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先秦道家思想

鎖定
道家思想是指以老子思想為宗脈的思想總稱,先秦時期大致可以分為老子、莊子及其後學三個階段。
中文名
先秦道家思想
含    義
以老子思想為宗脈的思想總稱
三階段
老子莊子及其後學
稱    為
老子學派

先秦道家思想發展歷史

先秦道家,創始於老子,而大成於莊子,我們習慣把老莊作為道家的代名詞,然就先秦道家來説,老莊而外,在當時還有一些其它著名的代表人物,他們以其不同的思想特徵,形成道家中頗具個性的道家流派。可以説,先秦是道家大發展的時期,它人物眾多,流派紛呈,蔚為大觀,形成了與儒、墨、法諸大家相抗衡的顯學,並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道家是在老子思想的基礎上,經過不斷髮展的過程形成的,老子無疑是該流派的奠基人,人們習慣於把老子創立時期 的道家流派稱為老子學派。關於老子,現代學者多認為晚於孔子。後因周王室的衰敗,他就離開了,從此隱姓埋名,不為人知,所以司馬遷稱其為隱君子。老子的思想集中在《老子》 [1]  一書中。同樣據司馬遷所説,老子離開宮廷,到了一處關口,守關的長官非常仰慕他,對他説,您就要隱居了,我請求您把您的思想學問能寫下來,以免它失傳。於是老子寫了上下兩篇,約五千餘字,稱為《道德經》。通行的就是這個本子。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帛書《老子》甲乙本,與通行本相反,德經在上,道經在下。

先秦道家思想流派

老子而後,道家的發展進入了黃金時期,人物眾多,流派紛呈。具體來説,到莊子成為道家發展的另一個高峯之間,有下列一些代表人物和流派:

先秦道家思想楊朱學派

《列子》中有一篇《楊朱篇》,是楊朱遺篇,接近它囂、魏牟的思想。有關楊朱的生平著作,已無法詳知,他本人是位隱士,一般認為是老子以後戰國初期時發揮了老子的思想,成為楊朱學派的創立者。楊朱在戰國時期的影響就很大。孟子曾對他的思想作過激烈的批評。孟子在世時,楊朱的思想可謂甚囂塵上,與墨學併為顯學。孟子曾説當時的人們發表言論,不是擁護墨子、就是擁護楊朱,可見其影響。由於沒有著述流傳下來,要了解楊朱的思想全貌就比較困難,諸如《孟子》、《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等都記錄下了楊朱的某些言行。繼承楊朱思想的人中,有兩個人可以一提,一是子華子,《呂氏春秋》一書中的《貴生》篇曾引錄他的話,在《莊子》中也引錄過子華子的話。另一是詹何。先秦兩漢的著述中所引他的話,可見是從楊朱思想的發展而來。

先秦道家思想宋尹學派

所謂宋尹學派是指以宋鈃、尹文兩人為代表的道家思想流派,關於宋、尹兩人的情況今天已不能確知其詳,也沒有著作流傳下來,他們略早於莊子,應與孟子同時。先秦時期的一些著述中曾記錄了他們的某些言論,從中可以看出他們在當時有比較大的影響,並且就其思想的核心來看,着重發揮了老子學派中知足反戰的思想,他們具有比較強烈的救世精神,與楊朱學派重自我的精神相反,是利他主義者。而他們的傳承情況則無法知道了。

先秦道家思想彭蒙、慎到、田駢

《莊子·天下篇》把這三個人列為一派,並指出他們的共同之點,實際上他們的思想也是承老子的學説發展而成。關於彭蒙與田駢,流傳的資料很少,據説彭蒙是田駢的老師,但彭蒙的老師是誰,田駢又傳給哪一個人,我們已無法知道。《呂氏春秋·執一》中曾記錄田駢教齊王如何治國之事,很簡單,就是以不治為治,即不去治理就是治理。值得注意的是慎到,他有《慎子》流佈於世,並且從他的思想中的某些方面成為法家思想的重要來源,説明先秦諸子是在相互的批判吸收中共同成長的。

先秦道家思想列子

列子與老莊並稱,成為先秦道家的三大派,但就列子的思想而論,依然是承傳老學而來。《莊子》一書中多次提到列子,只有《呂氏春秋》中説“列子貴虛”一句説出了他的基本傾向。
老子而後,除了上述所提各派以外,還有文子、關尹、庚桑楚、接子、環淵等,書簡有缺,無法一一介紹,由此説老子 學派的發展,到戰國初期,確實蔚為大觀,呈現繁榮景象。
發展老子思想成為先秦道家的集大成者的當為莊子及其學派。司馬遷説莊子“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即是説莊子是承老子的思想而來,但莊子及其學派又大大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成為道家中的一個高峯。莊子名周,宋國蒙城(今河南商丘)人,生活於戰國中期,他及其後學所形成的莊學學派的思想集中在《莊子》一書中,現存《莊子》有三十三篇,分內、外、雜三類,為晉人郭象所編定。

先秦道家思想黃老之學

於莊子同時或者早道家的發展形成了一個新的流派,即是稷下黃老之學。所謂黃老之學實際上是借黃帝之名,宗老子之學。它成為在先秦道家中形成的不同於莊子學派的另一類的道家流派。《史記·樂毅列傳贊》中曾具體地列出了稷下黃老之學的傳承系譜。最能代表黃老之學的是所謂的黃老帛書,它們在1973年被發現於長沙馬王堆漢墓中,所指的是在《老子》帛書乙本之前的《經法》、《十六經》、《稱》及《道原》四篇(注:即為早已失傳的《漢書·藝文志》中所列的《黃帝四經》),內有黃帝之學,外與《老子》相合。黃老之學到漢初進入了它的黃金時期。
文獻來源:《道家文化面面觀》,劉增惠著,齊魯書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