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元寇防壘

鎖定
元寇防壘,鎌倉時代日本北九州博多灣一帶的石築防壘,為防範蒙古軍登陸建築。1933年成為日本指定史蹟。
1281年(弘安四年今津),因東路軍無法登陸和被颱風吹襲,蒙古高麗聯軍被逼撤退。元世祖忽必烈在第一次入侵失敗日本後,鎌倉幕府認為一定會再次入侵,幕府在1275年發起了一系列工程,組織民力用四至五年由今津至香椎一帶建造高二米厚二米的石牆。 蒙古第二次入侵時因石牆所阻,忻都被逼在志賀島登陸,戰法失當半月不得前進,東路軍被逼退回壹岐,之後因颱風吹襲,蒙古高麗聯軍被逼撤退。 之後防壘一直持續用於防衞,在江户時期,大部分的石頭被用於福岡城的建設。1931年3月30日,它被指定為國家歷史遺址。
中文名
元寇防壘
所處時代
鎌倉時代

目錄

元寇防壘建造

蒙古帝國的兩次入侵日本線路 蒙古帝國的兩次入侵日本線路
公元1274年,隨着文永之役結束,日本成功擋住了蒙古帝國的首次進攻。根據當時北條幕府總結,本國武裝對比大陸強權始終存在有三點不足:包括沒有針對外敵入侵的明確計劃,遠射武器的性能也遠不如對方,且大部分武士都只熱衷於單打獨鬥式的小規模作戰。
針對以上這些總結出來的教訓,鎌倉幕府當局也展開了針對性的軍事改革。例如為防備蒙古大軍的再次不期而至,讓人到位於前線的九州島建立了異國警備固番役制度。命令當地武士和動員兵要定期巡視海岸,隨時準備迎戰突然來襲的海上之敵。同時也不忘以抵抗蒙古為藉口,在國內大力推進中央集權。先後任命多位北條家族的心腹將領,替換掉九州本地的豪族守護職務。但僅僅這些制度層面的修飾,還不足以迅速提升武士軍隊的整體實力。
北條幕府時期的日本武士 北條幕府時期的日本武士
在雙方的首次交手中 蒙古軍隊的團戰優勢明顯 在雙方的首次交手中 蒙古軍隊的團戰優勢明顯
此外,當時的基層武士也勢必改進自己的劣質武器。他們利用乾燥揉制後的藤蔓,將膠接的竹片和木片都一圈圈纏繞起來,製作出蒙古角弓的東瀛山寨版--重藤弓。據使後來用這種弓參加對蒙古戰鬥的武士評價,這種武器的威力已不弱於比蒙古人手中的強大複合弓。
不過,如果武士們無法在短時間內掌握優異的羣戰技巧,依然難以同強大蒙古帝國軍隊進行正面對抗。於是,為了消解對方集團進攻的強大威力,北條幕府決定在對方最有可能登陸的九州博多海岸。修築一道長長的石壘隔絕海灘與內陸區域,堪稱是島國特色的極簡主義長城。
當代的 博多灣元寇防壘遺址 當代的 博多灣元寇防壘遺址
事實上,古代日本的許多區域都存在有類似防禦工事。最初的主要功能,是用於抵禦來自大陸方向的朝鮮女真海盜劫掠,兼具防備內部政敵的突然偷襲。但這種粗糙工事的牆體長度非常有限,高度也很不夠看,難以對那些具備大規模渡海投送能力的強敵。因此,北條幕府開始集結大量人力物力,到蒙古人曾經登陸過的博多灣開工,修建出長達20多公里的全新石壘。
僅從技術角度來看 元寇防壘並無任何出彩之處 僅從技術角度來看 元寇防壘並無任何出彩之處
這道日本版長城的牆體完全由塊石塊壘成,雖然高度只有2米,但整體寬度也在3米左右。在當時的日本國內,已經算是相當堅固的工事。這主要是因為13世紀時期的日本,大部分城壘技術還非常原始。相比歐亞大陸上的各種長城類建築,這道防寇石壘缺乏樓台、城牒和烽燧等配套設施。完全是一道面朝大海的光禿石牆,也是全球所有長城類建築中的極簡主義標杆。但如果沒有這道石牆,日本人或許很難抵禦後來發生的第二次蒙古入侵。

元寇防壘使用

1281年的蒙古帝國 根本不會把日本放在眼裏 1281年的蒙古帝國 根本不會把日本放在眼裏
公元1281年,已經滅亡南宋的蒙元再次將目光轉向日本。處於人生巔峯的大皇帝忽必烈,再次向派去了要求日本臣服的外交使團。然而,這些人大都遭仇外情緒高漲的北條幕府斬首,表達了對蒙古強權的不屑一顧。消息傳回大都汗八里,讓心高氣傲的忽必烈勃然大怒,立刻下令準備再度征服日本。
日本浮世繪上的小型蒙古帝國戰艦 日本浮世繪上的小型蒙古帝國戰艦
然而,由於準備工作太過倉促,忽必烈根本不暇打造堅固戰艦。只是命令高麗江南等的工匠生產大批能快速成軍的戰船。準備像前次徵日那樣摸着石頭過海。結果,換來了約900艘蒙古-高麗士兵搭乘的海船。另有3500艘良莠不齊的大小船隻,專門提供給南宋新附軍使用。至少從賬面數字來看,這已經是當時世界上的最強大規模艦隊。以至於當蒙古軍隊開始靠近九州海岸,整個日本似乎已經嗅到了亡國滅族氣息。
蒙古-高麗聯軍 依然走的是對馬海峽線路 蒙古-高麗聯軍 依然走的是對馬海峽線路
元寇防壘成功封堵了蒙古艦隊的預定登陸方向 元寇防壘成功封堵了蒙古艦隊的預定登陸方向
在蒙古入侵首先抵達的壹岐島,本地武士僅僅抵抗了一日就被全殲。但掀起登陸的蒙古-高麗聯軍,並未等待新附軍船隊的到來,就獨自衝向九州海岸。雖然有人猜測,這是因為聯軍是對剛剛加入的新附軍不放心,才寧願冒險單獨行動。其實,這主要是由於艦隊攜帶的糧草比較有限。蒙古士兵也不習慣風浪顛簸,經過長期的航行已趨於精疲力竭。所以才需要和時間賽跑,儘快到博多灣開闢穩固的登陸場。只是他們沒有料到,距離海岸僅數十米的元寇防壘,會成為自己無法逾越的一道障礙。
日本方面也比之前表現得更加機警,迅速將大量提前預備的部隊派往博多灣附近。他們按計劃佔據石壘的不同段落,開始直面蒙古高-麗聯軍的攻勢。雖然蒙古艦隊在理論上有許多破敵之策,可放到實際層面就往往無法兑現。大批步騎兵蜂擁上岸,卻在石壘前方數十米的海灘上進退不得。由於沒足夠空間展開堂堂之陣,也就失去了集團攻擊的所有優勢。倒是日本武士居高臨下,近用槍刺、遠用箭射,給毫無遮蔽的入侵者以巨大殺傷。儘管當時的蒙古艦船,已經安裝了簡單拋石機等攻堅裝備。卻由於射速低、顛簸和組織不力等難題,根本沒法轟擊岸上的矮牆。結果,聯軍只能被迫撤向博多灣西北角的志賀島。在和追擊而來的日軍進行激戰後,再次撤往鷹島休整。
蒙古投石機發射的帶火藥石彈 蒙古投石機發射的帶火藥石彈
日本浮世繪上的神風摧毀蒙古艦隊 日本浮世繪上的神風摧毀蒙古艦隊
不久,約又10萬人的南宋新附軍也抵達鷹島。但或許是畏懼防寇石壘威力,使得兵力多達10萬以上的徵日大軍竟毫無動作,白白在島上停留了1個多月時間。直到當年7月30日,一場強勁的颱風掃過海灣,將質量低劣的大部分船隻吹散或撞毀。元軍統帥因此喪失信心,率領小部分嫡系搭乘殘餘船隻倉促撤退,留下約10萬人中的大部分在原地自生自滅。這些殘部也沒能進行任何重組,就因缺乏補給等問題而乖乖就犯。許多人被追擊而來的日本武士斬殺,倖存者也往往淪為奴隸,在遠離家鄉的島上悽慘度日。

元寇防壘評價

過去,人們談及這場虎頭蛇尾的蒙古二次徵日作戰,往往將眼光侷限於船隻工藝和水土不服等問題。但如果沒有元寇防壘的存在,這些可觀因素也很難隨戰局發展而被放大。以當時日本的船隻技術,根本拿不出能在海上禦敵的艦隊力量。所以,蒙古大軍的任何登陸行動都難以在開始前遭遏制。倒是元寇防壘的刁鑽位置,很容易讓入侵者乖乖鑽入圈套。看似其貌不揚,實則有些扮豬吃老虎的意味。加上強攻壁壘的彈藥消耗,也讓遠征軍在之後的日子裏變得縮手縮腳。
元寇防壘的刁鑽選址 是成功退敵的重要因素 元寇防壘的刁鑽選址 是成功退敵的重要因素
當然,僅從技術角度考量,元寇防壘無疑是落後於所處時代的防禦工事。其建造難度與設計思路,甚至比不上許多其他文明的古典時代作品。但正是由於日本的地理位置過於偏遠,讓他們得以在很長時間內都不必擔心自己遭遇大規模外患。小小的簡單石牆,就在這次建功立業就步入長期退休狀態。偶然路過的遊客,當今都能在博多灣的海邊看到其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