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傷風敗俗

鎖定
傷風敗俗(拼音:shāng fēng bài sú)是一則來源於文人作品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見於《鹽鐵論·論誹》。 [2] 
“傷風敗俗”指敗壞良好的社會習俗風氣(傷:損害。敗:敗壞)。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謂語,也作定語;含貶義。 [2-3] 
中文名
傷風敗俗
拼    音
shāng fēng bài sú
近義詞
有傷風化不堪入目不堪入耳
反義詞
高風亮節激濁揚清
出    處
《鹽鐵論·論誹》
注音字母
ㄕㄤ ㄈㄥ ㄅㄞˋ ㄙㄨˊ
成文用法
作謂語、定語
語法結構
聯合式

傷風敗俗成語出處

漢·桓寬《鹽鐵論·論誹》:“威儀節文,非以亂化傷俗也。” [4] 
“亂化傷俗”後來演化為成語“傷風敗俗”。

傷風敗俗成語故事

韓愈是唐代的文學家、哲學家。35歲那年,他到京城擔任國子監博士,後來又擔任刑部侍郎。
有一次,他因為向唐憲宗上了一表,差一點被砍頭。原來,唐憲宗時,佛教盛行,連憲宗也篤信佛教。有一次,憲宗把傳説是佛祖的一塊遺骨迎進宮內供奉。韓愈反對憲宗這一做法,特地寫了《論佛骨表》,呈交給憲宗進行諫阻。在《論佛骨表》中,韓愈説:“佛教是從外國傳來的,中國古時候根本沒有。堯、舜、禹等古代聖人不知道有什麼佛教,但他們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且在位的時間長,壽命也很長。佛教是從東漢明帝時期傳入中國的,明帝在位只有十八年。宋、齊、梁、陳和北魏後的各個朝代,對佛教無比信奉,但那些朝代的命都很短。就拿梁武帝來説吧,他前後三次捨身到佛寺做佛僧,他祭祀宗廟,不殺牲畜作為祭品。他本人每天只吃一頓飯,只吃蔬菜和水果,但他後來竟被侯景逼迫,餓死在台城,梁朝也很快滅亡。他本想求佛得到保佑,結果卻是悲慘死去。
“現在,陛下把佛骨迎到宮裏來供奉,使王公大臣們奔走施捨,浪費大量的財富。如果不立即加以禁止,佛骨再經過各寺院,必定有人砍掉胳臂,割下身上的肉來奉獻佛陀,以表示自己對佛的虔誠。傷風敗俗,四方傳為笑談,這可不是小事啊!依我看來,應當把那塊佛骨扔進水裏或者投入火中才是!永遠滅絕這個佛僧騙人的根本,斷絕天下人的疑慮,杜絕後代人的迷惑。佛如果真的靈驗,能降下災禍的話,那麼,一切的禍殃都應加在我的身上。老天爺在上面看着,我絕不後悔埋怨。”
憲宗讀了這表,勃然大怒,認為韓愈是在影射自己不會活得很長,為此要殺他。但是,宰相裴度素來覺得韓愈忠直可信,因此在天子面前為他説情,可皇帝餘怒不息,還是將韓愈貶到潮洲擔任刺史。 [5] 

傷風敗俗成語寓意

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上,其言行除了要受法律的約束外,還要遵從道德的準則,不能為所欲為。一個人違了法,會受到法律的懲處。一個人做了傷風敗俗的事,那麼即使他不違法,他也會受到人們的唾棄。為人處事要注重道德的修養,不能一味的追求物質而背棄了道德的約束,要記住“小贏靠智,大贏靠德”。 [6] 

傷風敗俗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傷風敗俗”指敗壞良好的社會風氣,常用於譴責不正當的行為。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謂語,也作定語;含貶義。 [5] 
  • 運用示例
北齊·魏收《魏書·遊明根傳》:儒者,動存名教,直繩所舉,莫非傷風敗俗。 [1] 
唐·韓愈 《論佛骨表》:“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 [2] 
元·關漢卿《救風塵》第四折:“現放着保親的堪為憑據,怎當他搶親的百計虧圖;那裏是明媒正娶,公然的傷風敗俗。” [7]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十九回:紂王以為妲己好意,豈知內藏傷風敗俗之情,大壞綱常禮義之防。 [1] 
近代·張恨水《春明外史》:“就是作小説,也不應當説那些傷風敗俗的事情。” [5] 
現代·王蒙《商榷雜説》:“其實私奔也不都是傷風敗俗,丟人現眼的。” [5] 
參考資料
  • 1.    傷風敗俗  .漢典[引用日期2018-03-07]
  • 2.    許振生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成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01:600
  • 3.    周宏溟編著.九用學生成語大詞典[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08:372
  • 4.    閆秀文編著. 中華成語探源 白金典藏版[M]. 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2014.12:372
  • 5.    王俊編著.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醜惡篇 2[M].北京:開明出版社,2015.07:47-49
  • 6.    李波主編.中華成語典故 中[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0.05:182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