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侯世祿

鎖定
侯世祿(?-1643年),榆林衞(今陝西榆林)人。明後期將領。 [14] 
侯世祿由世職累官涼州副總兵,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薩爾滸戰役明軍大敗後,遼東邊事緊張,命其為總兵官,率兵赴援。為經略熊廷弼所倚,亦為熊廷弼的繼任者袁應泰所倚。天啓元年(1621年),後金攻破遼陽,受重傷,突圍出,命立功自效。後任固原總兵官。天啓六年(1626年),罷職。天啓七年(1627年),後金兵圍錦、寧,命率家丁以故官鎮山海。崇禎元年(1628年),移鎮宣府。次年後金兵入內,侯世祿進兵京師(今北京市),率軍入衞。受重傷,兵潰歸鎮,減死戍邊。崇禎九年(1636年),率子弟從軍入衞,敍功免戍回籍。 [14] 
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招降榆林。布政使都任召其守城,城破被執,侯世祿被農民軍處死。 [14]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榆林綏德
逝世日期
1646年
主要成就
抗擊流賊
本    名
侯世祿
諡    號
清朝諡忠烈
官    職
寧夏總兵官

侯世祿人物生平

侯世祿,榆林人。由世職累官涼州副總兵。遼事亟,詔擢總兵官,提兵赴援。世祿勇敢精悍,為經略熊廷弼所知。及袁應泰代廷弼,亦倚任之。
天啓元年,應泰議復撫順、清河。以世祿及姜弼、梁仲善各將兵一萬駐清河。未行,遼陽破,仲善陣亡,世祿、弼俱負重傷,潰圍出。世祿以傷重,命立功自效。尋用為固原總兵官。
六年以軍政拾遺罷。明年,寧、錦告警,命率家丁赴關聽調。旋命出守前屯,甫至,令以故官鎮山海。崇禎元年,移鎮宣府。明年冬,京師戒嚴,率師入衞。兵再潰,世祿被創。部卒剽民間,奔還鎮。事聞,當重坐,以勤王先至,減死戍邊。
九年八月,京師被兵。率子弟從軍,敍功免戍,還籍。廷臣多推薦,卒不復用。
十六年,李自成圍榆林,世祿與子拱極固守新添門。城陷,父子被執,俱不屈死。

侯世祿勤王京城

侯世祿順義之戰

十一月十五日,皇太極下令派遣三千士兵作先鋒部隊前往通州,觀察渡口的情況,同時還負責捕捉明朝軍隊的偵察兵。皇太極則率大軍自三河縣出發。當天先鋒捕獲了一名漢人,並將其帶到了皇太極面前。皇太極詢問這名漢人有關明朝軍隊的消息。該漢人向皇太極報告説:大同、宣府兩個邊鎮總兵的軍隊都駐紮在順義縣城。皇太極派遣了台吉阿巴泰和台吉嶽託,率領二滿洲軍和蒙古僕從軍前往攻擊該地區。 [1] 
明朝方面的滿桂大同鎮軍隊、侯世祿宣府軍隊在順義戰敗,撤退到北京。 [8]  侯世祿在順義大戰中受重傷,左臂受傷嚴重,但他勉力支撐着在十八日回到了北京。 [9] 
後金軍隊勝利追擊。由於明軍撤退得很遠很快,所以後金軍斬殺的敵人不算太多。戰後結算,後金軍獲得了一千多匹馬和一百多隻駱駝作為戰利品。此外,順義縣城的知縣率領當地羣眾投降後金。 [2] 
侯世祿的宣府鎮軍隊在撤退途中崩潰,而潰兵一路劫掠民間的村莊。 [7]  潰兵一直劫掠到北京城郊。 [10] 

侯世祿北京德勝門之戰

十一月二十日,皇太極率大軍開始行動,設立營地在北京城北,分為兩翼。偵察兵報告皇太極,明軍正集結在德勝門等地。皇太極率領右翼的軍隊前進。另外得到報告稱東南邊也有明軍袁崇煥部隊集結。皇太極派遣左翼軍隊前去攻擊。 [4] 
皇太極派兵偵察德勝門明軍,確認是大同總兵官滿桂和宣府總兵官侯世祿的軍隊。皇太極説:“派先鋒炮手靠近發射炮火。引誘明軍火炮反擊,等待明軍的炮火停止後,蒙古兵和紅旗軍從西面發起進攻,黃旗軍從側面衝入。”然後,大軍按照皇太極給出的方略,兩路軍隊進攻,驅趕明軍到狹窄的地方,並消滅了大量明軍。有些明軍逃離戰場,皇太極又派遣親兵追擊斬殺了大量明軍潰兵。 [5] 
根據兵部記錄,宣府大同前後合計派發了一萬六千名士兵,勤王北京。 [10]  開戰前抵達城門下的宣府大同軍隊,合計士兵一萬以上。但是都戰敗崩潰,或死或逃跑了。滿桂的大同鎮軍隊傷亡很多,戰後滿桂身邊還有大約二百名士兵, [11]  躲藏在了城外一處關羽廟裏面。皇帝派人收拾戰場上遺留的兵器,並讓滿桂進入北京城內。 [6]  侯世祿的宣府軍隊則大多逃跑了,而潰兵又掠奪禍亂民間。 [3] 
戰役期間,城牆上的京營則用大炮射擊,但城上放的炮彈誤傷了滿桂兵,導致滿桂部隊遭受了重大傷亡。 [12]  都察院的官員張道澤對京營總管的李邦華提起了彈劾,言官們也紛紛上書表達意見,最終李邦華被免職,被安排退休。 [13] 

侯世祿侯拱極

侯拱極,侯世祿子,歷官參將,常從總兵尤世祿破賊河曲有功。
九年冬,任山海總兵官,尋謝病歸。後以廷臣薦,應詔入都,與王洪、王世欽、尤世威召對中左門,未用遣歸。卒與父同死。
參考資料
  • 1.    《滿文老檔》,太宗皇帝第三函第十九冊,天聰三年十一月:“十五日,遣貝勒莽古爾泰、墨爾根戴青、額爾克楚虎爾、台吉杜度、台吉豪格統兵三千人,赴通州河查視渡口處,兼捕哨卒。汗自三河縣起行,行二十里,前行諸貝勒獲一漢人,送至汗前,訊以敵兵消息,該漢人告稱:大同、宣府二總後(兵)官之兵皆駐北邊順義縣城等語。遂遣台吉阿巴泰、台吉嶽託,率二旗兵,乃蒙古二旗兵往。...十六日,台吉濟爾哈朗、台吉阿濟格、台吉薩哈廉,率每牛錄甲兵三人,向京城偵察。是日,駐於彼處。是日,台吉阿巴泰、台吉嶽託至。離大軍十五日,敗明大同滿總兵官、宣府侯總兵官軍,因其兵遠遁,斬者不多。獲馬千餘、駝百餘。順義縣城知縣率眾來降。”
  • 2.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五,天聰三年十一月:“丙申。遣大貝勒莽古爾泰、墨爾根戴青貝勒多爾袞、額爾克楚虎爾貝勒多鐸、貝勒杜度薩哈廉、豪格、率兵三千。赴通州河。相視渡口。兼捕哨卒 上自三河縣起營。行二十里。前行諸貝勒、獲一漢人。送至 御前。訊以敵兵消息。其人云。大同宣府二總鎮兵。見在順義縣。於是遣貝勒阿巴泰、嶽託、率二旗兵。及蒙古二旗兵。往擊之。是日、 上至通州。渡河。駐營通州城北。貝勒阿巴泰、嶽託、分路進擊順義縣。敗明大同總兵滿桂、宣府總兵侯世祿軍。因敵兵遠遁。未得盡殲。止獲馬千餘匹。駱駝百餘隻。順義縣知縣、率眾來降。”
  • 3.    汪楫《崇禎長編》卷三十九,崇禎三年十月:“敍薊鎮出塞功...侯世祿元戎重寄操將兵之權,乃一潰於順義,再潰於都城得勝門,未能報國而祗以誤國,不堪衞民而反以殃民,並按以臨陣先逃之條亦復何説,但世祿勤王先到之琮奉旨別營或可開一面之網,投之四裔以御魑魅,此皆出自特恩也,帝謂之琮世祿入援觀望臨陣潰逃,論闢非枉,既遵旨押兵前來似畧有間,命所司確議以聞”
  • 4.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五,天聰三年十一月:“辛丑。大軍起行。逼燕京。 上統大軍。營於城北土城關之東。兩翼兵營於東北。哨兵馳告。明大同總兵滿桂、宣府總兵侯世祿等。以兵來援。俱至德勝門。 上遂率右翼大貝勒代善、貝勒濟爾哈朗、嶽託、杜度、薩哈廉等。領白甲護軍。及蒙古兵前進。哨兵又告。瞭見東南隅有寧遠巡撫袁崇煥、錦州總兵祖大壽等。以兵來援。 上遣愛巴禮、索尼、白格、傳令左翼大貝勒莽古爾泰、貝勒阿巴泰、阿濟格、多爾袞、多鐸、豪格等。領白甲護軍。及蒙古兵迎擊。 上立德勝門外。審視虛實。諭火器營兵。進前發礮火。又諭蒙古兵。及護軍等。俟敵發礮畢。蒙古兵、及紅旗護軍。由西面徑進。正黃旗護軍。從旁衝入。於是兩路進兵攻擊。追至隘口。掩殺之。有遁出者。 上復遣御前兵追擊之。”
  • 5.    《滿文老檔》,太宗皇帝第三函第十九冊,天聰三年十一月:“二十日,大軍起行,汗營於北京城北土城關東隅,兩翼兵沿東北隅立營。哨兵來告,瞭見 明兵集德勝門等語。汗隊率右翼諸貝勒,領白旗(護)軍及蒙古兵前進。又告瞭見東南隅有明兵集 結。隊遣愛巴里、索尼、白格依傳令。左翼貝勒莽古爾泰、台吉阿巴泰、台吉阿濟格、墨爾根 戴青、額爾克楚虎爾、台吉豪格率白旗(護)軍及蒙古兵前進。遣人察實集德勝門之兵,乃是大同 總兵官滿桂、宣府總兵官侯世祿軍。汗曰:“令我炮手近前發炮火。俟敵官(軍)炮畢,蒙古兵及紅 旗(護)軍由西面進擊,黃旗(護)軍,由側面衝入。”於是,按所授方略,兩路進擊之,填擁於狹隘 處,盡殲之。其遁出者,汗復遣御前兵,盡斬之。”
  • 6.    周文鬱《邊事小紀》卷一,遼師入衞紀事:“滿大將軍桂,在安定門以西虜束不的戰,敗績,且不知處。營中遺棄輜重甚多。公亟令尋覓滿帥,並簡所遺軍器。少頃,回報滿帥帶有敗卒百餘,卧關聖廟中。其所遺棄軍實,見有城上內臣在彼收取。時猶慮滿帥不免於法。迨二十二日,則滿帥且調入內城矣。”
  • 7.    畢自嚴《度支奏議》卷三十三,題請註銷天津劫餉前件疏題為兵餉至通被劫事:“去冬逆奴肆惡,突犯遵城,處處切震鄰之恐,在在周防禦之謀,津門為畿輔咽喉,兼以奉命徵調應援,請發安家行糧,不啻星火。臣部敢不亟行接濟,以資飽騰,是以於十一月初十日,剳新庫發銀一萬三千七百九十九兩,給領餉官林文科押解,以供津門新兵月餉之用,原以果軍腹,非謂資盜糧也。不意銀抵通州,覓車裝載出門未遠,而虜騎披猖,已薄通郊矣。侯世祿所統夷丁適當潰散之時,亦行劫掠之暴,斯時城門晝閉,草木皆兵...崇禎三年九月二十七日具題。”
  • 8.    張廷玉《明史》卷二百七十一·列傳第一百五十九,滿桂傳:“冬十月,大清兵入近畿。十一月詔諭勤王。桂率五千騎入衞,次順義,與宣府總兵侯世祿俱戰敗,遂趨都城。帝遣官慰勞,犒萬金,令與世祿俱屯德勝門。無何,合戰,世祿兵潰,桂獨前鬥。城上發大炮佐之,誤傷桂軍,桂亦負傷,令入休甕城。旋與袁崇煥、祖大壽並召見,桂解衣示創,帝深嘉嘆。”
  • 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明朝檔案總彙》第006本,序號四九八,崇禎二年十二月初四日兵部尚書申用懋等為宣府總兵侯世祿國恩未報已大戰重傷事題行稿: “據侯世祿塘報: 本職於十一月十五日順義大戰重傷左膊,於十八日勉強支撐復至京門。”
  • 10.    畢自嚴《度支奏議》卷八,酌議解發援兵行糧疏:“本月十六日準兵部諮,臣等覆諮該部兵馬現在何處。兵部回稱:本部二次調宣大援兵各一萬,續據宣府郭巡撫、總兵侯世祿報稱,陸續共發兵一萬一千二百三員名;大同總兵滿桂報稱統兵五千,但該鎮所調兵馬俱系陸續進發...比過通州以東而飢渴載路矣,方到薊門即刻撤回...乃遂肆掠退至近郊...崇禎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具題”
  • 11.    鹿繼善,《後督師紀略》卷一,崇禎二年十一月:“時大同五千以戰亡,止餘二百。宣鎮 侯世祿五千,暨郭之琮續發,潰無一人。”
  • 12.    文震孟《文文肅公日記》卷一,崇禎二年十一月: “二十日虜薄城下。與袁師殺傷相當。至德勝門滿桂總兵戰敗。城上放炮不能及虜。殺滿殘兵殆盡。”
  • 13.    張廷玉《明史》卷二百六十五列傳第一百五十三,李邦華列傳:“襄城伯李守錡督京營,亦銜邦華扼己,乘間詆諆。邦華自危,上疏陳情,歸命於帝。會滿桂兵拒大清兵德勝門外,城上發大炮助桂,誤傷桂兵多。都察院都事張道澤遂劾邦華,言官交章論列,遂罷邦華閒住。”
  • 14.    王者悦主編;莊樹藩,姜守鵬,安楓等副主編.中國古代軍事大辭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1.第519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