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個人記憶

鎖定
個人記憶(Personal memories):記憶的基本過程是由識記、保持、回憶和再認三個環節組成的。識記是記憶過程的開端,是對事物的識別和記住,並形成一定印象的過程。保持是對識記內容的一種強化過程,使之能更好地成為人的經驗。回憶和再認是對過去經驗的兩種不同再現形式。
個人記憶是相對集體記憶而言。人們回答問題要先經過記憶搜尋,因此是與社團的互動維持了人們的個人記憶。人越是深處於集體記憶的結構中,他記憶的能力就越強。倒過來説,越是離羣索居或是與集體記憶割裂,個人記憶的能力就越低。莫里斯·哈布瓦赫認為,一個個人的記憶,必須有集體記憶的大框架的承載才可能被“召喚”出來。
中文名
個人記憶
外文名
Personal memories
記憶基本過程
識記、保持、回憶和再認

個人記憶歷史記述

記憶與歷史之間有着密切的聯繫:二者均着眼於過去,而且均不能脱離彼此而存在。“如果沒有記憶的容顏———文學、藝術、口述、古蹟,那麼歷史將沒有故事可供講述。反之,如果沒有歷史的記述,那麼記憶將會支離破碎,會隨着最初特定的記憶載體的逝去而消亡。記憶是人類存在和社會存在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歷史則提供契機,使記憶能夠孕育現在和建設將來” 。由此,人們可以看出歷史與記憶之間的密切關係。但是,還應該看到記憶由各種不同的社會羣體所承載,而歷史則是對不復存在的東西的重構,這種重構往往會破碎、片面,被打上記憶載體的主觀色彩。

個人記憶保護記憶

像保護生命一樣保護自己的記憶遺產。每一種優秀的記憶,都能成為人類文化的瑰寶。索爾仁尼琴的《古拉格羣島》,記錄了反面烏托邦的歷史。他2014年被授予俄羅斯國家勳章。這場盛大的授勳儀式從另一側面,表達了俄羅斯民族對這個人的優秀記憶的謝意。正是索氏本人不顧生命危險,保護了那些最黑暗的記憶,並因此推動了俄羅斯的政治反思和社會變革。
把記憶提升到“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的高度,並不意味着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成為索爾仁尼琴。但我們都有望成為記憶的戰士,在文化離亂的時代,捍衞並經營自己的鮮活記憶。儘管大多數記憶必然是殘缺的碎片,而關於記憶的轉述,也會因缺乏修辭而變得笨拙起來,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建構自己的記憶文本。最笨拙的記憶,總是擁有最真實的力量。 [1] 
參考資料
  • 1.    《個人記憶和民族反思》. 朱大可.(在2008上海書展上的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