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保峪嶺村

鎖定
保峪嶺村隸屬於北京市密雲區馮家峪鎮,全村有197户、490多口人,位於鎮域南部,該村地處白馬關河東岸,琉辛路經過村南。村南山樑原稱伯峪嶺,梁前梁後各有一村,該村居嶺北,故名北伯峪嶺,後演變為今名。
中文名
保峪嶺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北京市密雲區馮家峪鎮
人口數量
490多人

保峪嶺村村情概況

保峪嶺村把環境整治作為生態村建設的切入點,幾年來,荒山造林200畝,栽植樹木14800株;打漿砌壩4500立方米;清理河牀歷史積存的垃圾;硬化街道16000平方米、壘砌花池3000米,種植黃楊、月季、刺柏和其它草本花草共41000株;新建健身園一處;對村莊內臨時性建築、雞舍、豬舍、院外旱廁等進行拆除,共計拆除223處,面積約9900平方米;對全村110户進行無害化改廁;添置垃圾桶24個,實現了村民生活垃圾定點投放、定時清運。 [1] 

保峪嶺村歷史簡介

因四稜山戰鬥 曾名“先勝嶺”
在保峪嶺村北面有一座大山,因形狀為四稜形,被當地人稱之為四稜山。在這裏曾上演過一場八路軍痛擊日本侵略者的好戲,至今仍被村裏人津津樂道。
據村裏一位老人回憶,戰役發生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初期,那天天空下着濛濛細雨,八路軍與從石匣據點出來的日本兵在四稜山下不期而遇,戰鬥隨即展開。雙方迅速觀察了一下地形,附近這些山只有四稜山最高,於是搶佔四稜山的制高點成為戰鬥雙方的首回合較量。當時,八路軍從山東側搶攻,日本兵從山南側搶攻,最後因為山東側的山坡比較陡,登山距離也就相應短一些,因此八路軍搶在日本兵十幾米前登上了山頂。隨即,率先登頂的八路軍用一枚枚手榴彈將敵人壓制了下去。敵人見最高點未能搶佔,只能退而求其次,搶佔了附近幾個比較低的山頭和八路軍對攻了起來。戰鬥持續了一個白天,敵人非但未佔得絲毫便宜,而且傷亡慘重。最後,敵人趁着夜幕逃跑了,當時敵人來了三卡車的人,而回去時一車都沒有裝滿。
也正是因為這場戰役的勝利,保峪嶺村還曾改名“先勝嶺”,後來又改了回來。

保峪嶺村農村經濟

多樣農業促農增收
蔬菜、板栗、魚,很難想象一個深山村居然有這樣豐富的農產品,而且每種產業都為當地村民增收致富貢獻不小。
近兩年,隨着北京市設施農業發展補貼政策的出台,我縣設施農業迅速發展,而保峪嶺村也緊緊抓住機遇,於2009年建起了佔地66畝的33棟大棚,並依託天安農業公司發展訂單農業,主要種植的蔬菜包括西紅柿、杭椒、茄子、芹菜等,目前共有11個農户參與了大棚承包和使用,效益好的農户一個棚收入突破萬元。
保峪嶺村地處深山區,適合良種繁育,是我縣重要的玉米制種基地,作為8個發展玉米制種的村子之一,保峪嶺村有230畝良田承擔着玉米制種的任務,涉及農户70多户。制種採取“公司+農户”的模式,即農民出土地、出勞力,從種到收,由企業為農户提供服務,玉米的質量、銷路都有保證,而且收購價格也高於普通玉米種子,每年可為村民帶來20多萬元的收入。
同時,該村還利用白馬關河在此自然形成的一個小湖,由10家農户入股,搞起了流水養魚,每年可產魚5萬斤,年創效益25萬元。另外,保峪嶺村種有3000畝板栗,其中2000畝板栗已經通過有機認證,成為農民增收的又一保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