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侯甸

鎖定
侯甸(1914年12月9日 - 2005年6月9日),男,廣西蒼梧人。曾任國務院文化部原對外文化聯絡第四司司長,中國演出公司總經理,廣東省文化局局長、黨組書記。
中文名
侯甸
性    別
籍    貫
廣西蒼梧
出生日期
1914年12月9日
逝世日期
2005年6月9日
畢業院校
日本大學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侯甸早期經歷

侯甸出生於廣西蒼梧縣林水鎮社學村一户農民家庭裏。1927年在蒼梧縣立中學畢業後考入廣西省立第四高中。1932年9月,到廣州就讀於廣東省立工業專科學校。
1934年11月起,到日本東京東亞學校、日本大學讀書,畢業於日本大學社會系。1936年2月在東京加入中國左翼世界語者聯盟。同年8月,在日本東京支部由林基路、蘇曼介紹參加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共日本東京支部學生黨員,擔任中共日本東京支部藝術黨團書記、《文藝科學》雜誌主編。 [2] 
1937年3月,侯甸從日本回國, 在梧州初中教書。抗戰爆發後到抗日前線做部隊戰地服務工作。1938年8月到達延安,在陝甘寧邊區文協工作。1939年1月由延安派至重慶八路軍辦事處,曾協助董必武辦地方黨員學習班;4月調《新華日報》編譯室工作。 [2] 

侯甸隱蔽戰線

從1939年9月至1949年5月,侯甸都是在黨組織安排下做地下統戰、聯絡和情報工作,是中國共產黨隱蔽戰線上的一名尖兵,為黨和人民做出了重要貢獻。
侯甸1938年12月在延安陝甘寧邊區文協任編輯時,受中央組織部派遣回南方工作。當時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李富春找他談話,並交給他一封到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去工作的介紹信。他在辦事處和重慶新華日報工作8個月後,1939年9月,被組織派遣回廣西到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工作。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下,參加秘密聯絡與掩護中國南方各省和香港、海外共產黨組織的工作。其中心任務是建立和整頓共產黨的組織,貫徹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團結各界愛國民主人士,探聽國民黨的動態和掌握日軍情況;還負責向延安輸送軍用物資、武器彈藥等。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處長是李克農。侯甸是李克農個別單線聯繫的幾位“特別秘密”的黨員之一。
同年9月,侯甸由李克農派遣進入桂系的要害部門——廣西綏靖公署政治部。時任廣西綏靖公署政治部主任程思遠,先後任命侯甸為廣西綏靖公署政治部任科員、政訓科長、辦公廳秘書。由於侯甸自覺身負重任,在工作中充分發揮了他的聰明才智,總能機敏靈活地應對一切,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熟練掌握了廣西綏靖公署方方面面的工作關係,尤其是程思遠要用電話聯絡人,總喜歡召喚侯甸去撥發電話,因為侯甸記憶力好、反應快,隨呼隨撥。程思遠感到讓侯甸協助他工作,得心應手,快捷妥當,從而對侯甸充分信任。程的私人信件都交給侯甸拆閲,擬稿代復,程籤閲後即發,實際上程已將侯甸作為他的隨身副官兼秘書使用。後來,程思遠調去重慶三青團中央團部任職時,又將侯甸一起調去。在重慶時,他要侯甸代筆寫出題為《青年運動的方向》等文章,用程思遠名字在重慶出版的《西南青年》在雜誌上發表,程特別讚賞。 [2] 
侯甸在廣西綏靖公署工作時取得程思遠的器重,被當時任廣西綏靖公署政治部副主任的韋贄唐所嫉恨。韋贄唐在一次下鄉視察回桂林寓所時,公署政治部一批科長上門拜候,而侯甸因事未能出席,韋便多次藉故對侯甸發泄不滿,經常在言談中暗示:“要注意侯甸,我看他不是我們的人。”
後來,侯甸得知韋贄唐已經注意了他的行動後,他就巧妙活動,利用社會名流和各種統戰關係進行掩護,擺脱韋贄唐的監控,繼續為黨為人民工作。他通過時任廣西省民政廳陳良佐的關係,於1944年12月委派他任國民黨果德縣(今蘋果縣)縣長。

侯甸民國縣長

1944年12月,正當日軍大舉進犯廣西,桂(林)、柳(州)、邕(南寧)相繼淪陷之際,中共黨員侯甸(未公開身份)遵照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示,通過各種關係,到果德縣(解放後同平治縣合併為平果縣)任縣長。他以國民黨縣長的合法身份,在地下革命同志趙慨民、黃翰文、潘貴臣等的參與下,按照中國共產黨抗日時期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領導果德人民,開展革命鬥爭,為黨為人民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 [1] 
1944年11月底,南寧第二次淪陷。當時,趙慨民、潘貴臣是假釋的政治犯,在國民黨參議會候案。黃翰文也剛從衡陽國民黨集中營逃回來。他們三人的行動都失去自由。南寧淪陷的消息傳來,果德縣人心惶惶。國民黨官員們更是驚恐萬狀,坐立不安。趙、潘、黃三人利用國民黨官員忙於逃命,放鬆了對他們監視的有利時機,和地下黨領導人黃澤濃取得了聯繫。他們根據黃澤濃的指示,深入羣眾,瞭解敵情,探知前果德副縣長、民團副團長蒙斌帶着家小和一幫人,挑着東西,鬼鬼祟祟來到馬頭街上。
1945年11月,侯甸同志被調離果德縣,到橫縣任縣長。他在果德工作期間,正值國內外階段矛盾、民族矛盾非常尖鋭、非常複雜的時候。在國民黨統治區內,豺狼當道,民不聊生,處於白色恐怖之中。侯甸同志置身這樣險惡的環境裏,把個人安危置之度外,沉着冷靜,勇敢堅定,領導果德人民同日本漢奸、國民黨反動派作堅決的鬥爭,為黨和人民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
後來侯甸又被調任橫縣縣長,在橫縣任縣長到1947年4月卸任,緊接着他到桂林廣西大學當副教授。他在辭去縣長職務前,巧妙地秘密轉移了一批輕機槍、卡賓槍和手槍回他老家;然後,通過黨組織輸送給羅定縣游擊隊,有力支持了我黨地方武裝鬥爭,對解放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 [2] 

侯甸建國之後

1949年5月,侯甸在黨組織安排下從家鄉梧州乘船到香港,輾轉進入粵北邊區,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區縱隊政治部聯絡科長,1949年10月隨軍解放廣州。
建國後至1966年3月的17年間,侯甸在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統戰部、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和廣東省文化局擔任領導職務。期間於1964年到1965年上半年,擔任新興縣農村“四清”工作團領導人,帶領工作團在新興縣進行農村“四清”運動,其主要工作任務是協助省政府領導作綜合協調、辦文辦事、交際聯絡各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代表人士、港澳愛國同胞,負責全省文化事業行政管理工作。
從1966年3月至1983年12月,侯甸奉命調往北京,先任中國作家協會對外聯絡委員會負責人,後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常務理事,繼而任國務院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第四司司長、中國演出公司總經理等職務。17年間,侯甸主要工作任務是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活動。1966年3月,他調往北京伊始,立即馬不停蹄的赴馬裏等14個非洲國家訪問,進行文化交流活動。當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侯甸被迫停止工作,後來他受到迫害,被揪回廣東批鬥,隔離審查,時間長達兩年多,於1969年春天獲得“解放”。不久,回到北京,接着又被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直到1972年9月才正式恢復工作。
侯甸在“文化大革命”中,雖慘遭迫害、批鬥、遊街、關禁,但仍然十分堅定地忠於黨和忠於人民,對黨,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的信念毫不動搖,沉着應對各種批鬥、提問,堅守地下工作秘密,嚴守黨內機密。侯甸重新出來工作後,他年將屆六旬,仍然不辭勞苦的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工作,特別是在打倒“四人幫”後,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他以滿腔的熱情開展對外文化交流。他1979年參與帶領廣東粵劇團赴香港、澳門演出獲得成功,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粵劇藝術表演團體被禁錮30年後第一次赴港澳演出。對這次演出活動,國務院文化部、港澳辦公室、新華社香港分社和廣東省領導都很重視,把它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廣東省派出省文化局和廣東粵劇院主要領導擔任粵劇團正、副團長,文化部派侯甸任顧問,組成領導班子。這次粵劇院在港澳演出活動歷時38天,整個演出活動圓滿成功,大大超過預期的目的與效果,既宣傳了國家改革開放的政策,又展現了大陸繼承祖國傳統藝術和不斷創新的成果,增進了與港澳同胞及文化界同行的友誼,獲得港澳各界人士的讚譽。這次演出成功,被稱為“在政治上、藝術上、經濟上獲得三豐收”。
2005年6月9日,侯甸在廣州因病逝世,享年91歲。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