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來今雨軒茶社

鎖定
來今雨軒茶社是1915年由當時中山公園董事會發起成立的茶社。
中文名
來今雨軒茶社
創建時間
1915 年
創立人
中山公園董事會
原匾額題寫人
北洋政府大總統徐世昌

來今雨軒茶社簡介

來今雨軒茶社建於 1915 年,由當時中山公園董事會發起成立,軒名為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朱啓鈐所定,取自杜甫《秋述》詩小序 “秋,杜子卧病長安次旅,多雨生魚,青苔及塌,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 , “ 舊雨 ” 指舊友, “ 今雨 ” 指新友, “ 來今雨 ” 意謂新舊朋友來此歡聚。 原匾額由北洋政府大總統徐世昌題寫匾額。落款是水竹邨人,現匾額已不存。
建成後,由趙升承開設華星餐館和茶社。

來今雨軒茶社發展歷史

1929 年,繼由王堯年經營,經營期間,不少當時文化名人、社會團體來此品茗、集會、交談,在京城頗負盛名。
1952 年歸公園管理處直接經營管理。
1954 年到 1990 年,由中山公園經營中西餐。
1971 年,重新油飾,請書法家郭風惠題匾。
1983 年,推出 “ 紅樓宴 ” ,清趙樸初題寫匾額 “ 來今雨軒 ”飯莊 。 1990 年,飯莊遷到公園西側杏花村新址。
1991 年,來今雨軒舊址拆除罩棚,改建成現在格局,用作舞廳,取名 “ 青雲軒 ” 。
2004 年 12 月,原址經過重新裝修,恢復為茶社,並沿用原名 “ 來今雨軒 ” 。
來今雨軒建店至今已有九十年的歷史,接待過無數革命家、文藝家、海內外知名人士及文人墨客。在中國近代的新文化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來今雨軒茶社茶社環境

來今雨軒茶社坐落於中山公園內東南側,從公園正門進入,沿東側長廊曲折北行可直接進入茶社。中山公園,由北洋政府交通總長、內務總長 朱啓鈐先生於 1914 年在原社稷壇的基礎上主持建造,名為中央公園。 1928 年改名為中山公園。長廊和來今雨軒的用料,均取材於原天安門前的千步廊。
來今雨軒為黑筒瓦歇山捲棚屋面,傳統四廊八柱式磚木結構。軒前後砌鏤空矮花牆,前院太湖石,是從頤和園樂壽堂前“青芝岫”石取下,與南面的“青雲片”互為輝映。“青雲片” 橫卧在茶社的正南,是從圓明園移來,與“青芝岫”石為姊妹石,乾隆題名並詩。廳後堆疊山石,由廣東劉姓老人堆砌。
來今雨軒茶社西側,是一片鬱鬱葱葱的古柏,其中年齡最大的有七棵,樹齡已達千年。據史料記載,這裏 原為遼時的興國寺, 古柏即是當時所植。離茶社最近的一棵,名為“槐柏合抱”,千年古柏懷抱着一棵百年老槐樹,且都枝繁葉茂,實屬罕見。
古柏羣的南邊,是國父 孫中山先生的高大銅像。再往南,就是由郭沫若題寫的著名的保衞和平坊, 原稱“克林德”坊或“公理戰勝”坊 。此牌坊從北京西裱褙衚衕移至此,有着一段不同尋常的歷史。
來今雨軒的後院,松柏掩映之間,自然散亂地堆放着一些湖石,襯着矮花牆外的青翠竹林和纏繞的老藤,抬頭,是紫禁城高聳的端門,每當落日的餘暉灑在高大的紅色磚牆上,伴着喜鵲的偶鳴,越發靜謐。
沿着竹林行幾步,就是投壺亭,雕樑畫棟,羣木環繞。

來今雨軒茶社茶社內部

來今雨軒茶社正門

正門楹聯“莫放春秋佳日過 最難風雨故人來”為清代大學者孫星衍撰,此聯正合“來今雨軒”之意,上聯寫出不能放過絕佳的皇家園林環境,下聯與軒名暗合,點明來今雨軒茶社是賓朋相聚之地。書體集自宋四家之黃庭堅諸碑帖。

來今雨軒茶社後院

後院楹聯“竹雨松風梧月 茶煙琴韻書聲”為清代書法大家傅山所撰,聯語描出茶社由外到內之景,雅俗共賞。書體集蘇軾諸帖,味道十足。

來今雨軒茶社廳內

廳內有一大間,可容納 20 餘人,名為“味閒堂”,或品香茗,或觀字畫;可獨自小憩,亦可賓朋聚會;堂名取自頤和園乾隆讀書賞畫的“味閒齋”。
廳內雅間有四處,俱為白牆青瓦,四扇木門雕花為梅蘭竹菊四君子,分別代表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高潔、清逸、氣節和淡泊的四種品格。雅間名分別為梅的“疏影”,來自宋林逋《山園小梅》詩;蘭的“素華”,來自屈原《九歌》;竹的“瀟湘”,來自舜與娥皇女英二妃的典故;菊的“掇英”,來自陶淵明《效陶彭澤》詩。
廳內另有雅間兩處,一間為“待月軒”,屋內開有天窗,夜晚可品茗待月。一間直接與後院相通,名為“通幽”,取自唐常建的《破山寺後禪院》詩。
廳內來客接待櫃枱開出一個大扇面花窗,寓意“與人為善”。 櫃枱木門雕花鐫刻蝙蝠、銅錢吉祥圖案,寓意“福在眼前”。
廳內 3 間散座以欄杆圍成,欄杆式樣與廳外長廊式樣相同。沿長廊進入廳內落座品茶,在茶社內,又似在園林中,悠然忘機。
大廳天井為中國古典建築吊頂式樣,由 5 間 480 塊相同圖案彩繪擱板拼成,圖案來自於唐代敦煌飛天壁畫,名為“天女散花”,典出《維摩經·觀眾生品》,意謂不著分別心。
廳內原立兩根彩繪龍鳳柱,鳳在上,龍在下,為晚清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