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元宵節(閩西客家元宵節慶)

鎖定
元宵節(閩西客家元宵節慶),福建省連城縣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客家是漢民族一個特殊的支系,中古以前,客家先民大多居住在北方中原地區,由於戰亂等原因,從西晉開始,客家先民先後五次南遷。在南遷過程中,客家人不僅保留了古老漢民族的文化傳統,而且吸收了閩越、畲、瑤等族的文化和風俗,逐步形成閩西客家傳統的元宵節慶活動。閩西客家元宵節慶活動主要流傳於閩西的連城縣、永定縣、長汀縣、武平縣、上杭縣五個客家聚居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內容包括連城姑田遊大龍、連城羅坊走古事、連城芷溪花燈、永定撫市花燈故事、連城新泉燒炮等。 [1] 
2008年6月7日,福建省連城縣申報的元宵節(閩西客家元宵節慶)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Ⅹ-71。 [1-2] 
中文名
元宵節(閩西客家元宵節慶)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民俗
申報地區
福建省連城縣
遺產編號
Ⅹ-71

元宵節(閩西客家元宵節慶)歷史淵源

中國自漢代開始即在元宵燃燈,由此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風俗。
至唐代這一風俗更為盛行,“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之句描述的就是長安元宵節的盛況。
明代元宵節已成為民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屆時會連續賞燈10天。
清代元宵節是全民共歡的一個民俗節日,賞燈活動中還會燃放煙花爆竹助興。
客家是漢民族一個特殊的支系,中古以前,客家先民大多居住在北方中原地區,由於戰亂等原因,從西晉開始,客家先民先後五次南遷。在南遷過程中,客家人不僅保留了古老漢民族的文化傳統,而且吸收了閩越、畲、瑤等族的文化和風俗,逐步形成閩西客家傳統的元宵節慶活動。 [1] 

元宵節(閩西客家元宵節慶)民俗內容

元宵節還會進行一些傳統活動:一是“猜燈謎”,這項活動又叫“打燈謎”,最早出現於宋代,活動時懸謎待猜,中者有獎;二是吃元宵,元宵最初稱為“浮圓子”,又叫“湯糰”或“湯圓”,是由糯米粉製成的球形食品,多帶餡心,在水中煮熟後食用,甘美異常,吃元宵象徵着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 [1] 
而連城姑田遊大龍承傳至今已歷二十二代,主要道具大龍採用杉木板、篾條、棉紙、牛皮等製作,整個活動由迎接“公爹”、製作大龍、遊前準備、出龍、游龍、燒龍等環節組成。連城羅坊走古事承傳至今已歷二十八代,主要用品古事棚重約200千克,活動包括組織落實、製作古事棚、安神齋戒、準備活動、競走古事、古事下溪等環節。連城芷溪花燈採用竹篾、棉紙、通草紙、蜘蛛紗、米粒珠、彩色木偶頭、琉璃杯、五彩小絨球、火螺、花燈竹等製成,其製作包括劈竹篾、製作花燈骨架、刻花板、上糨糊布花燈、製作走馬燈、組裝花燈等步驟,承傳至今已歷二十五代。新泉燒炮承傳至今已歷五代,活動所用器具主要有鞭炮、門板、香紙、蠟燭、“三太祖師”菩薩轎、鑼鼓、十番樂器等。 [1] 
節慶過程

元宵節(閩西客家元宵節慶)文化特徵

閩西客家元宵節慶活動主要流傳於閩西的連城縣、永定縣、長汀縣、武平縣、上杭縣五個客家聚居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內容包括連城姑田遊大龍、連城羅坊走古事、連城芷溪花燈、永定撫市花燈故事、連城新泉燒炮等。 閩西客家元宵節慶具有全民性、娛樂性、競技性、神秘性、藝術性等特點。 [1] 
文化

元宵節(閩西客家元宵節慶)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閩西客家元宵節慶習俗是客家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客家社會形態、傳統精神賴以世代相傳的一種重要載體,它具體生動地反映了客家人的價值觀和審美理想,具有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美學等方面的研究價值。 [1]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連城縣文化館獲得閩西客家元宵節慶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3]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保護單位連城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5] 

元宵節(閩西客家元宵節慶)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1年元宵節,福建龍巖舉辦了第十一屆冠豸山客家民俗文化節。文化節活動內容豐富,有開幕式客家文藝表演,海峽客家專題民俗遊活動,全國畫報社大型攝影採風等活動,其中連城縣被譽為“客家民俗大觀園”和“中原古文化活化石”的羅坊走古事和姑田遊大龍成了山村狂歡節。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