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侯位

鎖定
侯位,字世卿,生於明朝成化年間,卒年不詳,湖廣都司平溪衞(今貴州省玉屏縣)人。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中舉人,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中進士,開創了明朝進士之先例,為黔東進士第一人,系明朝平溪衞4進士之一(唐一鵬、曾鳳採、張佐宸)。 [1]  歷官山東參議、福建布政使、南京光祿寺卿、兵部右侍郎、右副都御史、江南操江巡撫、應天都御史等職。 [2] 
世卿
所處時代
明朝
出生地
湖廣都司平溪衞
主要成就
黔東進士第一人
本    名
侯位

侯位人物生平

侯位早年喪父,由母撫育。母夏氏教子有方,時人稱 “當代孟母”。侯位自幼聰慧好學,於城西得勝樓讀書,常至深夜,學漸有成。其時,平溪衞屬湖廣都司辰州府,當時政府雖設學但未建學,講學先生只能從辰州府臨時調一名府學訓導員來授課,時間非常有限,使得平溪衞未受教育的適學人員逐年增加。侯位看到這種狀況,便帶頭聯合平溪衞的23名紳士赴闕(省城)乞恩,千里迢迢往返三次:弘治十二年被宦官李廣貪污賄賂矇騙未果;弘治十四年因災害嚴重、戰事頻繁、國庫空虛又未果;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由朝廷大學士李東陽奏請乃得請由,於是由朝廷撥銀籌建,次年竣工。從此,平溪衞城有了歷史上第一所學校。
侯位36歲中進土,初任江蘇省無錫縣縣令,據《無錫縣誌》記載:侯位,字世卿,正德辛未進土,初任無錫知縣,辦案裁決敏速,日了百餘事,曲直無不服眾心,民驚以為神,深得百姓擁戴。由於為官清廉,剛正不阿,無錫地處水運要衝,江南處處聖境,美不勝收,武宗皇帝時常來此荒淫遊樂,朝政日廢,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侯位與同僚黃鞏、陳震等上書誎止觸怒了武宗而受“廷杖革降”。
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世宗朱厚熜即位,侯位獲昭雪復任。歷官山東參議、福建布政使、南京光祿寺卿、兵部右侍郎、右副都御史、江南操江巡撫、應天都御史。任江南操江巡撫時,“清海防,肅軍政,察吏治,恤民隱,奏減浮糧8 萬餘石,為德於南人甚溥”。任右副都御史時,因“直陳時弊,盡進忠言”,甚得世宗信任。
侯位任右副都御史時,因“直陳時弊,盡進忠言”,甚得世宗皇帝信任。明朝中期,平溪衞的考生要參加幾年一次的科考,由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都是帶着盤纏步行,連年遭遇劫匪攔路搶劫,致使平溪衞的考生不敢去參考應試,許多人才被埋沒。侯位上書朝廷,要求增加貢生名額,得到了恩准。儘管這樣,明朝近300年的時間,也只出了4個進士。
侯位在外為官期間,仍一如既往地關注家鄉的建設和發展。據(《貴州通志》記載:“嘉靖二十五年丙午,衞人副都御史侯位,因平溪、清浪、偏蕎、鎮遠四衞諸生覆舟之變,題請將四衞附黔鄉試,於湖廣舉人額內撥五人入黔,允之”),為以後平溪衞劃屬於黔疆奠定了基礎。
由於侯位政績突出,後官位連年攀升,歷任兵部主事、員外郎、南京光祿寺卿、福建布政使司、江南操江巡撫、兵部左侍郎、應天都御史等職。侯位為官清正廉潔,處處為民排憂解難,嚴律於己,深受百姓擁戴,工作上奮發向上,並寫得一手好書法,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回到家鄉為“得勝樓”寫石碑文《得勝樓碑記》。
侯位晚年卸任之後回到家鄉平溪頤養天年,繼續為家鄉的建設出謀劃策、獻計出力,百年辭世後葬玉屏城西十里侯家坡。 [1] 
晚年,侯位奉旨於平溪衞城立“都護坊”,御賜“九重恩滿三台府,萬里春回百歲堂”坊聯。 [2] 

侯位軼事典故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平溪等四諸生赴武昌應考,於洞庭湖覆舟身亡,侯位上疏朝廷,奏請於湖廣舉人額內撥5 名入黔,就近參加鄉試,平溪衞人鄉試,始附於貴州。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