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個人通信號碼

鎖定
個人通信號碼是識別用户的唯一標識,它不因用户的位置和所使用的終端而改變。個人通信號碼是與個人有關的邏輯號碼、通信網中用户位置無關。若你呼叫“個人號碼”,號碼經過網絡的具體處理後,決定被呼叫用户的位置.網絡自動選擇傳輸信扈、的路由,把信息送給被呼叫用户。 [1]  在全球跨越多個網絡,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理位置的任何一個固定的或移動的終端上發出呼叫或接收呼叫,它只受終端、網絡能力及UPT業務提供者的限制。它使人們隨時隨地傳遞信息的夢想一步步成為現實。
中文名稱
個人通信號碼
英文名稱
personal telecommunication number;PTN
定  義
識別用户的唯一標識,不因用户的位置和所使用的終端而改變。
應用學科
通信科技(一級學科),移動通信(二級學科)
中文名
個人通信號碼
外文名
personal telecommunication number
簡    寫
PTN
定    義
識別用户的唯一標識。
特    點
不因用户的位置和使用的終端改變

個人通信號碼主要內容

上世紀80年代,隨着蜂窩移動通信技術的出現,歐洲首先對個人通信的做出定義:當時設定:個人通信(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人類通信的最高目標,它是用各種可能的網絡技術,實現任何人(whoever)在任何時間(whenever)、任何地點(wherever)與任何人(whoever)進行任何種類(whatever)的(如語音、數據、圖像)的通信信息交換。在ITU-T稱個人通信為通用個人通信(UPT),在美國稱為PCS,在英國則稱為PCN
國際電聯ITU-T的前身國際電報電話諮詢委員會對UPT(通用個人通信,即PCS)給予了定義 [2]  ,即UPT允許在個人移動的情況下使用電信業務,它能使一個UPT用户按具體業務輪廓享用一些預定的業務,並利用一個對網絡透明的通用個人通信號碼(UPTN),在全球跨越多個網絡,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理位置的任何一個固定的或移動的終端上發出呼叫或接收呼叫,它只受終端、網絡能力及UPT業務提供者的限制。它使人們隨時隨地傳遞信息的夢想一步步成為現實。窄帶移動電話在不斷擴大覆蓋範圍的同時,通過技術改造與互聯網絡連接,並向第三代寬帶系統快速演進。衞星系統的功率、帶寬及覆蓋密度都在顯著提高,衞星直播、非對稱寬帶業務、衞星移動通信業務等市場潛力巨大。各種無線接入技術層出不窮,有力地衝擊着傳統的固定接入方式。這些都為新業務向無線個人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個人通信號碼主要業務

個人通信號碼通用個人通信(UPT)業務

通用個人通信業務是一種移動性的服務,UPT使用者使用一個唯一的個人通信號碼(PTN),可以接入任何一個網絡並能跨越多個網絡發起和接受任意類型的呼叫。個人通信號碼能按使用者的要求,翻譯成相應的通信號碼並進行路由選擇,將來話接到使用者所指定的地方。呼叫不受地理位置的影響,但可能會受到終端能力和網絡能力的限制。
UPT業務主要分為來話部分和去話/管理部分。對於UPT來話部分,主叫用户在業務開放範圍內的任何一部DTMF話機上,只要撥UPT使用者的個人號碼,系統就可以按照UPT用户的登記將呼叫接到他所指定的終端上。UPT使用者可以將呼叫轉移到任何國內外公眾網的固定電話、移動電話、自動尋呼機、可直接撥入的語音郵箱等。對UPT去話部分,UPT使用者作為主叫可以在業務開放範圍內的任何一部DTMF話機上,發起呼叫或進行查詢修改來話參數的管理操作。
UPT是一種很複雜的個人通信業務,它可以具有諸如登記、查詢、修改、免打擾以及對第三方的保護等各方面特徵的不同組合。在不同國家、不同公司以及實現UPT業務的不同階段,UPT業務具有不同的業務特徵。一般來説,在實現 UPT業務的初級階段,每個UPT使用者即是一個UPT用户,可以申請以下常用業務特徵:
與接收來話有關的業務特徵: [3]   (1) 來話轉移:UPT使用者的來話呼叫可以按他登記的臨時號碼或時間表來轉移。當臨時轉移號碼遇忙或無應答的時候,系統可把呼叫轉移到他登記的相應的前轉號碼上。使用者的時間表上可以有不同類型(如節假日、工作日等), 每天可以分幾個時間段,每個時間段可以定義幾個轉移號碼。時間轉移表的內容(包括日期類型, 每天時間段的定義和各時間段的轉移號碼〕可以修改。
(2) 來話密碼: UPT使用者可以通過來話密碼篩選主叫,來話密碼可以激活或取消。
(3) 來話呼叫篩選: UPT使用者可以通過主叫的地區號、局號或主叫號碼來接收或限制來話呼叫,該功能可以激活或取消。
(4) 呼叫限額: UPT使用者可以設定來話呼叫的限額, 呼叫限額可以為月限額或日限額(可以為費用或次數),如果達到限額, UPT使用者不再接收呼叫。
UPT用户的去話/管理部分可以具有以下特徵:
(1) UPT賬號計費: UPT用户可以申請用UPT賬號計費, 賬號的格式在UPT用户申請業務時聲明。多個UPT使用者的不同號碼可以使用同一個UPT賬號。
(2) 去話/管理密碼及修改: 每個UPT使用者擁有一個去話/管理密碼。UPT使用者在進行電話呼叫或修改來話參數之前,必須先通過密碼檢查。使用者可通過去話/管理程序修改原有的密碼。
(3) 黑名單處理: 使用者輸入UPT號碼和去話/管理密碼經核實不符,收到重新輸入的通知後可重新輸入,如果累計連續輸入錯誤達到規定的次數,則將該UPT號碼列入黑名單。當UPT號碼被列入黑名單的時候,該UPT使用者不能使用去話/管理功能,但來話呼叫不受影響。
(4) 連續呼叫: UPT使用者在通話結束後可以繼續進行第二次呼叫,不需要再輸入UPT號碼, UPT賬號和密碼。
(5) 電話呼出和縮位撥號呼出: 用户可做一般的電話呼出和縮位撥號呼出,被叫可以是本地號碼或國內、國際有效號碼。

個人通信號碼700通用個人通信號碼業務

700業務用户只有一個唯一的個人通信號碼,即使他擁有話機手機、BP機等多種通信工具,別人呼叫他也只撥這一個唯一的號碼,什麼時候應該接到什麼樣的通信工具上去,要靠700業務用户自己或通過話務員幫助,事先在智能網業務數據庫中進行登記,激活(使有效)和去激活(暫停使用)、700業務用户能夠:
(1)通過話務員幫助設置自己的時間表,來話按時間表轉移,可以指定節假日,週日來話接到什麼地方去。每天還可以劃分四個時段,根據自己的活動規律和通話費用(手機比話機通話費用高)等因素,選擇合適的通信工具。每個時段可以登記四個設備號碼,來話按優先級接續,第一個號碼忙或先應答時,再叫第二個號碼,依次類推。
(2)臨時轉移,用户可以從他當前所在的位置上,使用雙音頻話機登記和修改臨時轉移號碼,有來話時,智能網的業務控制點按臨時轉移號碼翻譯,把來話接到他指定的話機上。
(3)臨時轉移號碼的遇忙轉移,為了防止臨時轉移號碼佔線,用户可以登記或修改一個遇忙轉移號碼,有來話時,一旦臨時號碼忙,則按遇忙轉移號碼接續。
(4)臨時轉移號碼的無應答轉移,為了防止臨時轉移號碼無人接聽,用户還可以登記或修改一個無應答轉移號碼,來話振鈴超時,則按無應答轉移號碼接續。
(5)免打擾服務。用户正在開會或休息時不願接聽電話,可以激活免打擾,再有來話可給主叫放公共的或自錄的錄音通知。
(6)呼叫篩選,即來話地區限制。用户可以通過話務員幫助設定,只接收某些地區的來話或只接收某些地區以外的來話。
(7)來話密碼。用户可以登記或修改自己的來話密碼(4~6位數字),使只知道個人通信號碼,不知道來話密碼的人,仍不能通話,還可以對不同交往和不同業務關係的人使用不同的密碼,限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段與自己通話。尤其是深夜休息時加深夜休息來話密碼,只讓有緊急公務的人或親朋好友知道,一般來話不再接聽,當然也可以不設密碼,受理各種來話。
(8)去話呼叫、用户可以從任何地點使用雙音頻話機打任何電話,市話長話、國際長話,但必須撥自己的卡號和去話密碼,通過安全檢查後,再撥被叫號碼,實現通話。去話呼叫也允許使用縮位撥號方式,縮位撥號用户自己可以登記或修改。 [4] 

個人通信號碼PCN型個人通信系統

個人通信號碼英國DCSl800

PCN是1989年由英國提出來的,其概念的核心是為每一用户分配一個號碼.有了這個號碼,不管用户在何處,都可以發出呼叫或接收呼叫。為了避免在歐洲出現多種PCN標準,1990年3月歐洲電信標準協會(ETSI)開始制定PCN的標準。因為當時計劃開通PCN的日期為1992年下半年或1993初,所以來不及制定全新的標準.只能在歐洲已有的GSMDECT標準的基礎上制定。當時英國的3家特有PCN許可證的公司都同意在GSM的基礎上制定PCN的標準,這個標準被稱做DCSI800。

個人通信號碼美國PCShightier

美國PCN型個人通信系統有幾種,目前前途十分看好的是基於GSM蜂窩系統的Dcs1900系統和CDMA系統。Dcs1900系統與前面介紹的歐洲的Dcsl800相似,但使用的頻段不同,這是由於美國規定了個人通信的頻段為1900Mhz的緣故。美國是研究CDMA技術的先鋒,目前CDMA技術在蜂窩系統中的應用已經開始普及,它在個人通信中的應用前途也十分樂觀,它所固有的優點使各國運營公司對它的期望值一直很高。 [1] 
參考資料
  • 1.    亓惠. 簡談個人通信[J]. 電子科技, 2000(4):1-4.
  • 2.    人民郵電出版社. 國際電信聯盟(ITU)國際電報電話諮詢委員會(CCITT).卷Ⅲ:黃皮書[M]. 人民郵電出版社, 1985.
  • 3.    通用個人通信(UPT)業務介紹和應用前景  .CTI論壇[引用日期2016-12-30]
  • 4.    黃文軒. 智能網的新業務——700通用個人通信號碼業務[J]. 通訊世界, 1997(1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