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保護文化傳承的新農村建設

鎖定
《保護文化傳承的新農村建設》是2015年1月1日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豪中、李媛、楊思然。 [1] 
中文名
保護文化傳承的新農村建設
作    者
楊豪中、李媛、楊思然
出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頁    數
418 頁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膜
ISBN
9787112159628

保護文化傳承的新農村建設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理論篇與模式篇兩大部分,理論篇除了闡述研究源起,研究主題、對象與價值,國內外研究現狀,主要研究內容、目標、框架,研究方法與評述之外,重點從五個方面論述了新農村建設與文化傳承的理論關係。五個方面分別為:中國文化的農耕文明屬性特徵,中國鄉村與中國文化的依存關係,城市建設中“千城一面”的國際、國內經驗。當代背景下農村建設與文化傳承的關係,新農村建設、鄉村非物質文化遺存、傳統村落建築環境三者支持模式的理論觀點、原則與方法。
模式篇主要從三個方面層層遞進的論證和闡釋了新農村建設、鄉村非物質文化遺存、傳統村落建築環境三者共生的建設模式。三個方面分別為:新農村建設、鄉村非物質文化遺存、傳統村落建築環境的基礎性研究;新農村建設、鄉村非物質文化遺存、傳統村落建築環境三者共生性建設模式研究,即保護石、改造式、新建式。 [1-2] 

保護文化傳承的新農村建設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作為綜合體的新農村建設
1.1.1 國家農村建設背景
1.1.2 農耕文明是中國傳統文化本體核心
1.1.3 非物質文化遺存(產)
1.1.4 多元文化激盪
1.1.5 陝西區域背景
1.2 國內外相關研究內容
1.2.1 國內研究現狀
1.2.2 國外研究現狀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評述
第二章 新農村建設與農耕文明傳承關係
2.1 中國文化農耕文明本源與屬性特徵
2.1.1 中國文化農耕文明本源
2.1.2 中國傳統文化農耕文明屬性研究
2.2 傳統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存(產)關係
2.2.1 傳統文化是孕育非物質文化遺存(產)的母體
2.2.2 非物質文化遺存是傳統文化留傳至今的結晶
2.3 中國鄉村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依存關係
2.3.1 中國鄉村佔據地景最廣大的面積
2.3.2 中國鄉村風土文化是城市風雅文化的支撐和孕育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
2.4 城市建設“千城一面”國際、國內經驗
2.4.1 “千城一面”的現象
2.4.2 “千城一面”的現象學、人類學批判
2.4.3 “千城一面”與農村建設
2.5 國際國內的農村建設經驗
2.5.1 國際
2.5.2 國內選點區域新農村建設經驗、非物質文化遺存(產)、傳統村落情況研究
2.6 當代背景下農村建設與文化傳承的關係
2.6.1 農村建設
2.6.2 農村文化建設所存問題
2.6.3 文化建設重要意義
2.7 新農村建設、鄉村非物質文化遺存(產)、傳統村落建築空間環境三者相互支持共生性模式
2.7.1 當代農村建設應是新農村建設、鄉村非物質文化遺存(產)、傳統村落建築空間環境三者的共生
2.7.2 當代農村建設應在大體系中重視鄉村非物質文化遺存(產)的挖掘與傳承
2.7.3 新農村建設、鄉村非物質文化遺存(產)、傳統村落建築空間環境三者相互支持共生性模式的理論觀點總結
第三章 陝西省新農村建設、鄉村非物質文化遺存(產)、傳統村落建築空間環境基礎研究
3.1 陝西省新農村建設中物質空間建設研究
3.1.1 規劃結構研究
3.1.2 居住環境改善研究
3.1.3 公共服務及文化設施研究
3.1.4 景觀環境及綠化
3.2 陝西省鄉村非物質文化遺存(產)研究
3.2.1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存(產)基礎性調研
3.2.2 確立與陝西村落建築空間環境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存(產)類型
3.2.3 與傳統村落建築空間環境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存(產)研究舉例
3.3 陝西省傳統村落建築空間環境研究
3.3.1 關中、陝北、陝南傳統村落空間結構研究
3.3.2 關中、陝北、陝南居住空間研究
3.3.3 關中、陝北、陝南傳統村落公共生活空間研究
3.3.4 關中、陝北、陝南傳統村落禮制空間研究
3.3.5 關中、陝北、陝南傳統村落宗教祭祀空間研究
第四章 陝西省新農村建設、鄉村非物質文化遺存(產)、傳統村落建築空間環境三者支持關係研究
4.1 陝西鄉村非物質文化遺存(產)與傳統村落建築空間環境支持關係研究
4.1.1 傳統村落是“容器”,鄉村非物質文化遺存(產)是“內容”,兩者是共生關係,
“內容”決定“容器”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空間,“容器”是“內容”的物質表達
4.1.2 傳統村落“容器”是身體,鄉村非物質文化遺存(產)“內容”是靈魂,“容器”使“內容”得以保護,“內容”使“容器”具有生命
4.1.3 傳統村落是傳統文化在大地上的空間圖示的物質表達,鄉村非物質文化遺存(產)是傳統文化與傳統村落在大地上的情境交融
4.1.4 傳統村落是人與自然環境相通橋樑的物質表達,鄉村非物質文化遺存(產)是人與自然環境相通橋樑的決定與物質表達內容
4.1.5 傳統村落是人創造的文明成果與物質表達,鄉村非物質文化遺存(產)是人創造的文明成果與物質表達內容
4.2 陝西鄉村非物質文化遺存(產)對新農村建設支持關係研究
4.2.1 陝西鄉村非物質文化遺存(產)將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文化樣式、框架的支持
4.2.2 陝西鄉村非物質文化遺存(產)將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生活內容的支持
4.2.3 陝西鄉村非物質文化遺存(產)將成為新農村建設空間構成圖示的參考系
4.2.4 陝西鄉村非物質文化遺存(產)將是新農村建設中生活情景的接續和文化的傳承
4.3 陝西傳統村落建築空間環境對新農村建設支持關係研究
4.3.1 陝西傳統村落建築空間環境將為新農村建設中文化生活保護方式提供支持
4.3.2 陝西傳統村落建築空間環境是新農村建設空間構成圖示的物質基礎
4.3.3 陝西傳統村落建築空間環境的保護傳承將使新農村建設不失去傳統文化生長的土壤
第五章 陝西省新農村建設、鄉村非物質文化遺存(產)、傳統村落建築空間環境三者共生性建設模式研究
5.1 保護式建設模式研究:橫山縣南塔鄉張村有地村
5.1.1 張村有地村新農村建設
5.1.2 張村有地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橫山老腰鼓
5.1.3 張村有地村傳統村落與建築空間環境
5.1.4 以保護式為主的三者共生性新農村建設模式研究
5.2 改造式建設模式研究:關中户縣蔣村
5.2.1 蔣村新農村建設
5.2.2 蔣村正月民俗與傳統村落空間關係
5.2.3 蔣村傳統村落建築空間環境
5.2.4 以改造式為主的三者共生性新農村建設模式研究
5.3 新建式建設模式研究:陝南紫陽縣新農村建設參考系——城關鎮石板房區
5.3.1 石板房區歷史沿革
5.3.2 石板房區傳統村落建築空間環境
5.3.3 石板房區非物質文化遺存(產)
5.3.4 紫陽縣因災遷建村莊三者共生性新農村建設模式
第六章 結論 [2] 
6.1 結論
6.2 思考
參考目錄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