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克(拼音:kè),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及商代金文 [9]  。“克”字的構形尚不明確,一説“克”在甲金文中都是人穿戴甲冑的樣子,因此克的本義是戰勝、打敗對方,表示頭戴胄的武士能夠取勝之意 [18]  。一説“克”的古字形像用一把石斧向一頭野獸砸去的樣子,表示“戰勝”的意思 [19]  。“克”的本義一般認為是戰勝,後引申為削減,又引申為能勝任。再虛化為助動詞,表示能。克還表示一種公制的質量單位。現代又用作音譯字。 [2] 
“克”也是“”的簡化字,它們本不是一個字,“克”字早出,“剋”是“勊”的俗字,義為極其盡力辛勞,後又用為戰勝、克服、約定等義 [10]  。“剋”字讀kè時簡化作“克”,當讀kēi時不簡化。 [8] 
中文名
拼    音
繁    體
剋(克敵;克服;剋期)
部    首
十(傳統歸兒部)
五    筆
DQB [3] 
倉    頡
JRHU [3] 
鄭    碼
EDJR [3] 
筆    順
橫、豎、豎、橫折、橫、撇、豎彎鈎
字    級
一級(編號:0675) [1] 
平水韻
入聲·十三職 [4] 
總筆畫
7(部首2,部首外5)
筆順編號
1225135
四角號碼
4021₂
統一漢字
基本區 U+514B
異體字
尅、𠧹、𠧻、𠅔、𠅡、𡱠、𣳂、𠅏、𠧳、𡱀、𠑽(“尅”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異體字)
字形結構
上下結構
造字法
會意字(存疑)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克”字在甲骨文中已經出現,寫作圖1或圖2,字形下部似為“”字去掉手形構件所剩下的部分,上面有一點或一豎。西周金文(圖3-6)與甲骨文基本一致,只是有些字形開始在上面的短豎上增添一點。到了春秋時期,這一點又漸變為一橫,從而與短豎構成“十”字(圖7、9)。再往後,下面構件的下端變為“兒”(人)字形,後世的隸書和楷書大都沿襲這種字形。小篆(圖17)的字形又有所不同,上面的“十”字變為“亠”形,下部“人”字形演變為長長的,彎曲的一筆。 [2]  [18] 
有關甲骨文“克”字的構形含義有多種説法。《説文解字》認為“克”字“象屋下刻木之形”。許慎是就小篆字形分析的,“克”字的篆書和其甲骨文形體相比較,已發生較大程度的形體訛變,所以,《説文》釋“克”字的形體“象屋下刻木之形”則不可信。段玉裁注中的“上象屋,下象刻木彔彔形。木堅而安居屋下栔刻之,能事之意也,相勝之意也”,企圖將“象屋下刻木之形”的訛變形體和“克”的詞義系聯起來,也難以令人信服。 [20] 
有的學者從《説文》“克,肩也”的釋義的角度入手,以為“克”的形體義為人的肩狀。如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以肩任物曰克,物高於肩,故從高省,下象肩形,古文亦象肩形。”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象人躬身以兩手拊膝之形,上從口象所肩之物,肩重物者恆作此形也。……此字當以肩也為本誼(義),引申之遂有任也勝也能也諸義。”而“克,肩也”的訓釋,從早期典籍裏的訓詁材料來看,則來源於《爾雅·釋詁》中的“肩,克也”以及“肩,勝也”之説。然而,《爾雅·釋詁》中的“肩,克也”是用來訓釋詞義的,將“肩,克也”互訓為“克,肩也”,並以之作為“克”一詞的本義,就未必能成立。 [20] 
一些學者認為“克”在甲金文中都是人穿戴甲冑的樣子。商承祚在《甲骨文字研究下編》中解釋道:“象人戴胄而持干戈,故有剋意。……持兵戴胄,故訓勝,訓殺,引申而為能,為肩。”後來在他的《説文中之古文考》中又重申:“戴胄服甲,戰欲其克也。故克之訓為勝。”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字上象胄形,下從皮省。當為鎧之初文,亦即甲冑之甲之本字。……皮,金文……象手剝獸皮之形。……克為戎服,用以自御,故引申有能義。” [10] 
也有學者認為甲骨文“克”字下部模擬野獸,上部像石斧之類的武器,整個字形表示野獸被石斧殺死,且獸皮被剝下。一説上部一點模擬野獸流出的血,也是表示野獸被殺死的意思。梳理“克”一詞的詞義系統,再結合“克”的甲骨文形體義,“克”一詞的發生背景當為人與獸相搏鬥最後人殺死了獸,其本義“勝”義在形體表現時反映的是整個事件的結局,即獸已被殺死,且獸皮被剝之狀。“克”一詞的本義應為“戰勝”義。從“戰勝”義中又引申出“制服、損傷”等義,因為“勝”是有能力的表現,故從“勝”義中又引申出“能夠、勝任、完成、能耐”等義。 [19-20] 
“克”又是“剋”的簡化字。“剋”原是“勊”的異體字,“勊”是形聲字,從力為形,表示與用力氣有關,克作為聲旁指示讀音。“勊”在漢代才被普遍使用,“剋”的使用狀況就更晚了。
“剋”“尅”皆為“勊”之俗體。《説文解字·力部》雲:“勊,尤極也。”解釋為極其盡力辛勞,故剋之義也當為此。《玉篇》雲:“勊,勝也,通作剋,又作尅,皆俗作也。”段玉裁《説文解字注》雲:“勊又劇之尤者也。剋者,以力制勝之謂。故其事為尤勞。”以力制勝當為剋之引申義。段氏又説:“勊之字訛而從刀作剋。猶劇之訛而從刀也。經典有克無剋。百家之書克剋不分。而勊乃廢矣。”“剋”字通行,“勊、尅”遂棄而不用,而“剋”因與“克”音同義近,形體也接近,於是混用不分。 [10] 
《王力古漢語字典》:“克,剋。二字同義。但在‘能’的意義上,作‘克’不作‘剋’,因此‘克勤克儉’不作‘剋勤剋儉’。在‘勝’的意義上,一般也只作‘克’。”“能”是“克”所獨有的意義,所以繁體文本不能寫“剋勤剋儉”,但可以寫“剋日”“剋期” [10]  。用為“克(剋)日”“克(剋)期”等“嚴格限定(日期)”的“克(剋)”實際上是“刻”字的假借 [2]  。東漢劉熙《釋名·釋言語第十二》雲:“克,刻也。刻物有定處;人所克念,有常心也。”刻物以作標記限定範圍,“克”遂引申為限定。東漢王符《潛夫論·交際》曰:“懷不來而外剋期。”此義後世文獻多混用“剋”。“克”本身意義眾多,用法複雜,由“剋”來分釋其部分意義,既滿足了當時語言表達的需要,也順應了文字發展的歷史軌跡。再加上“剋”形體意義上都與“克”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最初可能會被看作用錯字,時間久了便成為了習慣保留下來,所以就有了“剋日”“剋期”這樣的用法。 [10]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語
例句
例詞
動詞
勝任
be competent
《易·大有卦》:“公用亨於天子,小人弗克。”
明·何景明《霍山辭》:“夫臣者以誠奉職,以道愛君,不克其職則恥,不得其道則止。”

can;be able to
《尚書·舜典》:“慎徽五典,五典克從。”
《詩經·齊風·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宋·葉適《陳秀伯墓誌銘》:“某常欲以吾祖為託,至是始克有言也。”
魯迅《書信集·致許壽裳》:“所餘尚二百餘葉,未知如何始克告竣?”
克勤克儉;不克分身
攻下據點;戰勝
defeat;
overcome;
capture
《易·既濟卦》:“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呂氏春秋·愛士》:“(繆公)遂大克晉,反獲惠公以歸。”
《水滸傳》第九九回:“且説盧俊義等已克汾陽府。”
郭沫若《北上紀行》:“才欣克遼瀋,又聽下徐淮。”
克復;克敵;攻無不克
制服;抑制
restrain;
forbear
《尚書·洪範》:“沈潛剛克,高明柔克。”
《左傳·昭公十二年》:“王揖而入,饋不食,寢不寐。數日。不能自克,以及於難。”
漢·揚雄《法言·問神》:“勝己之私謂克。”
克服;剋制;克己;以柔克剛
嚴格限定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公乃與剋日會戰。”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義宣因此發怒,密治舟甲,克孝建元年秋冬舉兵。”
剋期;剋日
消化
克化;克食
私自削減

《水滸傳》第八十三回:“貪濫無厭,徇私作弊,克滅酒肉。”
剋扣;克減
完成

《春秋·宣公八年》:“冬十月己丑,葬我小君敬嬴,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 杜預注:“克,成也。”

名詞
(Kè)姓氏用字
量詞
質量或重量單位,符號g。1000毫克等於1克,1000克等於1千克
gram

藏語的容量單位,1克青稞約重12.5千克



藏族地區地積單位,播種1克(約12.5千克)種子的土地稱為1克地,約合1市畝



-
用於譯音
克拉克隆休克;麥克風
説明:“剋”讀kè時簡化為“克”,讀作kēi時不簡化,其主要意義有兩個:1.訓斥,如:廠長剋了他兩句。2.打架,如:剋架。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11]  《漢語大字典》 [12]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七】【克部】苦得切(kè)
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凡克之屬皆從克。
𠅡,古文克。
𠧳,亦古文克。
【註釋】徐鍇注:“肩,任也。負何之名也。與人肩膊之義通,能勝此物謂之克。” [13] 

説文解字注

“肩也”注:《周頌》傳曰:“仔肩,克也。”人部曰:“仔,克也。”此曰:“克,肩也。”然則《周頌》“仔肩”,絫言之。毛謂二字皆訓克也。肩謂任,任事以肩,故任謂之肩,亦謂之克。《釋詁》雲:“肩,克也。”又曰:“肩,勝也。”鄭箋雲:“仔肩,任也”。許雲:“勝,任也。任,保也。保,當也。”凡物壓於上謂之克。今蘇常俗語如是。《釋言》曰:“克,能也。”其引伸之義。《左傳》曰:“凡師得儁曰克”,於“鄭伯克段於鄢”曰:“如二君,故曰克。”即得儁之説也。穀梁曰:“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殺也。”此《釋言》之説也。《公羊》曰。克之者何。殺之也。此以相勝為義。《大雅》毛傳雲:“掊克,自伐而好勝人也。”俗作剋。
“象屋下刻木之形”注:上象屋,下象刻木彔彔形。木堅而安居屋下栔刻之,能事之意也,相勝之意也。苦得切,一部。刻、克疊韻。 [5] 

廣韻

苦得切,入德溪 ‖ 克聲職部(kè)
克,能也。勝也。《説文》作𠅏,肩也。 [14] 

康熙字典

【子集下】【兒部】 克;部外筆畫:5
古文:𠧳、𡱀、𠅔、𠅡、𠧻
廣韻》苦得切。《集韻》《韻會》《正韻》乞得切。並音刻。《説文》:肩也。徐曰:肩,任也。任者,又負荷之名也。能勝此物謂之克也。《易·大有》:公用享於天子,小人弗克。
又《玉篇》:勝也。《書·洪範》:沉潛剛克高明柔克。
又《爾雅·釋言》:克,能也。《書·康誥》:克明峻德。
又揚子《法言》:勝己之私謂之克。《論語》:克已復禮為仁。
又《春秋·隱元年》:鄭伯克段於鄢。《公羊傳》:克之者何,殺之也。
又《左傳·莊十一年》:得儁曰克。
又忌刻。《韻會》:勝心也。《左傳·僖九年》:不忌不克。《集韻》:通作剋。 [6]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克字書寫筆順 克字書寫筆順
“十”窄“兄”寬。“十”,首筆橫居上居中,豎起筆於豎中線上端,略左斜。“兄”,“口”略扁,在田字格中心部位;“兒”,乚(豎彎鈎)的豎段在豎中線,底部與撇尖持平。 [16]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克、剋
入聲
二十五德

開口呼
次清
苦得切
kʰək
集韻
克、剋
入聲
二十五德

開口呼
次清
乞得切
kʰək
禮部韻略
克、剋

入聲





乞得切

增韻
克、剋

入聲





苦得切

中州音韻

入聲作上聲
齊微





康黑切

洪武正韻
克、剋

入聲
七陌


次清
乞格切
k‘ək
分韻撮要
陰入
第十五登等凳德
(參考資料:漢典 [7]  [15] 

上中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ək
先秦
王力系統
ək
先秦
董同龢系統
ə̂k
先秦
周法高系統
ək
先秦
李方桂系統
kh
ək
西漢


東漢




ək


ək
南北朝
克、剋
宋北魏前期

ək
南北朝
克、剋
北魏後期北齊

ək
南北朝
克、剋
齊梁陳北周隋

ək
隋唐
克、剋
高本漢系統

ək
隋唐
克、剋
王力系統

ək
隋唐
克、剋
董同龢系統

ək
隋唐
克、剋
周法高系統

ək
隋唐
克、剋
李方桂系統

kh
ək
隋唐
克、剋
陳新雄系統
ək
(參考資料:漢典 [7]  [1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kʰɤ
51
去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
kʰɤ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kʰɤ
213
陰平
文讀
kʰei
213
陰平
白讀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kʰei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kʰɤ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kʰe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kʰɐ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kʰə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kʰəʔ
2
陰入
文讀
kʰaʔ
2
陰入
白讀
吳語
蘇州
kʰɤʔ
4
陰入

吳語
温州
kʰe
323
陰入

湘語
長沙
kʰɤ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kʰe
13
陽平
文讀
kʰia
13
陽平
白讀
贛語
南昌
kʰiɛt
5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kʰɛt
1
陰入

粵語
廣州
hɐk
5
上陰入

粵語
陽江
kʰɐk
24
上陰入

閩語(閩南片)
廈門
kʰɪk
32
陰入
文讀
kʰat
32
陰入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kʰiok
21
陰入

閩語(閩東片)
福州
kʰaiʔ
23
陰入

閩語(閩北片)
建甌
kʰɛ
24
陰入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7]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央政府網[引用日期2020-05-0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瀋陽: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31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08]
  • 4.    平水韻 十三職 克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5-08]
  • 5.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中國書店,2010.12:1083
  • 6.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5.10:51
  • 7.    克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5-08]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新華字典 第1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06:265
  • 9.    董蓮池編著. 新金文編 上[M]. 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1.10:938
  • 10.    黨懷興,王輝主編.漢字基礎與常見使用問題辨析[M]: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9.01:180-181
  • 1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739
  • 12.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94-295
  • 13.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947
  • 14.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529
  • 15.    剋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4-03-11]
  • 16.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85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5
  • 18.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40
  • 19.    夏淥著.評康殷文字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07:151-153
  • 20.    徐山.釋“克”[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5,(第6期):36-3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