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侯建文

(上海航天局衞星總設計師)

鎖定
侯建文,男,1960年7月生,上海航天局衞星總設計師,研究員。1983年,23歲的侯建文以優異成績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多年來,他一直從事人造衞星和衞星控制系統工作。他承擔了風雲一號A、B兩顆衞星的控制設計和技術創新研究,負責風雲一號C氣象衞星姿態控制系統的技術攻關和工程研製,組織風雲三號等新一代衞星姿態控制系統技術開發和工程研製。
為突破風雲一號C氣象衞星高可靠、長壽命關鍵技術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由他負責的“FY-1(02)姿態控制系統”獲2000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完成人)。“風雲一號C氣象衞星”獲2000年度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五完成人)。此外,他的另一項目獲2000年度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2001年11月侯建文當選第七屆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新世紀首批十大科技精英)。
中文名
侯建文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60年7月
主要成就
我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總設計師 [1] 
性    別
2005年7月6日清晨6時40分,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的天還未大亮,朦朧的晨霧像輕紗一般籠罩着恬靜的大地。突然,沉寂中爆發出轟鳴,如繁密的響鼓震動着人的心胸——原本安靜矗立於高大發射塔之中的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噴出熊熊烈焰,緩緩拔地而起,穩穩地頂推着實踐七號科學試驗衞星,越來越快,如刺向蒼穹的利劍,直衝九霄。
星箭分離,衞星捕獲地球,衞星姿態工作正常……
太陽帆板展開,電源系統工作正常……
相機打開,有效載荷工作正常……
成功了,成功了!
在歡呼雀躍、激動萬分的人羣中,實踐七號衞星總設計師侯建文卻心潮起伏,難以平靜。多少次臨難履險,多少次攻關歸零,多少次成功失敗,多少次徘徊反覆,萬千思緒化為兩行熱淚,滾燙而不由自主地滑過他的面龐。
侯建文1960年6月出生,雖然才40多歲,卻已成為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新一代衞星研製工作的領軍人物。他曾任風雲一號氣象衞星控制系統副主任設計師和主任設計師、風雲一號氣象衞星副總師、上海衞星工程研究所總體研究室副主任、上海航天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長,現任實踐七號試驗衞星總設計師、某遙感衞星技術總負責人,曾多次獲得部、委、國家級科技進步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是“國防科技工業有突出貢獻專家”。
不斷進取勇創佳績
侯建文勤于思考、勇於創新,取得了大量成果。1983年大學畢業至1992年,侯建文在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衞星工程研究所承擔風雲一號衞星控制系統的研製工作。根據微型計算機在科研開發中應用日益廣泛和深入的趨勢,他獨立研究、開發了用微機進行衞星控制系統的數學仿真、系統設計、軟件開發的計算機應用技術,並首次成功地應用於風雲一號衞星上,解決了衞星非線性控制和太陽帆板撓性複雜動力學的控制及仿真技術難題。在研究解決衞星動力學及控制問題中,他針對無推進劑燃料的特殊要求,專門設計了利用磁控制進行衞星姿態捕獲和控制的仿真軟件及試驗方案,解決了衞星從翻滾狀態到三軸穩定理論和驗證試驗問題,為開發衞星的搶救技術奠定了基礎,該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參加風雲一號A、B兩顆衞星控制系統的設計和研究中,他通過潛心研究和反覆試驗,在國內首次解決了極軌衞星三軸穩定零動量控制的關鍵技術問題,並獲得航天工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0年至1999年,他先後在509所和812所全面負責衞星姿態控制系統的技術設計、技術攻關和工程研製。當時,風雲一號C氣象衞星正處於研製的關鍵階段,該衞星在A、B兩顆衞星基礎上進行了重大技術改進和創新,重點解決A、B兩顆衞星的技術基礎落後(20世紀80年代水平)、可靠性差、壽命不夠長的問題,同時跟蹤90年代國際技術水平,使系統在自主化管理與自主化控制技術上有創新,確保C衞星在無人維修及空間環境下連續兩年穩定運行。為此,在他的帶領和組織下,專門研究開發了4項比國外同類衞星控制技術更簡單、更可靠、精度更高的新技術,同時研究和開發了6項國內同類衞星控制技術上居創新和領先水平的技術。這些關鍵技術的攻關和突破,為風雲三號衞星工程的研製鋪平了道路。
勇挑重擔迎難而上
2000年,侯建文勇挑重擔,先後負責實踐六號衞星姿態控制系統研製和實踐七號衞星總體及各有關係統的設計、研製、試驗、攻關等工作,實現了從一員能征善戰、攻城拔寨的“虎將”,到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帥才”的轉變。
他的人生,翻開了新的、精彩的一頁。
實踐系列衞星是國家對地球環境和空間環境等重大決策目標進行探測研究的試驗型衞星,要求新、技術難、時間緊、責任大,特別是2002年8月立項研製的實踐七號衞星,要求必須在2005年年中發射。3年就要上天,在衞星研製領域摸爬滾打近20年的侯建文,非常清楚自己作為該衞星的總設計師肩上的擔子有多重。在技術上,實踐七號衞星沒有預研基礎,雖然在立項時有充分的技術論證,但畢竟該星的姿軌控、推進系統、星敏感器是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頭一次研製,而其有效載荷、穩速阻尼展開機構和大面積對地遙感機構系統都屬於國內第一次幹,要在短時間裏拿出成果難度很大;在時間上和經費上,由於立項緊急,都不很充裕;在人員上,隊伍新建,而且相對年輕,經驗不足,就連主任設計師隊伍中也有近80%的同志沒有完整地經歷過衞星研製的全過程;此外,還要面對多型號並舉、進度質量並重的形勢。所有這些難題只有靠自己來解決。
攻城莫怕堅,攻關莫畏難。面對困難和挑戰,侯建文知難而進,迎難而上。他帶領一支年輕的科研隊伍,克服重重困難,歷經33個月的拼搏,終於使這顆衞星按研製進度出廠併成功發射。經在軌測試,衞星各項技術性能指標良好。
33個月完成一顆衞星從方案設計到整星出廠,這不但創造了上海航天衞星研製週期的新紀錄,在國內也不多見。自立項以來,侯建文始終全身心地投入到衞星的研製工作之中。他精心主持確定了衞星總體方案、各分系統方案、地面大型試驗方案、飛行試驗方案等。為了保證節點進度,他狠抓設計源頭,要求設計人員一定要吃透技術、吃透狀態、吃透規律,確保產品方案設計不出現反覆,確保研製過程不顛覆。與此同時,他還給自己約法三章,一是工作日清日畢,當天工作不過夜;二是第一時間趕到問題現場,查找原因不過夜;三是及時處理問題,解決問題不過夜。就這樣,侯建文不僅抓緊每一分一秒,甚至是“白天不夠夜裏補”,更別説雙休日了。33個月裏,他幾乎每天都處於高度緊張而忙碌的工作之中,每天都在數個協同研製單位之間來回奔波,每天都要到晚上十一二點才回家,“今天有事,晚點回來”已經是他給家裏打電話最慣常的語言了。
侯建文全身心地投入、嘔心瀝血般地付出,這一切大家都看在眼裏、痛在心裏,但大家都明白,確保衞星研製成功,才是對他最大的關心、最好的安慰。就這樣,在侯建文和“兩總”系統模範表率作用的帶領下,整個研製隊伍發揚航天精神,通過苦幹和巧幹,終於使衞星按計劃出廠、發射和在軌運行,並按時交付用户。
精益求精確保質量
質量就是效益、質量就是進度、質量就是生命。對待質量,侯建文毫不含糊,總是嚴格要求各級崗位人員做到以工作質量確保產品質量,並深入基層單位,深入試驗現場,指導試驗工作,掌控試驗的具體情況;親自指導每一個產品質量問題的歸零工作,甚至為了讓問題早日歸零,在工作現場連續多天不回家。
在整星熱真空試驗中,他和研製人員一起通宵值夜班,第二天試驗順利完成,大家回家休息,他卻又到相關單位去協調技術問題了。當時,同志們勸他回去休息休息,他卻説:看到問題解決了,我的心定了,用不着休息了,而且很興奮,睡不着。
為了保證衞星的控制精度,在姿軌控分系統上使用了星敏感器。由於研製經費少,星敏感器不可能從國外進口,而國內又沒有小型化的成熟產品。這種情況下,他為星敏感器的研製論證跑遍了國內有關的高校和科研機構,與設計人員一起論證產品設計方案、元器件的精度和可靠性。那段時間裏,為了取得第一手的試驗數據,他經常與課題組成員一起,晚上開上幾個小時的汽車,到沒有城市燈光的郊外觀星,徹夜無眠。在他的領導下,星敏感器課題小組用不到兩年的時間就研製出兩套性能、精度滿足使用要求的正樣產品。
對於嚴格管理,侯建文有自己的看法,“現在抓得緊、抓得嚴,今後就幹得快、幹得易,將來成功就到得早、到得好”。的確如此,實踐七號衞星在初樣階段出現的100多個技術和質量問題,在全體研製人員補課歸零以及研究院其他型號隊伍的支持幫助下,歷經3個月得以全部解決;在正樣研製階段出了10個問題,其中1個問題經過研製人員10天8夜的連續奮戰終於得以解決;到發射場後,再也沒有出現過一個問題。嚴格按照“標準”做,嚴格按照“程序”辦,嚴格按照“要求”幹,不僅提高了產品質量和工作質量,更使研製隊伍在邊學邊幹中日趨成熟,逐漸養成了嚴慎細實的作風。
“出成果、出人才”,是侯建文完成任務的雙目標。他一向認為,通過承擔和完成艱鉅的任務,可以迅速磨鍊和鍛造一支衞星研製的精兵強將隊伍。實踐七號衞星的研製隊伍是一支年輕的隊伍,平均年齡不到40歲,有幹勁、有衝勁、可塑性強,但必須加強引導和指導。在各項大型試驗前,侯建文總要和衞星總指揮一起作動員,反覆叮囑,明確各項工作要求;同時通過制定各項規章制度,進一步加強隊伍的管理。
一支隊伍能否打硬仗、打勝仗,組織紀律性是關鍵。對年輕人,侯建文總是嚴格要求。有一次,他在晚上8點多到一個單位檢查工作,發現本該加班加點負責攻克難關的副主任設計師—— 一位剛進單位兩年多的年輕博士不在場,對此他進行了嚴肅的批評。侯建文的嚴厲,深深震動了年輕博士的心,自此以後該同志在單位的附近租了一套房子,每天都幹到深更半夜,終於攻克了技術難關。
當年,自哈爾濱工業大學自動控制專業畢業時,侯建文雖然知道“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但仍義無反顧地投身於航天事業,別人問為什麼,他堅定地回答:“是航天事業吸引了我。”幾十年來,他在自己的航天生涯中,一次次地攻克技術難關,一次次地解決衞星總體和衞星有關分系統設計和試驗中的難題,成長為一名衞星總設計師。
侯建文 侯建文
面對組織的表彰和同志們的讚揚,他卻説:“是同事支持了我,是組織培養了我,是事業激勵了我。”這樸實無華的言語,這誠摯的心聲,透露出他對航天的熱愛、對事業的忠誠、對組織的信任和對團隊的友愛,也道出了他愛崗敬業、精忠報國的理由 [1]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