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修定寺

鎖定
修定寺,位於安陽西北35公里處的清涼山村西側,始建於北魏年間,後多次被毀掉。
貞觀十年四月,唐太宗為長孫皇后祈福而大規模重建修定寺,修定寺輝煌到清朝。
修定寺整個寺院佈局坐北朝南,有三重院落,主要殿堂有:天王殿、大佛殿、二佛殿及鐵瓦殿,四座大殿排列得錯落有致。唐塔就在天王殿與鐵瓦殿之間,是一座四方型是單檐亭閣磚塔,高約16米,外觀樸素。塔身外壁刻滿了各種雕飾,奇就奇在這些雕飾全部是用各種矩形、菱形、五邊形、三角形等雕磚拼砌而成,內容既有佛教中的天王、力士、飛天等,又有道教中的真人、童子、侍女等,還有青龍白虎等民間傳統圖案。
中文名
修定寺
始建於
北魏年間
原    名
天城寺
位    置
安陽西北35公里處的清涼山村西側

修定寺歷史沿革

本鄴僧人張猛創建於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名為天城寺。
北齊天保元年(550年),文宣帝以由有二水合流,改名為合水寺。
北周武帝滅佛,寺院被毀。
隋開皇三年十月(583年11月),隋文帝下敕修理,度人配住,改名為修定寺。
唐武德七年(624年),修定寺再次被毀。
唐貞觀十年四月(636年5月),唐太宗為長孫皇后祈福而下敕修復天下三百九十二所廢寺,修定寺因此得到大規模重建。
唐貞元十年(794年),修定寺修定塔建成。

修定寺寺塔規模

該塔通高近20米,由塔基、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塔身四壁高9.3米,寬8.3米,構圖為幔帳雕飾,是一座單層磚砌外壁鑲嵌浮雕磚的舍利塔。

修定寺文物保護

1982年2月23日,國務院公佈其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修定寺佈局結構

修定寺 修定寺
塔基平面呈八角形,外表用浮雕磚鑲嵌。就基座上殘存的浮雕磚看,所雕圖案有力士、伎樂、飛天、幔帳、花卉、飛雁和仿木結構的斗拱等30餘種。 塔身上端外挑的塔檐構圖也很別緻,鋪首銜環連綴流蘇華纓,網眼垂穗形成飛沿,每邊飛沿垂掛着團花編織繫有銀鈴的六條綵帶。綵帶之間“繪”有動物,花草等幾十種圖案,構成一頂碩大無朋且華美絕倫的“帷帳”。
塔身之南壁開 設一道拱卷門洞,卷之上部,左為青龍吞雲,右為白虎吐霧。卷門兩側,四壁金剛侍立護衞,他們面目猙獰,肌肉隆起,兩手向上各持兵器,兩手向下舞動伸張,威嚴之氣令人不敢逼視。拱卷門洞約1米深處嵌裝一道方門,石質門框上遍刻牡丹等花卉圖案,半圓形的石質門額上雕刻着三世佛造像。

修定寺建築風貌

塔身四壁面用模製的菱形、矩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五邊形,以及直線和曲線組合而成的各種型制的雕磚共3775塊,圖案計76種,鑲嵌面積達300平方米,不留一處空白。圖案有佛像、弟子、菩薩、力士、武士、天王、仕女、飛天、伎樂青龍、白虎、猛獅、大象、天馬、巨蟒、各種花卉、綵帶。塔頂為紅、黃、綠三彩琉璃構件。全身鑲嵌高浮雕磚,遠看猶如一座華麗壯觀的方轎。
這些構圖別緻的外壁浮雕磚與內層承重磚用榫卯相套和犬牙交錯的砌築方法連為一體,結構科學,堅固耐久,歷時1200餘年仍巍然屹立,內外無損。

修定寺碑文記載

據碑文記載,明成祖第三子朱高燧封於安陽時,曾把修定寺作為趙府的香火院,塔頂乃朱高燧派人所督修。 修定寺塔造型古樸壯觀,結構科學堅固,圖案裝飾匠心獨運,雕刻工藝精巧雅緻,不僅是我國古塔中的愧寶,而且也是唐代磚刻藝術的珍品,它以鮮明的特色,精堪的工藝和巨大的史料價值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