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倭黑猩猩

鎖定
倭黑猩猩,也稱侏黑猩猩或小黑猩猩,是靈長目人科黑猩猩屬2種中的一種 [10]  哺乳動物。 [11]  雄性體長73~83釐米,雌性70~76釐米;雄性體重39千克,雌性31千克;體型比黑猩猩稍微瘦小一些,包括稍窄的胸部、比較長的四肢和比較小的牙齒;臉全部是黑色,頭頂有向側面延伸的毛髮;成年者通常保留有白色的尾毛;雄性大於雌性。
倭黑猩猩分佈於非洲中部,僅限於剛果(金),在剛果河與卡塞河之間;僅棲息在濕潤森林,在海拔1500米以下; [10]  喜羣居,一個族羣可達150只,覓食時會分裂成2~20只的小羣體進行活動。 [12]  倭黑猩猩從黎明活動到黃昏,一半的時間都在進食,主要吃果實,輔以樹葉、種子、花、木髓、樹皮和植物其他部位,也吃一些動物性食物,通常雌性佔有相對較多的肉食,共享行為大多發生在雌性之間。 [10]  倭黑猩猩實行羣交,第8至9年性成熟,一次一胎,妊娠期240~255天,最長壽命35歲,在人類照顧下可超過50歲。 [13] 
倭黑猩猩只產於非洲剛果河以南剛果共和國的茂密熱帶雨林除了棲息地遭到破壞,猖獗的偷獵行為也使它們瀕臨滅絕,現存的野生倭黑猩猩數量預計僅在1萬至5萬隻。 [13]  現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EN); [14]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15] 
外文名
Dwarf Chimpanzee
別    名
矮黑猩猩
侏儒黑猩猩
中文學名
倭黑猩猩
拉丁學名
Pan panisc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靈長目
亞    目
類人猿亞目 狹鼻下目
[2] 
黑猩猩屬
倭黑猩猩
命名者及年代
Schwarz, 1929

倭黑猩猩形態特徵

倭黑猩猩體長:雄性73-83釐米,雌性70-76釐米;體重:雄性40-45千克,雌性30千克;身體被毛較短,黑色,通常臀部有1白斑,面部灰褐色,手和腳灰色並覆以稀疏黑毛;幼猩猩的鼻、耳、手和腳均為肉色;耳朵特大,向兩旁突出,眼窩深凹,眉脊很高、頭頂毛髮向後;手長24釐米;犬齒發達,齒式與人類同;無尾。不具臀胼胝,前肢長可過膝,而於臉部少毛。 [3] 
倭黑猩猩
倭黑猩猩(8張)
倭黑猩猩的體形要比黑猩猩小得多,還不到黑猩猩體重的一半。體型也比較細瘦,毛髮更長,肩膀較窄,頭顱較圓,嘴唇發紅,兩耳也較小,後肢第二、三趾之間略微有蹼相連,毛色純黑而細軟,比較整潔,不像黑猩猩那樣粗硬雜亂。倭黑猩猩的幼仔生下來臉和手掌是黑色的,而黑猩猩幼仔的臉和手掌則是粉紅色的。 [1] 

倭黑猩猩近種區別

倭黑猩猩
黑猩猩
體長:雄性73-83釐米,雌性70-76釐米;體重:雄性40-45千克,雌性30千克
雄獸體長為110-140釐米,站立時高1-1.7米,體重50-75千克,雌性比雄獸小,但雄獸和雌獸間的差別沒有大猩猩大
身體被毛較短,黑色,通常臀部有1白斑,面部灰褐色,手和腳灰色並覆以稀疏黑毛;幼猩猩的鼻、耳、手和腳均為肉色;毛色純黑而細軟,比較整潔,不像黑猩猩那樣粗硬雜亂
面部以黑色居多,也有白色、肉色和灰褐色的;全身被有烏黑色的體毛,胸腹部較為稀疏,頸部以及肩臂部略長,並且隨着年齡的增長,也可能逐漸生出灰色和褐色的毛,有些個體的吻部還有白色的鬍鬚
幼仔生下來臉和手掌是黑色的
幼仔的臉和手掌則是粉紅色的
倭黑猩猩 倭黑猩猩
黑猩猩 黑猩猩

倭黑猩猩棲息環境

僅棲息於剛果河南岸的熱帶雨林中。 [3] 

倭黑猩猩生活習性

倭黑猩猩是高度智能化,社會化的動物。它們生活在穩定的地區,集羣生活,能多達150名成員,雖然這通常在覓食和活動的時候會分裂成更小的羣體,每羣2~20餘隻,由1只成年雌性率領。食量很大,主要是水果,也吃樹葉、根莖、花、種子和樹皮,該物種比黑猩猩更多地依賴於植物的根莖。偶爾也吃昆蟲、鳥蛋或捕捉小型脊椎動物,雄性獲得的獵物允許羣內成員共享。
倭黑猩猩幾乎所有的時間都花在樹上,在樹上建造很簡單的巢,在樹枝上覓食水果,也能用略彎曲的下肢在地面行走。有一定的活動範圍,面積26~78平方千米,覓食區域往往是它們集中的地點。羣與羣間有往來。長久保持母子關係,分羣后還常回羣探母。有午休習性。能辨別不同顏色和發出32種不同意義的叫聲。能使用簡單工具,是已知僅次於人類的最聰慧的動物。其行為和社會行為都更近似於人類,在人類學研究上具有重大意義。 [3-4] 
杜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人類近親倭黑猩猩有與其同類分享的愛好。分享曾被認為是人類獨有的特徵,其他人類獨有的還包括使用語言、戰爭記憶協作繁殖。但倭黑猩猩的奇特之處是,它們更愛與陌生猩猩而不是熟悉的同類分享食物,此舉旨在擴大社會網絡,類似我們在社交網絡上的行為。 [5] 

倭黑猩猩分佈範圍

分佈在非洲中部,剛果河流域,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河的南側。 [6] 

倭黑猩猩繁殖方式

倭黑猩猩是高度混交的動物,它們比其它靈長類動物更加頻繁地忙於交配,從異性戀到同性戀都有。它們頻繁的交配被認為是鞏固了其的社會聯結,消除了大多衝突。它們具有強大的容忍力,允許性行為在任何它們想要交配的時刻、在彼此滿意的個體之間發生,甚至連年幼的個體也沉湎於這種性愛的遊戲中,只是雄獸超過6歲就不會再與它的母親進行交配了。它在交配時不像其它猿猴那樣只是爬跨,而是呈與人類相似,面對面,爬跨等各種姿勢。沒有具體的繁殖季節,一年四季都可交配。雌性腫脹的臀部昭示可以接受交配,孕期8~9個月,每胎1仔;哺乳期約1~2年,雌性每5到6年才生1只小倭黑猩猩,倭黑猩猩性成熟期約12年。壽命約40年。 [3] 

倭黑猩猩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分化。

倭黑猩猩種羣現狀

倭黑猩猩在剛果河的低窪中部的剛果河流域有一個不連續的分佈範圍。估計其潛在的範圍約50萬平方公里。在其整個歷史分佈區,倭黑猩猩小種羣發生基因流的障礙。由於倭黑猩猩的擴散模式,有效種羣大小的雄性比雌性小。羣體遺傳學分析表明,倭黑猩猩種羣有一個穩定的人口史。通過各種非政府組織,對包括剛果盆地南部的部分,開賽河以南地區的調查,1980年時還有10萬隻,而至2012年已經只剩下不到1萬隻。
她將自己的血液輸給Wounda(温達) 她將自己的血液輸給Wounda(温達)
曾經約10,000只倭黑猩猩只在剛果河南部以及其支流的開賽河北部被發現,在中非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潮濕雨林中。由於兩者棲息地正逐漸喪失,以及在內戰中獵尋獸肉(bushmeat)的活動,使它們已瀕臨絕種。至多也只餘留數千只倭黑猩猩。
20世紀70年代,研究倭黑猩猩棲息地的嘗試起步。但由於地理和政治原因,這些努力總是時斷時續。瀕臨滅絕的野生倭黑猩猩(估計數量在6000至10000只之間)只,生存於剛果(金)境內濃密的不能進入的熱帶雨林中。 [7] 

倭黑猩猩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ver 3.1——瀕危(EN)。 [7]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倭黑猩猩相關知識

自從研究人員於2005年開始對黑猩猩進行測序以來,人們已經知道自身與黑猩猩共享了99%的DNA,從而使其成為與人類最近的“親戚”。然而實際上有兩種靈長類動物與人類的關係最密切——倭黑猩猩(Pan paniscus)和黑猩猩(Pan troglodytes)。這曾促使科學家推測是否人類、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祖先看起來和動起來更像一隻倭黑猩猩、黑猩猩,或其他生物,以及自從人類的祖先與倭黑猩猩及黑猩猩的共同祖先在700萬年前至400萬年前的非洲分離以來,這3個物種如何變得如此不同。
在生物分類上,靈長目包括人類在內的4個屬,其中紅毛猩猩屬在約1400萬年前獨立進化,大猩猩屬在約1000萬年前獨立進化。
由馬普學會領導的這項國際合作研究選擇萊比錫動物園的一隻名為Ulindi的倭黑猩猩作為測序對象,這部分緣於它是一隻雌性(黑猩猩基因組來自一隻雄性)。Ulindi的全基因組分析結果發表在最新出版的《自然》雜誌上,揭示了倭黑猩猩和黑猩猩共享了99.6%的DNA。這證明了這兩種非洲類人猿依然彼此在遺傳構成上相當接近,儘管它們的祖先於100萬年前開始在非洲分開進化,這或許緣於剛果河的形成將其祖先種羣一分為二所致。如今,倭黑猩猩只棲息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並且沒有跡象表明它們在與黑猩猩分開之後再次與後者發生了雜交,這可能因為剛果河作為一道天然屏障阻礙了兩個種羣的混合。
倭黑猩猩雖然和黑猩猩的“親緣”關係非常接近,但它們的生活習性卻大不相同。比如黑猩猩羣體是由雄性領導,彼此間侵略性較強,經常互相爭鬥,而倭黑猩猩羣體通常是由雌性領導,它們不怎麼愛打鬥。研究人員希望能通過對比它們的基因組,找出是哪些基因導致了這種區別。
研究人員同時發現,倭黑猩猩與人類共享了約98.7%的DNA——這一百分比與人類同黑猩猩的共享率是一致的。
當馬普學會的科學家將倭黑猩猩基因組直接與黑猩猩和人類基因組進行比較後,他們發現有少量基因組——約1.6%——是人類與倭黑猩猩而非黑猩猩所共有的。同時也有相同數量的DNA是人類與黑猩猩而非倭黑猩猩所共有的。這些差別表明,形成人類、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原始類人猿種羣相當龐大且基因多樣化——大約有27000只繁殖個體。一旦人類的祖先在400多萬年前與倭黑猩猩和黑猩猩的祖先分離後,倭黑猩猩和黑猩猩的祖先便保持着這樣的多樣性直至它們的種羣在100萬年前徹底分裂為兩個種羣。
在這3個物種中,這些DNA之間的小差異的功能尚未搞清,馬普學會的科學家從中找到了線索,認為其中一些可能與涉及免疫響應調控、腫瘤抑制,以及社會誘因感知的基因有關。此外,對倭黑猩猩基因組的研究也有助於瞭解人類自身。 [8] 
注:倭黑猩猩圖冊網址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