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倪鴻福

鎖定
倪鴻福(1933年11月——2002年5月15日),男,上海市人。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上海市副市長。1933年出生於上海川沙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8歲時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任上海市高橋區西溝鄉團總支書記,開始投身新上海的建設事業。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郊區工作長達30多年,積累了豐富的農村工作經驗。1988年4月,當選為上海市副市長。在抓“菜籃子”工程、推進黨風廉政建設等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貢獻,也為上海的發展和繁榮發揮了重要作用。倪鴻福待人隨和,不擺架子。無論職位高低,始終保持着平常人的心態。他廉潔奉公,心中時刻裝着羣眾的冷暖安危,對自己和家人的要求則十分嚴格。2002年,倪鴻福在上海病逝,享年68歲。 [3] 
中文名
倪鴻福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33年11月
逝世日期
2002年5月15日
出生地
江蘇川沙(今屬上海市)

倪鴻福人物生平

倪鴻福,1933年11月生於上海市。1951年11月參加工作,195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川沙縣委書記、縣政協主席、人武部第一政委;崇明縣委書記、人武部第一政委;上海市農村工作黨委副書記、書記。1988年4月,倪鴻福當選為上海市副市長,1989年10月起,任上海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市綜治委主任,1992年12月起,任市委政法委書記、市綜治委主任,1993年4月至1998年2月,任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黨組書記。
他是黨的十二大、十三大、十五大代表,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第五次、六次、七次黨代會代表,第五屆、六屆市委委員,上海市第十屆、十一屆人大代表。
2002年5月15日,倪鴻福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終年68歲。
2002年5月20日,倪鴻福告別儀式在龍華殯儀館舉行。倪鴻福同志遺體安卧在鮮花翠柏之中,上面覆蓋着中國共產黨黨旗。黃菊、陳鐵迪、王力平、龔學平、劉雲耕、羅世謙、王文惠、韓正、宋儀僑、王安順、黃躍金、殷一璀、吳志明、漆世貴、包信寶、馮國勤、周慕堯、楊曉渡、嚴雋琪、朱達人、謝麗娟、俞雲波、滕一龍、吳光裕和胡立教、王一平、趙行志、楊堤、葉公琦等同志,向倪鴻福同志遺體三鞠躬,作最後送別。陳國棟、汪道涵、韓哲一、夏徵農、陳沂、楊士法等同志送了花圈。
倪鴻福墓 倪鴻福墓 [3]
倪鴻福同志病重住院和逝世後,江澤民、朱鎔基、吳邦國、黃菊、曾慶紅、肖揚、韓杼濱、張思卿、陳錦華、陳至立、趙啓正、徐匡迪、孟建柱、華建敏、金炳華、萬學遠和劉復之倪志福等同志,曾前往醫院看望或用各種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向其家屬表示慰問。 [1] 

倪鴻福人物事蹟

倪鴻福治水改土 搞好農業生產

上世紀六十年代,焦裕祿在蘭考縣幹了一年多,主要工作是治沙改土,改變農村貧困面貌。上海郊區是江南水鄉,少有風沙,但多水患,地理環境有很大的不同。倪鴻福到東溝後,腳踏實地和黨委一班人,搞調查研究,制訂工作規劃。他跑遍村村隊隊,摸清了全鄉的基本情況。東溝,東溝,問題在溝!該鄉西靠黃浦,東鄰長江。東溝是溝多、河多和低窪地多,農作物產量低下。人們常説:花三擔,稻六石,年年望,收勿着!那裏有多少墳山,那裏有多少溝稍,他都弄得明白,説得清楚。1957年底全鄉掀起了治水改土,改造低窪地的熱潮。他赤腳下田,和羣眾一起勞動。同時改變落後的耕作制度,1959年試種勝利油菜,當年就獲得了油菜籽的高產,1960年又在油菜地移植棉花,同樣獲得了豐收。
在虹橋鄉時,他同樣起早摸黑,走向田頭和羣眾一起勞動,指導農業生產。1973年他蹲點在向陽三隊,隊長是一位鑽研技術的好隊長,提出了水稻合理密植的方法,每畝插秧由3萬穴增加到5萬穴。有人反對,説要影響通風透光,又增加了工作量,會影響水稻的產量。但倪鴻福認為,只要加強管理,是可以解決的,支持他大膽試驗。試種的結果,水稻單季畝產由800斤一下子突破了千斤,創造了水稻畝產新的紀錄。第二年在全公社推廣,使全公社糧食產量由中等水平,一躍成為川沙縣的最高水平。

倪鴻福養魚綠化 造福崇明

崇明由於交通不便,經濟發展比較滯後,60萬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快。為了解決上海人民吃魚的困難,市政府要求在崇明建立商品魚生產基地。這是發展生產提高農民收入,又是城鄉兩利之事。倪鴻福積極協調解決用地和資金等問題。經過上下努力,在全縣擇地開塘養魚,建立縣、鄉、村養魚基地105個,佔地8萬畝,成為全市最大的商品魚生產基地。各養魚場年產值達2億元,年利潤創5000萬元,每個養殖户有三四萬元收入。崇明被國家水產總局評為“全國水產先進縣”。崇明是長江泥沙沖積成的島嶼,每日有潮汐,每年有颱風,需要有江堤和植樹加以防護,以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倪鴻福經常説:“過河要有橋,種樹要有苗,種樹沒有苗,等於放空炮!”在他的倡導下,全縣苗圃穩定在3000畝以上,每年植樹百萬株。在崇明全縣形成了“百里江堤百里林,道路兩旁綠成蔭”的格局,東平林場如今已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從1983年起崇明縣已連續五年榮獲全國綠化和義務植樹先進縣。

倪鴻福從“小事”做起 和羣眾打成一片

倪鴻福到崇明後就到大同鄉蹲點,他先不找鄉長、村長,直接下田察看和農民們交談。隨他下鄉的有三件東西不離身:一隻草帽(冬天是軍大衣),一輛自行車和一把鐵鍬,可以隨時參加田間勞動。他發現在“三夏”“三搶”季節,當地農民習慣將收下來的油菜麥子放在田裏,等待曬乾打揚後再種上水稻和下熟作物。這樣誤了搶種時間,不利於下一熟作物的生長。1982年5月,他請了川沙縣黃樓鄉兩位老農,到崇明田頭作現場指導。他們在油菜小麥收割後,放在田頭妥善地堆放,並作了防雨的準備,搶種水稻的先進耕作經驗,之後在全縣加以推廣。川沙的兩位老農到崇明後受到了熱情的接待,臨別時倪鴻福在百忙之中還親自到招待所看望,自己買了老白酒加以慰問。老白酒裏散發出濃濃的酒香,洋溢着他對故鄉故土和故人的深厚感情。崇明的同志説起他們對倪鴻福的印象,都會翹起大拇指,用他們的家鄉話説:“既個書記是無得話頭格!”。 [5] 

倪鴻福社會評價

《解放軍報》:倪鴻福同志在郊區和市政府工作期間,認真貫徹中央和市委關於農村工作的方針和政策,帶領幹部羣眾大膽探索城郊型農村發展的新路子。在協助市長抓“菜籃子工程”時,他嘔心瀝血,忘我工作,為上海蔬菜和副食品均衡上市作出了突出貢獻。
他十分重視黨的建設和幹部隊伍建設,在任市農村黨委領導後,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幹部路線、方針和政策,加強上海郊縣各級領導班子建設,使一批政治素質好、工作能力強、有發展潛力的年輕幹部逐步走上領導崗位。在任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後,他堅決貫徹中央和市委工作部署,按照黨的路線方針,加強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為穩定上海、穩定大局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任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期間,他結合上海實際,積極推進各項檢察工作,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的深入開展。
倪鴻福同志刻苦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堅決擁護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他作風民主,胸襟開闊,光明磊落,具有很強的黨性和高尚的人格;他淡泊名利,從不計較個人的名位、得失;他虛懷若谷,平易近人,尊重老同志,愛護年輕人;他嚴於律己,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從不搞特殊化。在身患重病期間,他一直保持着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頑強地與病魔作鬥爭,盡力為黨和人民多做工作。
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的一生。他的高風亮節和忘我精神,永遠值得我們敬重和懷念。 [1] 

倪鴻福親友回憶

柴俊勇:鴻福同志是位隨和的人,不講派頭,不擺架子,熟悉他的人都稱他“老倪”,身邊的同志把他當師長,老百姓把他當親人。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有兩個習慣:一是早到會場。不管在哪裏開會,他都會提前進入會場,跟與會同志親切握手,平等交談。二是體貼羣眾。在一次調研過程中,他得知農村有位養雞專業户在發展中遇到了問題,便主動上門關心,瞭解困難,並幫助出主意、想辦法。 他樸實無華。鴻福同志從不誇誇其談,更不會譁眾取寵。他始終保持着平常人的心態。有三件事情我至今難以忘懷:第一件事情是安全生產檢查。由於是不打招呼抽查,跑了好幾個單位,等我們一行人到原第十百貨商店時已經是深夜了。第二天,新民晚報頭版頭條刊登了一篇題為“副市長夜巡記”的報道。他看到後,對我提出批評,並説這是他的本職工作,以後不能再出現類似的報道,下不為例。第二件事情是在楊浦區五角場街道活動中心開座談會,研究軍警民治安聯防試點工作。會中,他到洗手間去,由於光線不好,沒看到鐵門有一根槓子,不慎重重地摔了一跤,致使耳朵出血。但是,進會場後他不但沒有出聲,並且顯得十分平靜,一直堅持到會議結束。第三件事情是我陪同他到崇明縣調研。我們到吳淞口碼頭擺渡,由於時間還早,鴻福同志不想打擾附近機關,就在車上打個盹。車子剛剛停下來,一位穿制服的人員走過來説:“此地不許停車,違者罰款;不聽勸阻,帶你們到公安派出所去。”我們隨行人員剛想解釋,鴻福同志馬上勸阻説:“按他們的規定辦。” [2] 
《檢察日報》社記者:記得那是1993年倪檢剛任我們上海市檢察院的檢察長,第一次見面是在檢察院的老辦公樓等候電梯時,他先微笑着同我打招呼,聊家常,説起家住哪裏,我説我住在浦東。當時的浦東還是個比較落後的地方。他見我有點拘謹就笑着説:我們都是浦東人,我是浦東川沙的。這一句話把他平易近人的為人風格顯露無遺,給我留下了至今難忘的印象。
來到檢察院後,他常説,做官只是一陣子;而做人是一輩子,只有為人民謀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這個“官觀”他不僅是這樣説的,而且是這樣實踐的。那時市檢察院業務用房條件很差,一次市領導來院視察工作,當彙報到業務樓因為資金問題而進展緩慢時,他很堅決地向市領導表示,如果業務用房在這一屆不能完成,我這一任檢察長就不走了。倪檢察長為檢察干警爭取最好的工作條件,自己的生活卻是這樣的簡樸。一次報紙版面需要用倪檢察長照片,他説需要什麼樣的照片你們自己到我家來找吧。我們來到當時他還在市委家屬院的家,家中的情景出乎我們的想像,絕大部分傢俱都是50年代的,他指着沙發、茶几對我們説,這些大部分還是市委機關的,式樣雖然很陳舊,但能用就可以了。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