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佳木斯市第五中學

鎖定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地處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交匯處的三江平原,被譽為“東方第一城”。美麗富饒的三江沃土孕育着一所初中教育的窗口――佳木斯五中,創辦於1963年,有着近50年的光輝歷史,曾先後被授予省級示範初中、省級雙全學校、省級文明單位標兵、省級教科研先進單位、 省級三育人先進集體、全國羣眾體育先進集體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中文名
佳木斯市第五中學
外文名
Jiamusi No.5 middle school
簡    稱
佳木斯五中
創辦時間
1963年
辦學性質
初級中學
主管部門
佳木斯市教育局
校    訓
教學生三年,為學生想三十年,為國家民族想三百年
地    址
佳木斯市前進區保衞路92號 [2] 
現任校長
尹鐵臣
所屬地區
中國 黑龍江佳木斯

佳木斯市第五中學學校簡介

一、搶抓機遇跨躍發展
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進程中,佳木斯第五中學不斷搶抓機遇,實現了學校建設的跨躍發展。1997年,學校合併了佳木斯航運局子弟學校,建設了第二教學區;2001年,購買了一校區西側的5000平方米的舊廠房,興建了現代化的第三教學區。兩次機遇,兩次跨躍,學校擁有三個教學區,總佔地面積3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7500平方米,設有三套現代化的理、化、生實驗室、微機室、語音室、電教室,建有現代化的藝體館、雙向閉路電視系統、各班配備電腦及投影儀設備和五中網站。現有教學班56個,在校師生4000餘人,教職工200餘人,是黑龍江省東部地區規模最大、教學質量最高、設備最完善的一所初級中學。
二、發展內涵勇於創新
“發展內涵,走創新發展之路”是新一屆領導班子的工作思路。省十屆人大代表、第五中學現任校長孫建民是一位留過洋的中學校長,他認為一所學校的發展重要的不是規模而是內涵的創新發展。在他的倡導下,第五中學確立了“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學校內涵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提出了創設人文環境,實現學生“四個同步發展”的培養目標。即培養學生人格發展與身心發展方面同步;培養學生全面發展與發展個性特長同步;培養學生的知識基礎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同步;培養學生的自然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方面發展同步。從多層次、多視角開展創新教育,形成以人為本、開發潛能、因材施教、創新育人的基本教育模式。
在德育工作中,整體構建了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德育體系,這一德育創新體系包括“揚起理想的風帆,振中華雄魂” 、“緬懷中華民族的光榮歷史,為明天奠基”、“讓青春閃光,塑造多彩人生”、“擁抱生活,深入社會,體悟人生”、“難忘中學生活,插上奮飛翅膀”等系列活動。在每項教育活動中,每一個學生都有平等的機會和參與的權利,都能體驗努力的過程所帶來的快樂與收穫。
在課堂教學上,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實驗,構建了以人為本的課程結構,依託該校立項的省級科研課題,積極探索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和多種教學策略,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實驗。語文科的“讀、思、疑、議、品”五環節教學模式,化學科的“啓發-探究”教學模式,政治科的“引、動、行”教學模式等都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打造特色突出優勢
教學質量”是佳木斯第五中學辦學的最大優勢,但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五中把目光放在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放在了未來激烈的國際競爭,結合學校多年的傳統和現有的優勢,將“外語、信息技術、藝體教育”確定為學校三大辦學特色。
外語教學是學校最大的特色。外語組有出國進修過的教師四名,特級教師一名,承擔着國家級、省級課題的研究。在深化英語課堂教學改革中,研究推廣了具有該校特點的“英語四化教學模式”,大大提高了英語教學質量,僅在2002年全國英語競賽中就有6人獲國家一等獎。精通外語的孫建民校長,具有開放的辦學思想,早在2000年,就把外教請進了英語課堂,學校先後聘請了四名美國籍、澳大利亞籍和加拿大籍外教,為學生上英語聽説訓練課。外教進入課堂,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語言環境,讓學生領略了異國的教學風格,也使英語課堂教學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學校還與美國大西洋城中學、愛娃州威廉姆斯中學結成友好姊妹校,促進了國際間的教育交流與合作。
佳木斯第五中學擁有現代化的計算機教室、多媒體視聽語音教室、電子閲覽室、健全的校園網,是省現代信息技術教育先進學校。學校經常開展信息技術培訓,建有完善的信息技術等級考試製度,在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方面,走在全省前列。“九五”期間承擔的省級課題《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作用》獲優秀實驗校。在全省網頁製作大賽中,分獲集體、個人特等獎。
藝體教育是學校的傳統優勢,是活躍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佳木斯第五中學的藝體活動豐富多彩,有有聲有色,先後獲得了國家羣眾優育先進集體、黑龍江省羣眾體育先進集體、黑龍江省户外羣眾體育活動先進集體、全國短道速滑第三名的殊榮,2002屆畢業生隋寶庫獲2003年世界盃短道速滑冠軍、市藝體教育先進單位,學校成功舉辦了七屆校園藝術節,為學生施展才華、張揚個性提供了舞台。
40年的光輝歷史,鑄就了五中人不畏艱難、搶抓機遇、不斷跨躍的品格,這是學校面向未來發展的最大潛力,是五中人薪火相傳、取之不竭的精神財富。面向未來佳木斯第五中學將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朝着國際化、高質量、有特色的國內一+流知名學校的遠大目標邁進。 [1] 
四,現任領導班子
佳木斯五中 佳木斯五中
孫建民
男,漢族,中共黨員,中學英語特級教師,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教育管理系研究生班。現為佳木斯市第五中學校長,黑龍江省第十屆、十一屆人大代表、佳木斯市專家協會委員、佳木斯市外語協會和教育學會常務理事。曾榮獲黑龍江省優秀教師、黑龍江省骨幹中學校長、黑龍江省"三育人"先進個人、黑龍江省依法治校先進個人、黑龍江省留學人員報國獎、黑龍江省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佳木斯市勞動模範標兵、佳木斯市優秀教師、佳木斯市十佳明星校長、佳木斯市優秀共產黨標兵等多項榮譽稱號。
早年留學美國,具有豐富教育教學管理經驗。在繼承第五中學嚴謹、高效辦學傳統的基礎上,他鮮明地提出了“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明確了“民主、科學、開放、創新”的辦學思想,提出努力創設人文環境,實現學生“四個同步發展”的培養目標。即培養學生人格發展與身心發展方面同步;培養學生全面發展與發展個性特長同步;培養學生的知識基礎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同步;培養學生的自然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方面發展同步。圍繞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在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的實踐過程中,他總結出了課堂“三個必須有利於”的教學觀,即課堂教學必須有利於促進學生形成自主性學習能力;必須有利於促進學生主動探究,馳騁想象,發展思維;必須有利於促進師生完善自我、體驗豐富人生和生命價值。堅持系統科學的理論原則,整體構建了學校德育體系。親自組織開發出了《心靈河》、《航標》等系列校本教材。他大膽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探索,將嚴格管理與人文關懷相結合,將課程改革和教育科研相結合,將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設相結合。充分尊重學生個性,拓寬育人渠道,努力使全體學生在生動鮮活自主發展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快樂成長。
先後撰寫和發表了《以“一線五化”德育工作格局為基點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性研究報告積極探索》、《積極探索、大膽實踐、開創德育工作新局面》、《開展創新教育的幾點思考》、《實施教育創新建設示範中學》、《讓德育實效為每個學生積蓄成都的力量》等40多篇有價值的科研論文,是一位典型的專家型、科研型、學習型的校長。
劉豐梅
女 1963年6月9日生,漢族,中共黨員,東北師大研究生班畢業,中學高級教師, 中國教育學會外語專業委員會會員, 佳木斯市第五中學副校長。
從教近二十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不懈追求,連續多年被評為優秀教師。1991-1995年連年被市教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1993年被評為市教育系統優秀青年班主任,1994年被授予佳木斯市優秀教師並獲楊世民教育獎勵基金,1995年被省教委和省人事廳授予全省優秀教師。1997年獲黑龍江省“現代園丁獎”,同年被中共佳木斯市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1999年被市教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2000年被市教委授予優秀教育工作者,2001年被市教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標兵。2002年被評為佳木斯市十大名師,2002年被授予佳木斯市十大傑出青年。2003年、2004年被評為佳木斯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市課程改革先進個人。
師延平
男,中共黨員,1968年出生,中學高級教師,現任佳木斯市第五中學德育副校長。
1991年7月從佳木斯師範專科學校中文系畢業後,分配到佳市第五中學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先後擔任過班主任、政教處副主任、校長助理等工作。從教以來,本着“對學生終身發展負責”的教育思想,勤奮務實地耕耘在五中這片教育沃土上。在教育改革大潮中,積極探索富有實效的德育教育體系,組織開展了“揚世紀理想風帆,振中華民族雄魂”等五個系列德育活動,努力實現學生“四個同步發展”的培養目標。近三年來,本人被授予省德育工作先進個人、市青年“五四”獎章、市優秀德育工作者、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等光榮稱號,撰寫的多篇論文獲國家和省級一等獎。
曲海生
男,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先後畢業於佳師專及東北師範大學地理系,現任佳木斯市第五中學副書記。
2002年被評為省教學能手,多次參加省市説課、賽課並獲一等獎,設計的《黃河》課件獲東北三省一等獎。2001-2003年底組織開展了學校省“十.五”課題和國家級英語課題的研究工作,為課題的中期驗收和結題做出了突出貢獻。撰寫論文多篇,其中《“東亞概述”的教學構想》、《“水資源”一節的數據圖表教學》先後發表在《地理教學》雜誌上。曾獲市“十佳青年科技工作者”、局優秀教育工作者、局師德師風先進個人、局優秀共產黨員、市人事局記功獎、局“勤於學習”的模範等榮譽。
陳光道
男,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士學位,教育管理專業在職研究生,中學高級教師,現任第五中學副校長。
1991年9月――1997年8月任佳紡中學學年組長,團委書記、教導主任,1997年8月――1999年2月任實驗學校政教處負責人,1999年2月――2005年4月任第七中學政教處主任。曾參與了省“九.五”、“十.五”重點課題的研究,獲省科研成果一等獎;榮獲局“先進工作者”,市“教書育人先進個人”,市“青年崗位能手”,市“模範工作者”等光榮稱號,連續多年年度考核優秀。從2003年起擔任市“菊花杯”課堂教學競賽評委,多次獲市“優秀指導教師獎”。
葛欣
女,大學本科,高級教師,國家級骨幹教師,現任第五中學工會主席。
1985年參加工作,曾擔任班主任、學年組長。2000年參加全國中小學骨幹教師國家級培訓,獲得“優秀學員”榮譽。 2001年任教務處副主任兼語文教師。2003年任科研處主任兼語文教師,主抓科研課題研究和學校《科研簡報》、《心橋》校報的編輯工作。曾獲得過教育系統“十佳女教師”、教育局“黨員民主評議優秀黨員”、市“巾幗文明崗”、市“青年崗位能手”、教育局“優秀教育工作者”、校“十佳崗位能手”等榮譽。還多次在國家、省、市級以上刊物發表過文章。

佳木斯市第五中學發展簡史

1963年7月建校,原址在永安街和平小學,負責人陳靜。同年10月學校遷到現址,校舍是一排平房,總面積1440平方米,張巖任校長、黨支部書記。
1979年6月在平房的基礎上接二樓,總面積擴大為2880平方米。
1986年8月王滿學同志任校長。
1986年8月王滿學同志任校長。
1987年8月五中更名為實驗學校,進行中小學一條龍“五·四”分段實驗,學校開始招收第一屆五年制小學一年級學生。
1990年8月學校招收最後一屆五年制小學生。(實驗學校小學部共計招收四屆8個班五年制的小學生。)
1992年8月實驗學校第一屆五年制小學生入該校初中,自此,學校初中部開始三年制、四年制兩種學制並存。
1993年12月5日肖欣同志任實驗學校校長,王滿學同志任書記,當時學校共有教學班16個,初中部12個班,小學部4個班。
1994年6月9日舊樓開始拆遷,校分兩地。小學部、初二在原航運局子弟校上課,初一、初三在朝中上課。
1995年8月實驗學校最後一屆五年制小學畢業生入該校初中,學校更名為實驗中學。原該校小學部的18名教師劃歸給市教委“21世紀學校。”
1995年10月4日新樓建成正式投入使用,總面積為5700平方米。
1995年11月6日舉行新樓剪彩儀式,劉海濤市長為新樓剪綵。
1996年8月5日肖欣同志任校長兼黨總支書記,王滿學同志退休。
1997年8月實驗中學更名為第五中學。
1997年9月22日第五中學接收原航運局子弟校。
1997年11月5日第二教學區教學樓(在原航運局子弟學校院內)正式破土動工。
1998年5月7日市編委會批准第五中學升格為副處級單位。
1998年10月6日第二教學區新樓建成正式啓用。
1998年10月28日舉行第二教學區剪彩儀式。(市人大主任姜傑、市政協主席韓樹禮、市紀檢委書記賀旭武、市檢察院檢察長嶽學遠及原佳市市委書記李福順同志為二教學區新教學樓剪綵。)
1999年8月該校最後一屆從小學一年級起在該校讀書的“五·四”分段的學生初中畢業離校。
2000年3月孫建民同志任校長兼黨總支書記,肖欣同志調任市教育局副局長。
2001年9月,校園網安裝投入使用。
2001年10月,藝體館建成正式投入使用,總面積為1300平方米。
2002年9月,現代化的第三教學樓建成正式投入使用,建築面積為6100平方米。
2003年3月,學校食堂建成正式投入運營,食堂高三層,建築面1000平方米。
2003年5月,第五中學網站開通。

佳木斯市第五中學辦學特色

佳木斯五中 佳木斯五中
基於“以人為本、宏揚個性、追求發展、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第五中學堅持開拓創新,推進課程改革實驗,積極構建以人的發展為本的課程結構,即必修課+選修課+社會實踐課+特色活動課。這一課程結構既體現了國家課程的共性要求,也體現學校的個性特點。多年來,學校堅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推進素質教育,2002年,學校明確提出圍繞“一個奮鬥目標”,樹立“兩種意識”,做到“三個必須有利於”和實現學生“四個同步發展 ”的辦學思路。一個奮鬥目標是:“科研興校,特色名校,管理立校,質量強校”;兩種意識是:“樹立為學生終身發展而奠基的意識,樹立為滿足學生的需要而終身學習的意識”;三個必須有利於是:“我們的課堂必須有利於促進學生形成自主性學習能力,必須有利於促進學生主動探究、馳騁想象、發展思維,必須有利於促進師生完善自我、體驗豐富的學習人生和生命價值”;四個同步發展是:“培養學生人格發展與身心發展同步,培養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同步,培養學生知識基礎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同步,培養學生自然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發展同步。”為此學校實施了三個工程:即形象工程、名師工程和素質達標工程。形象工程是指教師的師表形象,把以提高師德為核心的優化教師隊伍建設放在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的位置;名師工程是指選擇那些在校內有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師德高尚,威信高,社會聲譽好的優秀教師,作為培養對象,激勵他們學理論、重實踐、出成果,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風格,帶動該校教師隊伍的整體優化;素質達標工程,即是指為提高教師適應素質教育要求而開展的教育教學基本功訓練或競賽等活動。
英語、藝體教育、信息技術是第五中學辦學的三大特色。
[英語教學特色]
為了給學生創設一個真實的語言環境,學校先後聘請了四位外籍英語教師為學生上英語聽説課,同時創造條件派教師到國外進修學習,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先後與美國新澤西州大西洋城中學、愛娃州威廉姆斯中學結成友好姊妹校,中美學生經常互寄信件及發送E-mail,促進了中美教育、文化的交流,提高了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外語組以國家級課題“英語教學模式策略與技巧”為載體,構建了“三情”“四化”的教學模式,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逐步形成學校的英語教學特色,開啓了我市初中學校聘請外教的先河。當您走進佳木斯第五中學,感受最深的是課堂確實在發生着深刻變化。上課鈴一響,外教拿出的不是課本和粉筆,而是各種小禮物、小玩具,還有五顏六色的圖片和模型,老師不斷地提問題,學生跳着、喊着、搶着回答,沒有搶答上的學生則抗議:“我還沒有回答呢!”這種教學場面着實讓人感到新鮮,令人讚歎不已。
[藝體活動特色]
學校藝體活動豐富多彩,形成該校一道亮麗的風景,學校先後被授予全國羣眾體育先進集體、黑龍江省羣眾體育工作先進集體等稱號,並多次獲得市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初中組團體總分第一名的好成績,在全國中小學生短道速滑比賽中獲團體第三名。前不久,該校畢業生隋寶庫同學代表國家隊,在世界盃短道速滑比賽中取得世界冠軍的驕人成績,為國爭了光,也刷新了該校的體育工作輝煌的一頁。學校擁有百人的管樂隊、合唱隊、舞蹈隊等活動組織,培養了數以百計的藝術特長生,每年一屆的校園文化藝術節為學生搭建了施展才華的舞台,學校培養的藝術特長生在國家及省級的藝術比賽中均獲一等獎。
[信息技術特色]
信息技術是第五中學教育現代化的標誌,學校健全了校園網絡,將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放到特殊重要的位置。利用多種形式分批、分期、分層次開展教職工全員培訓,信息技術處制定了信息技術等級考試製度及實施辦法,將教師信息技術水平分為A級、B級、C級和特長級四個等級,每學期進行嚴格的等級過關考試,並將教師的信息技術考核成績納入教師工作量化考核之中。使全校教師自覺提高計算機操作水平,並將信息技術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各個領域,為學科教學的整合奠定了基石。隨着寬帶網的啓動和校園網站的建立,許多教師都能從容在網上衝浪,獲得教育教學前沿信息,下載教育資源,如課件、文章等,極大豐富了知識視野和課堂的教學內容,許多教師精心製作的課件在省市級課件大賽中成績均很突出,得到評委的充分肯定,並獲得大獎。同時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計算機課堂和“網絡世界”等活動課空間進行創新,經不懈努力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03年由信息技術處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的網頁製作在黑龍江省網頁製作大賽中戰果輝煌,該校派出的兩個隊分別獲大賽一個特等獎和一個一等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