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傅烈

鎖定
傅烈(1899-1928)原名見賢,化名賀德、賀澤、籲伯凱。江西臨川上頓渡人。 [2]  四川省委第一任書記革命烈士 [1] 
中文名
傅烈
別    名
化名賀德
賀澤
籲伯凱
出生日期
1899年
逝世日期
1928年
主要成就
四川省委第一任書記
出生地
臨川上頓渡

傅烈個人簡介

傅烈 傅烈
傅烈,1899年出生於江西臨川,1920年赴法國學習並參加革命活動。從1925年在國民革命軍第三軍政治部擔任秘書,到1926年參加北伐,再到1927年重建四川黨組織,傅烈都盡職盡責嘔心瀝血,尤其在開展宣傳工作方面煞費苦心,親力親為。傅烈認為“宣傳工作和軍事一樣重要”。他結合中國革命實際,倡導並踐行做好宣傳工作的“三對法”,即“對內,應有持續的政治宣傳工作;對外,應有規模化專業化的宣傳隊伍;對不堅定的下層小資產階級羣眾,也靠宣傳工作去改造他們。”所以,不管在哪裏,傅烈都能通過卓有成效的宣傳助推革命的發展。
1925年10月,第三軍奉命平定盤踞海南島的軍閥鄧本殷的叛亂,傅烈帶領政工人員率先南下。每到一處,他都召開羣眾大會,宣傳革命軍隊的嚴明紀律。宣傳工作的有效開展,獲得了沿途羣眾的極力支持,保證了討伐最終取得勝利。1926年7月,傅烈在北伐途中不遺餘力地向官兵和工農羣眾宣傳革命宗旨和行軍紀律,鼓舞了革命士氣,壯大了革命聲勢。第三軍進攻南昌時遭遇不利,只能作戰略上的暫時退讓。個別軍官四散逃命,一時間隊伍亂作一團。危急時刻,傅烈挺身而出,統一大家思想,引導部隊有序撤退。1927年,傅烈奔赴四川后,面對複雜的革命局面,先後領導創辦了《川潮》《四川通訊》《學生時報》等刊物,積極有效地宣揚了革命道理、激發了革命熱情、鼓舞了革命鬥志,為四川黨組織的恢復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堅強保障。 [1] 

傅烈敢於擔當,攻堅克難

1927年3月31日,四川軍閥劉湘殘酷鎮壓重慶社會各界人士愛國集會,製造了駭人聽聞的“3·31”慘案。隨後,中共重慶地委書記楊闇公、重慶地委組織委員冉鈞等一大批優秀共產黨員被捕殺害,四川黨組織遭到極大破壞,革命鬥爭陷入低潮。在這危急關頭,中央決定傅烈任四川臨時省委書記,委以“重建黨的組織,開展武裝鬥爭,打開新局面”的重任。
傅烈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擔當與責任臨危受命,迅速抵川后,冒着生命危險在艱鉅複雜的形勢中開展工作。8月,傅烈在重慶建立四川臨時省委,凝聚起當地最堅強的革命力量。9月,主持召開臨時省委會議,傳達貫徹中央八七會議精神,總結經驗教訓,結合本省實際,制定四川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鬥爭的總方針,他強調:“組織暴動,實成為各地黨部刻不容緩的工作……進一步達到在較大範圍內形成更大的總暴動。”10月,臨時省委在重慶召開緊急會議,傅烈對過去黨內思想和組織上出現的散漫現象提出嚴厲批評,並作出嚴明的紀律規定,以“特別通信第一號”的形式通告四川各地黨組織和全黨同志。這次會議,有效增強了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的政治意識和紀律意識,為鞏固和發展全川黨組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傅烈領導下的四川黨組織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截至1927年12月底,黨員發展到600多人,成立了2個市委、8個縣委和10個特支。1928年2月,臨時省委擴大會議討論並通過了由傅烈起草的《四川暴動行動大綱》,提出“於最近二三月春荒期內加緊各種鬥爭,迅速形成瀰漫全川的‘春暴’局面”。在省委和傅烈的領導下,四川的武裝暴動如雨後春筍般爆發,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巴蜀革命浪潮。傅烈以攻堅克難的勇氣和敢於擔當的幹勁出色地完成了中央交給的任務。 [1] 

傅烈信念堅定,寧死不屈

1928年3月9日下午,傅烈與參加中共巴縣縣委成立大會的8名共產黨人一起被捕。傅烈被捕後,最先想到的就是黨組織和同志們的安全,要大家用生命保護組織和同志。敵人希望按圖索驥,將地下黨組織一網打盡。當天晚上重慶警備司令王隆基親自審問,面對敵人的嚴刑拷問,傅烈斬釘截鐵地説:“砍斷我的頭顱,也休想從我身上得到你們想要的片言隻字!”在獄中,雖然備受折磨,但傅烈心中最惦記的還是黨組織。他兩次不顧個人安危將需要轉移的材料和後續的安排等重要信息通過地下黨員傳遞出去。生死臨別之際,他寫下兩封家書。一封告訴父親:“我這次犧牲並不出乎意外。”一封告訴妻子:“你要繼承我的遺志,為黨的事業奮鬥到底!”並在信中賦詩:“拼將五尺頭顱血,爭得神州遍地紅。”這些話語字字泣血,無不表現了傅烈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和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的堅定信仰。1928年4月3日,傅烈高呼着“打倒帝國主義”從容就義,年僅29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