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倉聖鳥跡書碑

鎖定
石碑年代從東漢起,歷魏、五胡十六國、唐、宋、元、明、清至民國。早期的有東漢延熹五年《倉頡廟碑》、是金石學上的珍品,五胡十六國時的《廣武將軍碑》、唐《倉公碑》、宋代《大宋倉公碑》等。近代于右任先生、陶峙嶽將軍、朱慶瀾將軍題寫的匾額、對聯等留存於廟內殿堂之上。
倉頡廟內有一塊《倉聖鳥跡書碑》,黑色的石頭上刻着28個古怪的符號,相傳這就是倉頡當年所造象形文字的本形。這些鳥跡書由小的圖形和畫面組成。該碑立於清乾隆十九年十月(公元1754年)。碑面所鐫28字由白水知縣梁善長摹寫。1984年,上海書店翻印的宋代王著《淳化閣帖》將它們破譯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中文名
倉聖鳥跡書碑
時    期
清乾隆
起    源
東漢
作    者
倉頡

倉聖鳥跡書碑碑文內容

清乾隆《倉聖鳥跡書碑》是白水知縣梁善長,將倉頡所造文字遺存的二十八個字摹制而成。據史料載:“倉頡造書兩卷,隋亂時失於兵火,現存只有二十八字”。這二十八字在宋時被破譯為“戊已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二十八個字的本身已含漢字構成法中的象形會意等,如其中的“列、氣、明、尊”等都含有這兩種構字法,還有一些字與甲骨文相同。碑上二十八字表面上各互不相關,但經仔細研究,卻記載了黃帝時的一段歷史,由五行八卦説分析:東為甲乙木,中央戊已土,據《史記·五帝本紀》載,炎帝有聖德,以火德王,黃帝有土德之瑞,土為黃色,所以稱為黃帝,居於涿鹿,位於中央位置,所以“戊己”代表黃帝,“甲乙”代表炎帝。
“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記述炎黃二帝同為部落首領,他們的所做所為均是天下各個小部落的楷模。“左互×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記述了黃帝征服炎帝和平定蚩尤之亂,天下重新恢復安寧,百姓安居樂業,黃帝又成為天下部落首領。另外,在山門、前殿、中殿、寢殿,分別懸掛着由於佑任、邱星、謝德萍等提寫而精心製做的匾額,以敬仰文祖倉頡聖靈。
陝西白水倉頡廟前殿共四間,緊貼兩邊有小耳房各一間,硬山結構。前殿現存有漢、魏、宋、明、清各個時代的碑石。有倉頡頌碑,有倉頡文字碑,有翻修倉頡廟碑,有和倉頡廟有關的記事碑等。這些碑石都是倉頡廟可靠的歷史記載。其中漢《倉頡廟碑》、苻秦《廣武將軍碑》、清《倉聖鳥跡書碑》、《大宋倉公碑》、唐《倉公碑》、魏《孔子弟子題名碑》等都是碑石史上的名碑。

倉聖鳥跡書碑歷史價值

倉頡廟內歷代碑石眾多,雖經戰亂多有散失,現保存的仍有十八通,陣列於前殿之內。其中《廣武將軍碑》曾失落千年。于右任先生於1920年得見其碑拓,喜曰:“千年出土光騰射”、“老見異物眼復明”,揮毫大書《文化祖廟》四字並讓刻成大匾,懸於廟中。
倉聖鳥跡書碑
倉聖鳥跡書碑(5張)
倉頡廟的碑石無論從歷史上,還是從書法藝術、文物價值上,都是倉頡廟古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歷經了各朝各代,不但從中可以看出碑碣的發展過程,而且是一部完整的倉頡廟史。其中的《倉頡廟碑》在全國也值得上最早的碑石,《廣武將軍碑》為苻秦的一塊石碑,碑文為隸書,且隸中有楷,亦含有鄉草野味,難怪從宋代的趙明誠到近代的康有為、于右任都為之書法而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