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像心理學家一樣思考

鎖定
《像心理學家一樣思考》是2010年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唐納德·麥克伯尼。 [1] 
中文名
像心理學家一樣思考
作    者
唐納德·麥克伯尼
譯    者
王偉平
出版時間
2010年9月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ISBN
9787115239129
原作品
How to think like a psychologist

像心理學家一樣思考信息介紹

《像心理學家一樣思考》 《像心理學家一樣思考》 [1]
字 數:155千字
頁 數:200
開 本:32
包 裝:平裝
定 價:18.00元

像心理學家一樣思考內容提要

本書以娓娓道來的對話方式,從問題出發,以生動鮮活的例子和富於邏輯思辨的語言分析了心理學中一些最常見的和最容易引起疑問的問題。
本書共有12個部分, 49個常見問題。它在心理學與科學的關係、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心理學的生理基礎、發展、感知覺、意識、學習和記憶、思維和語言、動機和情緒、心理測試和智力、人格和異常心理學以及社會心理學的層面上,就心理學是否是科學、心理學是什麼、如何進行心理學研究、身心關係、天性與教養、心理學與常識、心理學的意義等心理學中的常見問題,以及如何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似曾相識、巧合、巫術、占星術、懲罰”等日常生活現象進行了深入淺出的探討,從而澄清人們對心理學的一些誤解,加深對心理學科學性的理解,同時也可以提高讀者對日常生活中某些現象和事物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像心理學家一樣思考圖書目錄

第一編 心理學與科學 5
思考 1 為什麼這門課這麼難?只不過是心理學! 6
思考 2 為什麼心理學家使用大量的行話 10
思考 3 為什麼不跳過理論,多講點事實 14
思考 4 這只是你的理論 18
思考 5 你太有邏輯了 21
思考 6 你竟然不留下一點神秘感 25
思考 7 但科學和我以前的信念有矛盾 28
思考 8 如果存在自由意志,心理學還是科學嗎 31
第二編 方法 35
思考 9 為什麼我要學習所有這些研究方法?我只是想幫助他人 36
思考 10 為什麼我還要學統計學 40
思考 11 但是書是這樣説的…… 43
思考 12 我可是在書中看到的! 46
思考 13 這可是心理學圖書! 50
思考 14 可是人人都知道…… 54
思考15 我想心理學是人的科學,而不是數字的科學 57
第三編 生理基礎 61
思考16 為什麼我們必須學習關於大腦的知識 62
思考17 如果我們不瞭解行為的生物學基礎,還能真正理解行為嗎 65
思考 18 心理怎樣控制身體 68
思考 19 我們為什麼不探討心理到底是什麼呢 71
思考 20 人不是機器 75
思考 21 我們真的只使用了大腦的 10%嗎 78
第四編 發展 81
思考22 為什麼心理學家不相信懲罰 82
思考23 心理學的大部分內容不是常識嗎 86
思考24 我自始至終一直知道 89
思考25 人類行為以天性為基礎還是教養 91
第五編 感覺 / 知覺 95
思考26 你能證明ESP不存在嗎 96
思考27 怎樣才能使你相信ESP 98
思考28 設想一下ESP為真的後果 101
思考29 為什麼心理學家如此多疑 104
第六編 意識 107
思考30 怎樣解釋似曾相識現象 108
思考31 催眠不是曾被認為是偽科學嗎 112
第七編 學習與記憶 115
思考 32 為什麼心理學家研究這些人為情境 116
思考 33 老鼠是怎樣理解按壓槓桿以獲得食物的 118
思考 34 這怎麼可能是巧合(一)  122
思考 35 這怎麼可能是巧合(二)  125
思考 36 這怎麼可能是巧合(三)  128
第八編 思維與語言 131
思考 37 從倒放的音樂中能聽出邪惡信息嗎 132
第九編 動機與情緒 135
思考 38 我找到的這本自助書太棒啦 136
第十編 心理測試與智力 139
思考 39 如果每個人都是特殊的個體,心理學還是科學嗎 140
思考 40 生理節律是如何運作的 143
第十一編 人格與異常人格 147
思考 41 如何看待占星術 148
思考 42 為什麼心理學家不能準確預測誰會出現暴力行為 151
思考 43 我媽媽向心理學家求助,卻沒有一點用 154
思考 44 為什麼心理學家迴避重大問題 157
思考 45 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罪犯因精神病而免罪 160
第十二編 社會心理學 165
思考 46 為什麼心理學家如此開明 166
思考 47 心理學解釋往往與常識相矛盾 170
思考48 我可不買演化心理學的賬,它竟然為一夫多妻制辯護 173
思考49 我不買演化心理學的賬,因為大多數時候我們並不是在盡力傳遞我們的基因 176

像心理學家一樣思考圖書樣文

序言
剛學習心理學的人往往會發現,心理學入門課程的內容和方法和他們想象中的大相徑庭。這部分是因為很少有人在中學時就學過心理學。但即使有人在中學就學過心理學,卻對心理學產生很多誤解,甚而對心理學敬而遠之。我在大學教授《心理學導論》逾三十年,發現很多同學對心理學這門科學存在很多誤解,這妨礙了他們對心理學的正確理解。
有感於此,在課堂上我用了很多時間來澄清這些誤解。方法之一是在上課之前,讓學生把問題寫在紙條上,我再一一作答。這能讓我抓住哪些看似和心理學不太相關的細節,但這些細節卻是妨礙理解心理學本質的絆腳石。
本書解答了學生們提出的一些很普遍的問題。從而通過直接解答他們真正關心的問題,激發他們學習心理學的動機。對這些問題的解答,彰顯了心理學的原則和科學之哲學,消除了他們理解心理學可能產生的誤區。
寫作本書的另一個目的,是因為我熱衷於教授批判性思維的技巧。許多教材和大部分學生都把理科,特別是自然科學的入門課程,當成了應熟練掌握以備考試的零散知識的大雜燴。憑心而論,心理學導論課程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為學生介紹廣泛的專業術語、研究範式和實證資料。但心理學課程的主要目標應該是教會學生像心理學家一樣思考;像科學家一樣把這種批判性性思考技能應用到對人類行為的研究之中。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包括多種技能和態度的集合體,許多教育家都想把這種思維方式灌輸給學生(如Brookfield, 1987)。古代的大教育家們也有着這一教育目標。然而最近對學習過程的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Rosnick,1987),在心理學的批判性思維教學中有2條重要法則:(1)、通過形而上的方式並不能學會理性思維,只有在不同學科的具體的學習材料中才能學會;(2)、不同學科間理性思維的技能並不相同:
抽象的推理無法進行:推理的對象必須是具體的事物……每門學科都有其獨特的思考和推理方式……例如物理學上的推理和問題解決就受到歸納和演繹推理的特定組合方式、數學驗證以及大家公認的事實的影響。並要提出新理論來解釋這些公認的事實。而在社會科學領域,嚴密的推理和問題解決更多受到辯論修辭傳統、權衡替代方案和解決辦法個案構造的影響……更高水平的批判性思維技能只能在具體的學科中才能學會(p.36)。
我相信本書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對於同學們學習批判性思維技能大有裨益,批判性思維技能是心理學家思考所必需的。
本書批判性思維的教學方法與眾不同。書中各個主題,並不像通常的説教把批判性思維的各種特徵簡單照搬,羅列成各種技能的表格,這樣顯得太泛泛而談了。恰恰相反,在書中我們要模擬批判性思維的動態過程,並鼓勵學生參與其中。麥克匹克(John McPeck,1990)説道:
我認為“批判性思維”這個詞指主動性或傾向性(你也可稱它為“態度”)和特定的知識、技能的某種混合體,從而以一種反射性的懷疑主義態度從事實踐活動或解決問題(p.42)
正是這種反射性的懷疑主義的態度,並不為我們的教育系統所看好,理由我會在本書導言中討論。
本書在某些有爭議的議題上,如超自然現象,立場鮮明。我相信本書闡述的原則及採納的觀點,和學術主流、心理學研究是和諧統一的。所以,本書當然會與經典心理學入門教材,以及心理學教師的觀點一致。然而心理學包羅萬象,本書不可能反映心理學上的所有觀點,並且有些觀點還相互矛盾。
我要在批判性思維和兼容幷蓄上取得平衡。保羅和諾西奇(Paul & Nosich,1997)列出了批判性思維的部分特點:“公平心,不恥下問,……樂於聽到反對意見,設身處地地從他人角度考慮問題,並認識到自己的自我中心主義和民族中心主義”(p.5)。即使我達不到這些理想標準,但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學生們是樂於見到我在具體問題上的立場。他們也很成熟不會不假思索地接受我的所有觀點。
書中還要描述心理學家據以研究的普通哲學傳統。總體上我並不想反映哲學的最新發展。這本書是為心理學的初學者而寫,更高深的知識留待今後學習。
各節主題的安排遵循心理學導論教材通常的章節順序。教學材料可隨課堂發放,並及時在課堂或複習環節解答。每節最後的練習題,可讓讀者應用剛學習過的內容。本書也適合學習心理學研究方法、心理學歷史以及其他高級心理學課程的學生。
在寫作過程中得到許多人的幫助……我儘可能列明某些觀點和思想的出處。我吸納了許多觀點,甚至他人幾年前用到的一些例子和詞語,確切的出處我已忘記了。對未註明出處的作者我深表歉意。
Donald H. McBurney
第21節 我們真的只用了大腦的10%嗎?
本節要義:有時我們只因為某些觀點具有實用價值而認可它,而不是因為證據支持。
這個觀點實在是心理學大花園中最難根除的雜草。或許每個人都受到老師的勉勵要努力學習,理由是“我們只使用了大腦的10%—想一下如果我們能100%使用,我們會做的怎樣。”
恕我直言,這並不真實。這個觀點“人人皆知”但卻與客觀事實相悖。事實上,可能這樣嗎?請停下來思考:這句話可能意味着什麼?沒有了大腦的90%我們還能若無其事?下次有人告訴你這一“真相”,問問他願意切除大腦的哪部分。
或者它表明只要我們努力,人人都能成為愛因斯坦嗎?大部分人在校生都能做的更好——但能好到10倍嗎?
或者它意味着我們工作努力的程度能達到10倍?或許有些超人能10倍地努力工作,但所有的人都能嗎?如果我們這樣做,很快就得累趴下。
或者它可能意味着只要我們勇於嘗試,我們就能學會音樂、籃球、繪畫、攀巖或者詩歌。的確人們的許多潛能沒有開發出來。但這是否表明大腦中還有尚未利用、有待塑造的腦區呢?只要稍懂大腦知識的人都知道,我們的大部分活動事實上涉及大腦的很多部位,所以並不存在大塊大塊的尸位素餐的腦組織。
貝葉斯坦(Barry Beyerstein,1999)曾追查大腦這10%神話的由來。有件事很清楚:這一錯誤觀點並不是權威的科學家提出的。這個神話似乎起源於以卡內基(Dale Carnegie)為代表的積極思維運動。它繼續由人類潛力運動的倡導者和成功激勵專家傳播開來。
我們之所以認同這個觀點,只是因為它有點用處,而不是因為它符合客觀實際,這樣的觀念並不在少數。這個觀點暗示“我們都應當做最好的自己”——很難不贊同的理念。但只因為某個觀點能給我們帶來些益處就相信它,並不符合科學的精神。對此我們還應謹小慎微,不輕易盲信。如果我們接受這類流行的觀點,我們都可能會認為自己是這個行星上最聰明、最有魅力、最英俊/美麗的人,因為這的確讓我們感覺太棒了。問題是我們很可能並不是這樣出類拔萃的佼佼者(可能性是50億分之一)。
但我們所有人都傾向於相信這類觀點,我們也樂意去相信。我們相信媽媽愛我們,美國政府不會破產,天空不會塌下來。這些事情都是真實的(我們希望是),我們也不會花太多時間去擔心。但我們還傾向於相信哪些未必真實的事情:我們能控制未來;如果我們吃得好並多運動,就能安享天年等等。
因為喜歡某個觀點就相信它的這種錯誤傾向實在是人人都容易犯的錯誤,矯正方法就是自問如果這個觀點是真的,會產生什麼後果:如果你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人,還會在週末的夜晚閲讀本書,而不是坐在白宮宴會的貴賓席上?
不幸的是,對信念發問讓我們感到很不安(見第7節)。如果媽媽真的不愛我們如何是好?所以人們不願意對這些觀點進行批判性思考。但訓練這一技能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特別當有人要説服我們施捨金錢或放棄信念系統時。請你思考一下:蜜蜂連皮膚都沒有,蜂王漿又有多大的可能有護膚作用?
練習:以下兩個觀點你或許聽過,它們説明信念/觀念即使不真實但或許有用。
1. 世上無難事,只要有心人。
2. 每天,每個方面,我都會變得越來越好!
請再列舉三個此類觀念!

像心理學家一樣思考中文版

《像心理學家一樣思考》 《像心理學家一樣思考》
中文名: 像心理學家一樣思考
別名: 冰點的思考
作者:楊雁捷
圖書分類: 人文社科
出版社: 農村讀物出版社
書號: 9787504847799
發行時間: 2006年1月1日
地區:大陸

像心理學家一樣思考推薦內容

讓你在精英面前不自卑。
生命不可選擇長度,但可選擇寬度;凡人不能選擇容貌,但可展現笑容。
“冰點”寓意冷靜、理性,“冰點的選擇”即表明本系列的叢書是以倡導一種冷靜、理性為基礎的,以傳授個人行為選擇的思考方式為目的的一套通俗暢銷類讀物。即可作為個人學習如何讓自己的行為選擇變得理好,也可以作為思維方式的通俗培訓輔導書。本系列共分三本書,分別為《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像心理學家一樣思考》、《像哲學家一樣思考》。分別以經濟學、心理學和哲學為學術基礎來展示三種不同的但在生活中不必少的思維方式。

像心理學家一樣思考內容介紹

本書以傳授人們如何去理性“選擇”為目的。告訴人們如何去更好的判斷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需要“選擇”的一種思維方式。本書不是告訴讀者一個現成的解決生活中遇到問題的答案,而是傳授讀者一種解決類似問題的理性的思考方式,這才是真正長期得益的武器。
冰點寓意冷靜,理性,冰點的選擇即表明本系列的叢書是以倡導一種冷靜、理性為基礎的,以傳授個人行為選擇的思考方式為目的的一套通俗暢銷類讀物。既可作為個人學習如何讓自己的行為選擇變得更好,也可以作為思維方式的通俗培訓輔導書。本系列共分三本書,分別為《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像哲學家一樣思考》。分別以經濟學、心理學和哲學為學術基礎來展示三種不同的但在生活中又必不可少的思維方式。

像心理學家一樣思考目錄

前言
第一篇 我是太平洋中的一顆水滴
1 你我都是超級影星啊
2 睜着眼睛説瞎説
3 羣體的判斷就可靠嗎?
4 服從權威,即使泯滅人性也在所不惜?
5 球迷的判斷與婆媳的衝突
6 你個笨蛋,把我當什麼了?
7 期望是最好的預言家
8 節食減肥總讓人失望
9 廣告的妙用
10 心理防禦機制
11 老謀深算的推銷員
第二篇 親密關係與愛情
1 我們都怕孤獨
2 人際關係中的依戀風格
3 變化無常的情緒
4 如何產生吸引與喜歡?
5 究竟什麼才是愛情呢?
6 婚姻絕不等於愛情
7 網戀可否?
8 不得不面對的東東哦
第三篇 智力測試的悲哀
1 IQ真的是你的宿命嗎?
2 社會歧視還有理乎?
3 你為你糟糕的記憶犯愁嗎?
第四篇 你會有心理問題嗎?
1 抑鬱,一種心理感冒
2 少男少女的自戀情結
第五篇 自我心理的選擇
1 自信與自卑的選擇
2 積極與消極的選擇
3 成功與失敗的選擇
感謝
參考資料
  • 1.    圖書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