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倒吊黃

鎖定
倒吊黃為遠志科遠志屬的小喬木或灌木。高達3米;小枝密被柔毛;葉披針形或橢圓狀針形;總狀花序,尊片早落,龍骨然盔狀,雞冠狀附屬物具柄;蒴果寬倒心形或球形,具同心圓狀稜;種子密被白色柔毛,種阜盔狀;花期5-8月;果期8-10月。 [4] 
倒吊黃分佈在中國的江西、福建、湖南等地。 [4]  性喜亞熱帶温暖濕潤的氣候,忌乾旱及強光,土層以深厚、質地潮濕疏鬆、腐殖質豐富的壤土為宜。 [5]  多生於海拔720-2000米間山地溪邊或石崖邊潮濕處。 [6]  一般採用種子繁殖。 [5] 
據《常用中草藥手冊》記載倒吊黃:“滋補強壯,散淤消腫。治勞損性腰腿痛,跌打損傷,急慢性肝炎。”以根、葉入藥,味甘、微苦,性平,入肝、腎、脾經,具有補益、強壯、祛濕等功效,主要治療貧血、虛弱虛腫、外傷出血等症狀。 [1]  因花大色豔,還是優良的觀花灌木。 [7] 
中文名
倒吊黃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薔薇目
遠志科
倒吊黃

倒吊黃形態特徵

植株全部無毛。根狀莖短,生出多數細長的鬚根。莖高50~80釐米,分枝。基生葉1,和莖下部葉均具長柄,為三回三出複葉;葉片長16~25釐米;小葉堅紙質,頂生小葉倒卵形、菱狀倒卵形或寬卵形,長3~6.8釐米,寬2-5釐米,頂端圓形,基部寬楔形,三淺裂,有粗圓齒,表面脈平,背面脈隆起,脈網明顯;葉柄長10~12釐米,基部稍變寬成狹鞘,托葉約與鞘同長,寬1~2.5毫米。莖上部葉變小,有短柄。花序圓錐狀,兩叉狀分枝,有多少密集的花;花梗長4~5毫米;萼片4,白色,倒卵形,船形,長約3毫米,寬約2毫米,早落;雄蕊多數,長2~5毫米,花葯黃色,長橢圓形,長0.5~0.8毫米,頂端鈍,花絲比花葯窄或近等寬,上部棒形,下部絲形;心皮12~16,長約1毫米,花柱比子房稍短,直或上部稍彎,在腹面上部生柱頭組織。
小喬木,高通常3米左右,根粗壯,多分枝,表皮帶淡黃色,嘗之先甜後苦。葉互生,紙質,長圓形或橢圓形,長10~16釐米,寬3~6釐米,頂端漸尖,基部漸狹或鈍,邊緣無齒。花秋季開放,淡黃色,排成頂生或側生的總狀花序,花序長8~17釐米,下垂,萼片5片,不等大,內面2片倒卵形,花瓣狀,花瓣3片,最下1片頂部有細裂呈雞冠狀的附屬體,雄蕊8枚,下部合生成鞘。果近球形,有皺紋。

倒吊黃近種區別

廣東常見的細葉遠志(P.eaudata Rehd.etWils.)與本種較近似,但它的葉較小,總狀花序長不超過6釐米,果倒卵形,寬僅3毫米,無皺紋 [2] 

倒吊黃產地生境

倒吊黃分佈在中國的江西、福建、湖南等地。 [4]  性喜亞熱帶温暖濕潤的氣候,忌乾旱及強光,土層以深厚、質地潮濕疏鬆、腐殖質豐富的壤土為宜。 [5]  多生於海拔720-2000米間山地溪邊或石崖邊潮濕處。 [6] 

倒吊黃繁殖方法

一般採用種子繁殖。 [5] 

倒吊黃病蟲防治

常見病害有根腐病等,常見蟲害有蚜蟲等 [3] 

倒吊黃主要價值

倒吊黃藥用

據《常用中草藥手冊》記載倒吊黃:“滋補強壯,散淤消腫。治勞損性腰腿痛,跌打損傷,急慢性肝炎。”以根、葉入藥,味甘、微苦,性平,入肝、腎、脾經,具有補益、強壯、祛濕等功效,主要治療貧血、虛弱虛腫、外傷出血等症狀。 [1] 

倒吊黃觀賞

因花大色豔,還是優良的觀花灌木。 [7] 
參考資料
  • 1.    程金生,陳文濱,客家中草藥圖鑑及民間驗方,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08,第196-197頁
  • 2.    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 第一冊,廣東人民出版社,1970年10月第1版,第278頁
  • 3.    廖富林,李信賢,楊和生主編,梅州園林綠化常用植物圖譜=Atlas of common landscaping plants in Meizhou city,暨南大學出版社,2015.09,第8頁
  • 4.    黃花倒水蓮 Polygala fallax|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2-12]
  • 5.    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中藥大辭典 第2版 下,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06,第2497、2498頁
  • 6.    倒吊黃 ·  .科普中國網[引用日期2023-03-30]
  • 7.    薛克娜著,佛山市園林植物彩色圖鑑,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09,第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