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假彎管馬先蒿

鎖定
假彎管馬先蒿(Pedicularis pseudocurvituba P. C. Tsoong)是列當科馬先蒿屬植物,為中國的特有植物。分佈在中國大陸的青海等地,生長於海拔4,300米的地區,一般生於河谷沙地。 [1] 
中文名
假彎管馬先蒿
拉丁學名
Pedicularis pseudocurvituba P. C. Tsoong [3]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唇形目
列當科
馬先蒿屬
假彎管馬先蒿

假彎管馬先蒿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常稠密,高一般在15釐米以下,偶有發達之植株高達30釐米,干時不變黑色。
主根強大,垂直向下,近端處有細側根或分枝,長者達9釐米,根莖常存在,在主根與根莖相接處常有小鱗片若干輪,根莖有縱條紋,亦為垂直生長,多單條而比主根為粗,或有時分為兩條而發出根葉兩叢,粗者徑達7毫米,長達4釐米,僅在極偶然的情況下主根在根頸下郎分多枝而無根莖存在。
莖一般多條自根頸發出,與多數宿存之基葉成為密叢,在有分枝根莖的植株中則有與根莖分枝相等的叢數,但在地面上看時不易分辨,各叢中有一條主莖幾直立,最早開花,其餘者多傾卧上升,決不在中上部分枝,節僅1-2枚,連疏遠的花輪合計也不超過4枚,節簡長可達5.5釐米,在大植株中可達12釐米,有縱條紋及四條毛線。葉基生者柄長達2釐米,有膜質狹翅,莖生下部者柄亦長,中下部或上部的一輪則柄僅5毫米左右。
葉片羽狀全裂,大者長達4釐米,寬1.2釐米,一般較小,裂片5-9對,疏距,線形至披針形,羽狀淺裂至半裂,小裂片鋭頭,有少數鋸齒,多胼胝。
花序有時下方一至二輪略有間斷,一般穗狀而密;苞片下部者葉狀,向上很快變為卵狀膨大而膜質,端有不規則亞掌狀開裂而為緣色,甚短於花,上部者完全膜質而寬卵形,除小形緣色頂尖外均全緣;萼大,長達10毫米,前方開裂至一半或更多,脈10條,清晰,齒5枚,後方一枚較小,基部三角形全緣,端緣色而狹短,有不清晰之齒,後側方兩枚最大,較前者大1/3,寬則加倍,端有鋸齒,前側方兩枚很斜,連於後側方的一側短,而另一側則緣斜下以組成萼的深裂口,外方與管部均無毛,內方沿各齒之緣及缺口均有茸密之長毛。
花冠黃色,長約17毫米,管極粗,約在中部向前膝屈,下方一段長5毫米,竟3.3毫米,上方一段向端擴大,自萼的缺口伸出,喉達5毫米,下唇長於盔,側裂斜倒卵形,較橫廣橢圓而具有小尖的中裂大得很多,盔自管的上段仰起,其直立部分前緣上部有小缺狀波折,含有雄蕊的部分很膨撇,背幾圓形而徐徐轉向前方,額不明顯,前方由前緣與背線作近乎相等的漸狹而成為長約3毫米之喙,喙多少下彎,端多少膨大而薄;花絲全部有毛;柱頭不伸出。
假彎管馬先蒿線稿圖 假彎管馬先蒿線稿圖
蒴果長於萼1/3,斜卵形,鋭頭,下線伸直,上線彎曲,扁平,長18毫米,寬8毫米;種子扁平,橢圓形,種皮有細網紋,褐色,長3-3.5毫米。花期6月。 [2]  [4] 

假彎管馬先蒿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4,300米河谷沙地。 [2] 

假彎管馬先蒿分佈範圍

產自我國青海崑崙山,鄂陵湖以北,柴達木盆地東南。

假彎管馬先蒿本種提示

麥克齊莫維奇氏於1877年發表了P. curvituba,那是普採瓦爾斯基由甘肅採得的標本。到了1888年,他又在已有甘肅的記錄上加上青海的記錄(Tibet boreali),而沒有註明採集人姓名號數。其後1890年,佛朗歇氏又把河北的一個植物定名為普洛氏馬先蒿(P. provotii)。
最近發現佛氏的種也見於山西北部,而它的花部與彎管馬 先蒿十分相象,經過仔細比對,才知道佛氏的種是與麥氏的種在花部構造上幾乎完全相同,而麥氏1888的植物,卻與1877者有異,因此P. provoti以其微少的變異,只能作為P. curvituba的亞種,而麥氏1888的記錄則為一新種,它與前者的不同,在於基葉叢密而宿存,莖決不上部分枝,萼開裂較深,而在內緣沿齒及缺口有長密毛一環,其花管約在中部膝屈。
這些特徵使它成為一個很好的種,而它的體態則正如麥氏所設,是近乎阿拉善馬先蒿的,而彎管馬先蒿的上部多枝的體態,則更近萬葉馬先蒿 [2] 

假彎管馬先蒿相關的種

與“假彎管馬先蒿 Pedicularis pseudocurvituba Tsoong”相關的種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