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侯南村

(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百侯鎮下轄村)

鎖定
侯南村,位於大埔縣百侯鎮中部,距鎮政府0.5千米。坐落於西巖山系餘脈延伸的丘陵和山間谷地,村西南有帽山,海拔891米,為大埔縣境中部最高峯。百侯主村成盆地狀,梅潭河貫穿盆地中央,自東向西流,將盆地切割成南北兩部分,南部即侯南。宋末,客家先民為躲避戰亂遷入此地,後裔子孫繁衍逐漸形成村落。史上梅潭河曾稱小溪,故侯南亦曾稱為溪南。村域有赤頸坑水庫。 [8] 
中文名
侯南村
行政區類別
地理位置
與侯北村隔梅潭河相望
面    積
3200 m²
建村於
宋代

侯南村歷史遺蹟

侯南村建村於宋代,現存種德堂和大書齋,均建於明嘉靖年間。擁有縣級文保單位2座(通議大夫第、肇慶堂)。百侯鎮侯南村歷史文化街區範圍內擁有眾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築,包括眾多的官宦富商深宅大院,如九廳十八井客家府第式建築通議大夫第,以及星羅棋佈的各式祠堂和中西合璧的客家民居,如楊氏宗祠、肇慶堂。36條石砌街巷將這些建築連為一體,形成“三十六條巷,巷巷都一樣”的神奇佈局。 [9] 

侯南村肇慶堂

肇慶堂又名敬修衍慶,建於民國六年(1917年),距今已有90餘年,佔地近3200平方米,主體為“堂”、“橫”組合的府第式客家圍屋,圍屋側是一幢精美的兩層西式洋房,與其它地方中西合璧的客家民居中那種屋內為客家圍屋結構、外牆採用西洋風格裝飾的民居形式有着本質的區別,其特點為主次分明,一中一洋,雖然各據一方卻又緊密相連,屋內樑柱、斗拱、屏風和門窗依然保留着一幅幅精美的雕刻和色彩斑斕的繪畫圖案,僅雕刻就有鏤空見底的透雕、打磨圓滑的圓雕和深淺起伏的浮雕,用料有石雕、泥雕、木雕和瓷雕四大類,構圖奇特、風格各異、工藝精湛,是梅州山區獨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客家民居。
肇慶堂由百侯鎮侯南村樓下富商楊蔭垣所建。楊蔭垣早年離家前往汕頭經營藥材生意,由於其善於經營,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積聚了一筆錢財,在離祖屋不遠處的地方購得一塊宅基地。建房時選取優質的石材、木料(有一部分從海外購進),從福建、江西和潮州請來建築、雕刻、繪畫水平精湛的工匠,建造西式洋樓時還特地請洋人督工,共歷時三年,花耗銀元一百多萬,其屋內上堂牌匾“肇慶堂”為胡漢民親筆題寫。

侯南村通議大夫第

通議大夫第 通議大夫第
通議大夫第約建於1750年,距今250多年,座南向北,磚木結構,為標準三堂四橫九廳十八井客家府第式建築,建築工藝精緻,雕樑畫棟,正門頂灰塑“通議大夫第”白底黑字。通議大夫第,俗稱“一腹三翰院”。該屋主人楊纘緒與其弟楊黼時、楊演時在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先後考取了進士,而且都成為翰林院大學士。因為這是一件罕見的事,所以在民間傳説裏,就有“隔河兩宰相,十里九狀元,還不及我一腹三翰院”的故事。
該屋原主人楊纘緒,字式光,號節庵,康熙六十年(1721年)中進士,選庶吉士,改吏部員外郎,遷山西省按察御吏,後累官至陝西按察使。其為官清正硬直,有膽氣。曾以焦弘勳案與莊親王抗禮,秉公執法,不附不阿,驚動京師,名噪一時。於乾隆二十四年(1814年)告老還鄉。其夫人受御賜“七葉衍祥”金匾,仍懸掛在中堂。

侯南村歷史文化

清初以來,侯南村科舉興盛,全村先後考取進士17人,其中翰林3人,另有舉人110人。全村有大小古民居90座,其中楊氏80座。古民居多為九廳十八井官廳式大屋,36條石砌街巷將大宅連為一體,形成“三十六條巷,巷巷都一樣”的神奇民居佈局。古民居多座西北向東南,避風向陽,體現天、地、人和諧統一的思想。
侯南村有《楊氏族譜》、《李氏族譜》、《百侯楊氏文萃》等歷代文獻近70種。還有“白侯馬山寺碑”、“通鄉公禁碑”、劉統勳為楊搢雲題“進士”匾、乾隆帝贈楊纘緒夫人“七葉衍祥”匾等。傳統手工藝有老字號“廣合興”牛肉乾,客家名小食薄餅、憶子粄;有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鯉魚燈舞,五鬼弄金獅舞、廣東漢樂以及祈春福、酬秋福等傳統民間民俗活動。 [1] 

侯南村文物保護

侯南村歷史文化街區現有國家級文保單位1處、省級文保單位3處、其他文保單位及歷史建築達42處,對研究清代客家民居建築極具藝術價值。 [9] 

侯南村獲得榮譽

2019年9月,侯南村入選首批“廣東省文化和旅遊特色村”名單。 [2] 
2019年12月25日,入選第一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 [3] 
2020年11月20日,獲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榮譽稱號 [4] 
2021年3月,被司法部、民政部命名為第八批“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 [5] 
2021年8月31日,入選2021年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擬命名名單。 [6] 
2021年10月,被命名為2021年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