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元氣論

(儒家哲學關於萬物構成和世界本原的學説)

鎖定
儒家哲學關於萬物構成和世界本原的學説。有兩層涵義:①以元氣為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②元氣無形,是天地未分時的原始混沌。其本性自然、自動、自化,派生天地萬物。亦有一種觀點,認為在元氣之先還有精神性的天和理為主宰。 [1] 
中文名
元氣論
定    義
儒家哲學關於萬物構成和世界本原的學説

元氣論“元氣”名考

“氣”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已經出現,但作為哲學範疇則形成於西周末年。至春秋戰國,各家提出不同的氣論,用以説明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氣已成為普遍使用的哲學範疇。元、氣連用併成為哲學範疇在先秦典籍中尚未發現。《易傳·彖辭》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元”與“氣”尚為兩個範疇,沒有合而為一。西漢以後,《淮南子·天文訓》有“宇宙生氣”的句子,《太平御覽》卷一引作“宇宙生元氣”。原文是否如此尚難確定。西漢中期董仲舒開始使用元氣的概念,至西漢之際在緯書中已多次出現。元氣成為獨立的哲學範疇,應在西漢中期以後。此後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內容逐漸豐富。 [1] 
流衍主要分為兩大時期。

元氣論漢唐時期

這一時期是元氣論發展的重要階段。元氣論的傑出代表是王充和柳宗元。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中談到元氣。他從天人感應的角度,認為君王實行王道,則元氣和順,君王不正,則“賊氣”生。他對元氣性質沒有做具體説明,尚不具備哲學意義。漢代緯書多次講元氣。《河圖》説:“元氣無形,洶洶濛濛,偃者為地,伏者為天也。”(《太平御覽》卷一引)《禮統》説:“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所自也。”又説:“天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所自也。”(同上)這些説法承認元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物質材料,並以元氣為萬物之祖。但據《乾鑿度》中講的宇宙生成模式,認為在氣之上尚有虛無寂靜的太易,元氣並非宇宙本原。
東漢王充吸收緯書元氣論的合理內容,認為元氣為宇宙本原,“萬物之生,皆稟元氣”(《論衡·言毒》)。萬物是由元氣派生的。並且提出“元氣自然論”,認為元氣派生萬物,不是目的論者所説的“天地故生萬物”,而是“天地合氣,萬物自生”(《論衡·自然》)。繼王充之後,王符進一步肯定了元氣本原論,認為元氣最初處於無形狀態,然後“翻然自化,清濁分別,變成陰陽,陰陽有體,實生兩儀”(《潛夫論·本訓》)。
唐代柳宗元在《天對》中認為元氣是渺茫宇宙的本始,晝夜明暗的交替。天地萬物的產生都不是天命所使,而是元氣的自我運動,是因為元氣自身包含着相互作用的陰陽二氣。從時間上説,元氣無始無終,是宇宙萬物本原;從空間上説是無限的,“無極之極,漭彌非垠”(《天對》)。同時,他針對佛教“一切皆空”的理論,指出所謂“空”,並不是一無所有的絕對,而是“渾然而中處”的元氣。
宋明時期 這一時期由於理學的興起,理氣關係成為哲學討論的核心問題。唯氣論的哲學家如北宋的張載、明清之際的王夫之,一般不再使用元氣這個範疇。這個時期講元氣論的代表人物是明代的王廷相。
王廷相是中國古代元氣的集大成者。他對元氣本體的特性做了詳細的規定:①元氣無形無象。“不可以為象,故曰太虛”(《慎言·道體》)。②元氣無始無涯。在時間上“無所始無所終”(同上),在空間上茫茫無涯,沒有極限。③元氣無偏無滯,是通乎一切的混全之稱。④元氣無生無滅。正因為元氣是這樣一個自足的物質實體,所以它才能成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或本體。王廷相還為元氣論注入了新的內容:①把“五行”這一哲學範疇引入元氣論,提出了一個內容更為豐富的宇宙生成模式:一(元氣)—二(陰陽二氣)—五(火、水、土、木、金)—萬(萬物),並進一步把自然演化同人類社會聯繫起來。②將佛教唯識宗和朱熹的“種子説”改造為“元氣種子説”,以説明同一本原的元氣何以能夠變化出千差萬別的事物。王廷相認為元氣本身包含着不同的種子,具有“萬形之種”,故能化出不同性質的天地萬物。 [1] 

元氣論歷史地位

元氣作為標誌萬物構成的物質材料和世界本原的哲學範疇,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內容逐漸豐富具體,對中國唯氣論的唯物主義哲學做出了貢獻。但是元氣論也存在明顯的缺陷。元氣論雖然認為元氣為構成萬物的物質因素和世界本原,但在元氣、天地、陰陽等概念的使用上往往混淆不清。按照元氣論講的宇宙生成模式,它們之間往往是簡單地“生”與“被生”的關係,容易產生歧義。宋代以後唯氣論哲學家張載、王夫之等一般不再使用元氣這一範疇,而是把氣作為其哲學體系的基本範疇,把容易產生歧義的太極、大虛、陰陽、五行都用氣貫通起來,視其為氣存在的不同狀態和屬性,建立起氣本體論,這較之元氣論是一重大進步。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儒學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