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克里斯托夫·巴拉蒂

鎖定
克里斯托夫·巴拉蒂(Christophe Barratier),1963年6月17日出生於法國巴黎,法國導演、編劇、製作人。
2002年,自編自導個人首部短片《墓地》。2004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1]  ,該片入圍第5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非英語片獎 [2]  、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3]  ,他憑藉該片入圍第30屆凱撒獎最佳導演獎。2008年,執導愛情電影《北郊1936年 [4]  。2011年,擔任兒童冒險冒險電影《新紐扣戰爭》的導演 [5]  。2016年,執導犯罪傳記電影《局外人 [6] 
中文名
克里斯托夫·巴拉蒂
外文名
Christophe Barratier
別    名
克里斯托夫·巴拉捷
國    籍
法國
出生地
法國巴黎
出生日期
1963年6月17日
星    座
雙子座
職    業
導演、編劇、製作人
代表作品
放牛班的春天
局外人
主要成就
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
第30屆凱撒獎最佳導演獎(提名)

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早年經歷

1963年6月17日,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出生於法國巴黎。他在七歲的時候便能夠演奏音樂,後來進入巴黎音樂學院進行學習 [7]  。雖然在音樂上頗有天賦,最後他還是選擇了在電影上發展事業。一開始他只是到叔叔傑克斯·佩琳的電影公司做些劇本創意的工作,後來慢慢開始自編自導一些小片。

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演藝經歷

克里斯托夫·巴拉蒂
克里斯托夫·巴拉蒂(7張)
1996年,擔任紀錄片《微觀世界》的製作人。
2002年,自編自導個人首部短片《墓地》,該片改編自同名小説;同年,擔任紀錄片《大自然的翅膀》的製作人。
2004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該片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羣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馬修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的故事 [1]  ,入圍第5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非英語片獎 [2]  、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3]  ,他憑藉該片入圍第30屆凱撒獎最佳導演獎。
2008年,執導由熱拉爾·朱尼奧、克洛維斯·科爾尼亞克凱德·麥拉德聯合主演的愛情電影《北郊1936年 [4] 
2011年,執導由吉約姆·卡內、萊蒂西婭·卡斯塔合作主演的兒童冒險冒險電影《新紐扣戰爭 [5] 
2016年,執導由亞瑟·杜彭弗朗索瓦-格扎維埃·德梅松共同主演的犯罪傳記電影《局外人 [6] 

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個人生活

克里斯托夫·巴拉蒂的母親是劇院的演員 [8]  ,而他的叔叔則是法國電影人傑克斯·佩琳。

克里斯托夫·巴拉蒂主要作品

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導演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16年
《局外人》
電影
2011年
《新紐扣戰爭》
電影
2008年
《北郊1936年》
電影
2004年
《放牛班的春天》
電影
2002年
《墓地》
短片
2023年
《生命中最特別的朋友》
電影 [11] 

克里斯托夫·巴拉蒂編劇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16年
《局外人》
電影
2011年
《新紐扣戰爭》
電影
2008年
《北郊1936年》
電影
2004年
《放牛班的春天》
電影
2002年
《墓地》
短片

克里斯托夫·巴拉蒂製作作品

時間
名稱
類型
2002年
《大自然的翅膀》
紀錄片
2001年
《遷徙的鳥》
紀錄片
1999年
《喜馬拉雅》
紀錄片
1996年
《微觀世界》
紀錄片

克里斯托夫·巴拉蒂獲獎記錄

奧斯卡金像獎
  • 2005    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歌曲獎[3]     放牛班的春天    (提名)    
  • 2005    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3]     放牛班的春天    (提名)    
英國電影學院獎
  • 2005    第5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非英語片獎[2]     放牛班的春天    (提名)    
  • 2005    第5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劇本-改編獎[2]     放牛班的春天    (提名)    
法國凱撒獎
  • 2005    第30屆凱撒獎-最佳影片獎    放牛班的春天    (提名)    
  • 2005    第30屆凱撒獎-最佳導演獎    放牛班的春天    (提名)    
  • 2005    第30屆凱撒獎-最佳處女作獎    放牛班的春天    (提名)    
西班牙戈雅獎
  • 2006    第20屆戈雅獎-最佳歐洲電影獎    放牛班的春天    (提名)    
意大利大衞獎
  • 2005    第49屆大衞獎-最佳歐洲電影獎    放牛班的春天    (提名)    

克里斯托夫·巴拉蒂人物評價

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導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運用大量的視聽語言,將孩子們由最初的頑劣不公到最後以歌唱的形式將愛展現,通過鏡頭語言與音樂結合,將影片的敍事及主題得以展現 [9]  。該片另一個藝術特色就是人物形象的對比,既有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對比,也有一個人改變前後的對比,編導克里斯托夫·巴拉蒂使用這種對比的敍事手法將電影的主題剖析得更為深刻,觀眾在對比當中感受愛與恨的力量,善與惡的結果 [10]  。同時,他選擇了主導色彩,主觀的營造出先冷色調後暖色調的視覺氣氛,通過色彩的變化與對比將故事進行敍事 [9]  (《傳播力研究》、《電影文學綜合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