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克讓

(漢語詞語)

鎖定
克讓,漢語詞語,拼音為kè ràng,釋義是能謙讓。
中文名
克讓
拼    音
kè ràng
釋    義
能謙讓
出    處
《書·堯典》

目錄

克讓釋義

亦作“ 克攘 ”。能謙讓。

克讓出處

《書·堯典》:“允恭克讓。” 孔 傳:“克,能。” 孔穎達 疏:“善能謙讓。”
《孔子家語·六本》:“昔 堯 治天下之位,猶允恭以持之,克讓以接下。”
漢書·藝文志》:“合於 堯 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 顏師古 注:“攘,古讓字。”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九回:今有高貴鄉公曹髦,乃文皇帝之孫;此人温恭克讓,可以立之。卿等大臣,從長計議
明 李東陽 《新修平陽府城記》:“且 陽平 之民,舊稱勤儉服勞温恭、克讓,有 堯 之遺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