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侵(拼音:qī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侵的本義一般認為指循序漸進,由此引申為接近;又有侵佔擄掠之義。侵的常用義為進犯、進攻,再引申為侵犯、侵害、奪取他人或他國的權利、利益。
中文名
拼    音
qīn
部    首
五    筆
WVPC [3] 
倉    頡
OSME [3] 
鄭    碼
NXWX [3] 
筆    順
撇、豎、橫折、橫、橫、點、橫鈎、橫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1574) [1] 
平水韻
下平聲第十二·侵 [4] 
注音字母
ㄑㄧㄣ
總筆畫數
2+7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左右結構
四角碼
2724₇
統一碼
基本區-4FB5
GBK編碼
C7D6
異體字
㑴、𢔀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侵”始見於甲骨文,構型和本義説法不一。甲骨文(圖1、2)的“侵”,左部是“牛”(如牛頭的形狀,兩角上彎),右上像一把笤帚,右下部有一隻手(又)。有人説,這是手持笤帚給牛掃土的意思,牛頭上的幾個點是表示掃下來的塵土。是個會意字。西周金文(圖3)的右上部是面朝右的一個人(以“人”代“牛”),左下部是一隻手持帚,整個字像給人掃灰塵。而小篆(圖4)則把“人”移到左邊去,右邊是以手持帚,同樣表示給人打掃塵土的意思。隸書(圖5、6)、楷書右邊的“手持帚”,省簡為“𠬶”了。“侵”字的本義是“打掃“。因為打掃有“漸進”的意思,所以“侵”字就有“漸進”之義,如“侵晨”就是漸近早晨。“侵略”也像掃地一樣,一步一步向前擴展,所以“侵”又有“侵犯”之意。 [5] 
也有人認為甲骨文侵字像手舉掃帚之類的東西驅趕牛。《穀梁傳·隱公五年》:“苞人民毆牛馬曰侵。”由商代卜辭所用看,所侵對象已用於人。如:“𢀛方亦侵我西鄙田。”(《合集》6057正)故西周時意符“牛”已開始換作“人”。 [2] 
也有人認為,甲骨文侵字中的“帚”不是掃帚,而是長在野外的茅草。牛吃長在野地以茅草為代表的植物時,吃了一處又接一處,一邊吃一邊慢慢地向前移動腳步。其所從的“又”,可能表示用手牽牛。甲骨文侵字從牛從帚會意,或從牛、從又、從帚會意,用牛一邊吃以茅草為代表的草料一邊慢慢地向前移動腳步為造字對象,表示“漸進”之義。牛一邊吃青草一邊慢慢前進,故“侵”含有進犯之意。 [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qīn
動詞
用武力強行進入(境內);(外來的或有害的事物)進入(內部)。
invade;
infringe upon
《詩經·小雅·六月》:“玁狁匪茹,整居焦穫,侵鎬及方,至於涇陽。”
《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
唐·盧綸《冬夜贈別友人》詩:“侵階暗草秋霜重,遍郭寒山夜月明。”
侵害;侵犯;侵襲;入侵
非法佔有;奪取。
encroach on
《左傳·桓公二年》:“哀侯侵陘庭之田。”
惲敬《寧都營參將博羅裏公墓誌銘》:“奉入之外不侵將士一錢,亦不令他人得侵之。”
侵權;侵佔
〈文言〉欺凌;逼迫。
bully
《莊子·漁父》:“專知擅事,侵人自用,謂之貪。”
《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自度稍侵,恐誅,乃飲酖而死。”
侵虐
〈文言〉指行事超出特定的範圍、職權或限度。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未知事君者,欲其觀古人之守職無侵,見危授命,不忘誠諫。”

〈文言〉冒犯。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及飲酒酣,夫起舞屬丞相,丞相不起,夫從坐上語侵之。”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申氏》:“申怒,與妻語相侵。妻含憤而眠。”

〈文言〉背棄。

明末清初·顧炎武《贈路光祿太平》詩:“不侵貞士諾,逾篤故人情。”

〈文言〉荒歉。

宋·葉適《沈元誠墓誌銘》:“復石崗斗門,浚九鄉河渠,年以不侵。”

〈文言〉侵蝕,逐漸地損壞。
corrode;
erode
《魏書·李崇傳》:“加以風雨稍侵,漸致虧墜。”

〈文言〉漸進。
gradual
唐·杜甫《寄贊上人》詩:“年侵腰腳衰,未便陰崖秋。”

〈文言〉接近;臨近。
approach
宋·蘇軾《是日宿水陸寺寄北山清順僧》詩之一:“農事未休侵小雪,佛燈初上報黃昏。”
侵曉;侵晨
名詞
〈文言〉荒年。

《穀梁傳·襄公二十四年》:“五穀不升謂之大侵。”
《墨子·七患》:“五穀不熟謂之大侵。”

(Qīn)姓氏用字。



副詞
〈文言〉漸漸,逐漸。
step by step;
gradually
《列子·湯問》:“帝憑怒,侵減龍伯之國使阨,侵小龍伯之民使短。”

qǐn
形容詞
〈文言〉形貌短小丑陋。
ugly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者,貌侵,生貴甚。”

動詞
〈文言〉通“”。止、息。
stop


[7-9] 

近義辨析

侵、徵、伐、襲
在古代漢語中,徵是褒義詞,一般指上進攻下,有道進攻無道。伐是中性詞,指一種正式的戰爭,應師出有名,大張旗鼓,以示自己的行動是公開的。後來徵、伐不分了。侵指金鼓不鳴,直截了當地進行軍事進犯。襲指不宣而戰,搞突然襲擊。 [10]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八】【人部】七林切(qīn)
漸進也。從人、又持帚,若埽之進。又,手也。 [11] 

説文解字注

“漸進也”注:漸當作𧽯。𧽯,進也。侵之言駸駸也。水部:浸淫,隨理也。浸淫亦作侵淫。又侵陵亦漸逼之意。《左傳》曰:無鐘鼓曰侵。《穀梁傳》曰:苞人民、毆牛馬曰侵。《公羊傳》曰:觕者曰侵,精者曰伐。又《穀梁傳》曰:五穀不升謂之大侵。
“從人又持帚。若埽之進”注:釋持帚之意。
“又,手也”注:七林切。七部。 [12] 

廣韻

七林切,平侵清 ‖侵聲侵2部(qīn)
侵,漸進也。《説文》作㑴。又姓,《三輔決録》有侵恭。七林切。七。 [13]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部】 侵;部外筆畫:7
《唐韻》《正韻》七林切。《集韻》《韻會》千尋切,並音駸。《説文》:漸進也。
又朘削也。《春秋》胡傳:聲罪致討曰伐,潛師掠境曰侵。
又《周禮·大司馬》:負固不服則侵之。
又侵尋。《史記·武帝紀》:天子始巡郡縣,侵尋於泰山。《封禪書》作浸尋,《郊祀志》作寢尋。義同。
又歲凶。《穀梁傳·襄二十四年》:五穀不登,謂之大侵。《韓詩外傳》:一谷不升曰歉,二谷不升曰飢,三谷不升曰饉,四谷不升曰荒,五穀不升曰大侵。
又姓。《三輔決錄》有侵恭。
又《正韻》七稔切,音寢。貌不揚也。《前漢·田蚡傳》:貌侵。注:師古曰:短小曰侵。亦作寢。 [14]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𠬶”的上部是“彐”,中間橫筆兩端不出頭。
【寫法】❶“亻”窄“𠬶”寬,頂部和底部左右旁齊平。❷“亻”,兩筆在橫中線上方相接。❸“𠬶”,主體居右半格;“彐”居右上格,中間短橫從豎中線起筆;“冖”的寬度超過“彐”,㇖(橫鈎)的橫段在橫中線;“又”居右下格,兩筆從豎中線起筆,相交於右下格,撇尖伸向“亻”下側,捺腳略低於撇尖。 [15]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tsʰ
i̯əm
王力系統
tsʰ
ǐəm
董同龢系統
tsʰ
jəm
周法高系統
tsʰ
jiəm
李方桂系統
tsh
jəm


jəm


jəm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m
北魏後期北齊

jəm
齊梁陳北周隋

jəm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tsʰ
i̯əm
擬音/王力系統

tsʰ
ǐěm
擬音/董同龢系統

tsʰ
jem
擬音/周法高系統

tsʰ
iɪm
擬音/李方桂系統

tsh
jəm

參考資料: [16]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二十一侵

開口呼
次清
七林切
tsʰjem
集韻
平聲
下平二十一侵

開口呼
次清
千尋切
tsʰiem
禮部韻略


平聲





千尋切

增韻


平聲





千尋切



上聲





七稔切

中原音韻

陰平
侵尋

齊齒呼

次清

tsʼiəm
中州音韻


平聲
尋侵





妻心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二十侵


次清
七林切
ts‘iəm

上聲
二十寢


次清
七稔切
ts‘iəm

參考資料: [1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ʰin
55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tɕʰin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ʰiẽ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ʰiẽ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in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ʰin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ʰin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ʰiŋ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tɕʰi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tsʰin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tsʰaŋ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tɕʰi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tɕʰiɛn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tɕʰin
44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tsʰim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tʃʰɐm
53
陰平

粵語
陽江
tʃʰɐm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tsʰim
55
陰平

閩語(閩南片)
潮州
tsʰim
55
陽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tsiŋ
44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tsʰiŋ
44
陰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seiŋ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7]  、漢典 [1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20]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10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13]
  • 4.    平水韻 十二侵  .搜韻[引用日期2020-02-20]
  • 5.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32-33
  • 6.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718-719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424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050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1[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02
  • 10.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590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090
  • 12.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2-20]
  • 13.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216
  • 1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8
  • 15.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81
  • 16.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20]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9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