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偏聽偏信

鎖定
偏聽偏信(拼音:piān tīng piān xì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漢·王符潛夫論·明暗》。 [1] 
偏聽偏信指只片面聽信某一方面的意見。聯合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1]  [5] 
中文名
偏聽偏信
外文名
be biased
拼    音
piān tīng piān xìn
近義詞
人云亦云偏信則闇
反義詞
兼聽則明
出    處
《潛夫論·明暗》
注音字母
ㄆㄧㄢ ㄊㄧㄥ ㄆㄧㄢ ㄒㄧㄣˋ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

偏聽偏信成語出處

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偏聽偏信”。 [1] 

偏聽偏信成語故事

東漢有一個人叫王符,性情十分耿直,從來都不肯隨波逐流,所以仕途坎坷,鬱郁不得志。於是,他隱居著書,評論時政得失。王符在著書立説的時候,不想暴露自己的真實姓名,於是起個筆名叫潛夫,把自己的論説稱為《潛夫論》。 [2]  [3] 
王符在《潛夫論·明暗》中説:“國家之所以治理得好,是因為君主英明;國家之所以敗亂,是因為君主昏庸。作為君主,之所以能夠耳聰目明,明辨是非得失,是因為能多方面聽取意見;有的君主,之所以昏聵糊塗,做出錯誤的判斷,是因為只聽單方面的意見,偏聽偏信。因此,只有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通曉事理,變得越來越聰明、睿智;假如只聽取單方面平庸、淺薄的意見,最終就會越來越愚昧。” [2]  [3] 

偏聽偏信成語寓意

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人們無法全方位地認識某個人或某一事物,很多時候我們所瞭解的其實不過是事物的皮毛而已。這樣一來,就容易造成對他人的偏聽偏信。在生活和工作中,切不可偏聽偏信,因為只聽一面之辭常常讓人糊里糊塗,作出錯誤的判斷。 [4] 
只有拒絕偏聽偏信,廣泛聽取意見,集思廣益,才能全面地看待一個人或一件事,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採納正確的主張。因而,人們需要聽取儘可能多的意見,不能只是選擇自己願意聽的,或者是自己想聽的,而無視那些與自己內心旋律不同的聲音,只有聽取眾人的意見,才能看見一個更真實的世界。 [4] 

偏聽偏信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偏聽偏信”指只片面聽信某一方面的意見。聯合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1]  [5] 
  • 運用示例
清·丁寶楨《四川鹽法志·官運下》:“及川黔鹽價之貴賤,都中亦復傳聞異詞,臣等安敢偏聽偏信。” [1] 
傅雷《傅雷家書·1957年5月25日》:“對於一般假積極分子.逢迎吹拍,離間羣眾.使領導偏聽偏信的,都加以攻擊。” [1] 
姚雪垠《李自成》七卷四章:“左良玉輕輕嘆口氣,神色苦惱地低聲説:‘皇上多疑,又慣於偏聽偏信,喜怒無常。’” [1] 

偏聽偏信逸聞趣事

孔子不偏聽偏信
孔子被圍困在陳蔡,跟隨他的人七天沒有吃東西。子貢用他攜帶的財物,偷偷地突圍出去,從當地農民那裏,買來一石米回來。 [6] 
顏回仲由在一個破房子裏做飯,有黑色的塵埃掉進了飯裏。顏回把那點弄髒的飯,取出來吃了。子貢從院子裏看見了,心裏不高興,以為顏回偷吃了飯,便去問悶孔子道:“廉潔的有仁德徳的人,遇到生活困難,會不會改變氣節呢?”孔子説:“一遇困難就變節,還怎麼算得上有仁德和廉潔呢?”子貢説:“像顏回這樣的人,他不會是變節的吧?”孔子説;“是的。”子貢就把他看到的顏回“偷”飯吃的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説:“我相信顏回是仁德之士已經很久了。儘管你看到他偷飯吃,我仍然不懷疑他的仁德。或者一定有什麼緣故吧。你別説了,我來問問他。” [6] 
於是把顏回叫來問道:“昨晚我夢見了我的祖先,難道是要保佑我嗎?你做好飯,把飯送來,我要祭祀祖先。”顏回答道:“剛才有黑色的塵埃掉在飯裏,想讓它留在飯裏吧,怕不乾淨;要想扔掉吧,又怪可惜。我就把那點弄髒的飯吃掉了。我已動過的飯,不能再用來條祀了。”孔子説:“是這樣嗎?拿來,我也來吃這個飯。” [6] 
顏回離開後,孔子瞧着幾個弟子説:“我相信顏回有仁德並不是從今天才開始的呀!”幾個弟子從此才信服了顏回。 [6] 
參考資料
  • 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 新華成語大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3.01:1074
  • 2.    仲新朋主編. 中華典故[M].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9.05.190
  • 3.    曲天立編著. 讀百書 志千載[M]. 北京:語文出版社, 2015.09:46
  • 4.    (明)王陽明編著. 傳習錄全解[M]. 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2015.01:242-243
  • 5.    偏聽偏信的解釋|偏聽偏信的意思|漢典“偏聽偏信”詞語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4-03-29]
  • 6.    朱祖延,張金煌主編. 中華掌故類編 古文今譯 第1輯[M].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0.02: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