羊毛市場奠定了的基礎。
推行羊毛市場準入制度,建立規範交易法規
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局《毛絨纖維質量監督管理辦法》基礎上,出台了《羊毛經營者市場準入制度》,對從事毛絨纖維經營者在收購、加工活動作出了具體規定,並對毛絨纖維經營者批量銷售未經過加工的毛絨纖維也作出具體要求。全面推行羊毛經營者市場準入制度,有效提高了羊毛經營者的標準意識,相關標準也逐漸成為了經營者實現產銷活動自覺遵循的質量規範。同時,內蒙古制定出台內蒙古自治區優質細羊毛“賽澳絲”地方標準(BD15/T459—2000),並獲得國家商標局批准註冊“賽澳絲”商標,為內蒙古自治區細羊毛與國際市場接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