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內營力作用

鎖定
內營力作用指地殼運動產生強大水平擠壓力,地球內部各種力量所帶來的地形演變過程。地球內部的岩漿為主要能量來源,令地球表層岩石(地殼)震動、擠壓、扭曲、以至斷裂,帶來地震、板塊移動、褶曲斷層火山噴發等變化。
中文名
內營力作用
外文名
endogenetic processes
定    義
地球內各力量帶來的地形演變過程
相反詞
外營力作用
表現形式
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和地震
所屬學科
地理學

內營力作用表現形式

內營力作用是由地球內部能量引起的,它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和地震等。

內營力作用地殼運動

地殼運動使地殼發生變形和變位,改變地殼構造形態,又稱為構造運動。根據地殼運動的方向和性質,可分為垂直運動水平運動兩類。這兩類運動並不是截然分開的,它們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可以交替出現,有時也可能同時出現。
垂直運動又叫升降運動或振盪運動。運動方向垂直於地表,即沿地球半徑方向運動。這種運動表現為地殼大範圍的緩慢抬高和沉降,造成地表的巨大起伏。其作用時間長,影響範圍廣,是垂直運動的一個顯著特點。
水平運動又叫板塊運動。運動方向平行於地表,即沿地球切線方向運動。這種運動形成巨大、複雜的褶皺構造、斷裂構造等,造成地表的劇烈起伏。 [1] 

內營力作用岩漿活動

岩漿活動是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又稱地幔物質運動)。地球內部的熔融物質在壓力、温度改變的條件下,沿地殼裂隙或脆弱帶侵入或噴出。岩漿侵入地殼形成各種侵入體,噴出地表則形成火山,改變原來形態,造成新的起伏。

內營力作用地震

地震也是內營力作用的一種表現方式。地幔物質的對流作用使地殼及上地幔的岩層遭受破壞,把所積蓄的應變能轉化為波動能,引起地表劇烈運動。地震往往是和斷裂、火山現象相聯繫,世界主要火山帶、地震帶與斷裂帶分佈的一致性就是這種聯繫的反映。 [2] 

內營力作用外營力作用

外營力作用的主要能源來自於太陽能。地球表面直接與大氣圈水圈生物圈接觸,它們之間發生着複雜的相互影響和作用,從而使地表形態不斷髮生變化。外營力作用總的趨勢是通過剝蝕搬運沉積, 使地面逐漸夷平。外營力作用的形式很多,如流水、地下水、波浪、冰川、風沙等。各種作用對地貌形態的改造方式雖不相同,但從過程實質來看,都經歷了風化、剝蝕、搬運和沉積(堆積)幾個環節。 [3] 

內營力作用風化

所謂風化作用就是指暴露在地面的岩石、礦物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使它的形狀、結構、成分等發生改變的現象。風化主要分為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物理風化是指岩石、礦物只發生形態的變化而沒有化學成分的改變,因此又稱為機械風化。化學風化是指大氣、水等對岩石的破壞,使岩石的化學成分和結構發生改變的現象。風化作用為地表物質發生移動創造了條件,併為其他外營力作用提供了前提。

內營力作用剝蝕

剝蝕是指岩石在外營力作用下,使岩石外層和內部發生脱離,一層層的岩屑從巖體上剝離。

內營力作用搬運

搬運是指風化、剝蝕的鬆散物質在各種外營力作用下,由原來的地方搬運到其他地方的過程。根據外營力作用的性質不同,可分為流水搬運、冰川搬運、風力搬運

內營力作用沉積

被搬運的物質經過一段時間的搬運之後,到了一定的環境之中,因搬運能力減小不能負荷而堆積下來的過程稱為沉積。沉積作用在地球表面進行的非常普遍,每次降雨過後,產生的地表徑流攜帶的泥沙就會在低窪地帶沉積下來。

內營力作用內營力與外營力的關係

內營力形成地表的起伏,外營力則對地表進行夷平。內營力產生隆起和沉降,外營力則將隆起的部分剝蝕、搬運到地勢低窪的地方堆積。內營力與外營力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地表形態與土壤侵蝕發生、發展和演化的過程。
參考資料
  • 1.    李祥根.中國新構造運動概論.北京:地震出版社,2003-03-01
  • 2.    王克勤,趙雨森,陳奇伯.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概論.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09-01:14-15
  • 3.    楊坤光,袁晏明.地質學基礎.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9-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