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佛羅倫薩主教堂

鎖定
佛羅倫薩主教堂,1296年動工,1431年完成穹頂,1470年完成採光亭,整體竣工。兩端各為一鐘樓和一穹窿頂,有着幽雅的外觀輪廓,是許多藝術家工作的成果。佛羅倫薩主教堂的穹頂被公正地認為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第一個作品,新時代的第一朵報春花
中文名
佛羅倫薩主教堂
外文名
Florence Cathedral
地理位置
佛羅倫薩(Piazza del Duomo, 50122 Firenze FI) [1] 
開放時間
全年10:00-17:00;星期天和宗教節日 13:30-16:45,濯足節:12:30-16:30,耶穌受難日10:30-16:30,聖週六11:00-16:45。聖誕節、元旦、主顯節、復活節閉館。
門票價格
免費
建    於
1420年—1434年
建築師
伯魯內萊斯基
最佳遊玩季節
秋天適宜。
建議遊玩時長
4小時
所屬國家
意大利

佛羅倫薩主教堂基本概述

佛羅倫薩主教堂,一處建築人心中的聖地,《花之聖母瑪麗亞》(Santa Maria del Fiore)才是她的芳名,因為這座城市的市花乃是百合。如果説,梵蒂岡的聖彼得(San Pietro)是地道陽剛之氣的象徵的話,那麼翡冷翠的這一位倒更像是一朵純潔的百合花,幽幽散發着母性的光輝。

佛羅倫薩主教堂建築特點

如果説,聖彼得建造過程中的麻煩,首先是信仰交鋒,以及伴隨着一連串傳奇般的人事糾葛的話,那麼花之聖母教堂所遇到的難題則更多地存在於單純的技術方面,因為這個穹窿的建成比前者不僅要早出一百多年,跨度也略有過之,儘管建築的總體高度稍有不敵。
佛羅倫薩主教堂 佛羅倫薩主教堂
穹窿坐落於高達55米(180英尺)的鼓座之上,八邊形對邊跨度42米(138.5英尺),拱矢高度超過30米(100英尺),呈柔和的尖拱形狀。在羣山環抱的阿諾河水映襯下,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照耀着這一座文藝復興聖城已逾567年了。這座教堂的光輝也將永遠伴隨着一個閃閃發光的名字:菲利珀.布魯內萊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於1418年看來是無可爭議地贏得了工程委員會為穹頂組織的設計競賽。據説有人(吉貝爾蒂)想要插一槓子,弄得布魯內萊斯基不得不聽從多納泰羅的勸告,用裝病的辦法把這位老兄擠走了。他的方案要點在於,用類似哥特式的辦法給這個穹頂的角部施加八根主肋,輔以十六根間肋,再用若干層水平的環拱把它們箍牢。
拱殼分內外兩層,中間的夾縫藏起一條通往穹隆天頂採光亭的通道,總計463步台階。這個穹隆1420年8月開始動工,到1436年8月完成,費時整整16年,算是快的。像幾乎所有的歐洲教堂一樣,人們很難找到一個能夠一覽全貌的地方。狹窄的街巷中,教堂巨大的身影若隱若現,既不容易接近,卻又揮之不去,時時陪伴在你的左右。教堂南牆上的大理石貼面白、綠、紅三色相間,白色的取自卡拉拉採石場,綠色的來自普拉託,紅色的則是西耶納的出產。這種搭配方式,是佛羅倫薩城的一種傳統。採光亭是在魯內萊斯基過世(1446)以後,由米開羅佐等人根據他生前的設計模型完成的。亭子本身的高度就超過了20米,合起來教堂總高107米,比聖彼得矮一些。另外,這座教堂東面的三個半圓形後殿也要歸功於魯內萊斯基(1438)。十字架下面的銅球,還是達芬奇幫忙想了個點子才給安裝上去的。1600年被雷電擊落,後來的這個更大一些。另一個聖器收藏室。1478年的復活節清晨,“高貴的洛倫佐”美第奇在這兒躲過了一次驚心動魄的謀殺,他弟弟朱利亞諾就沒那麼好運氣了,命喪黃泉。是帕齊家族的人策劃了這次陰謀,“帕齊”,這個名字學建築的人一定不會感到陌生。

佛羅倫薩主教堂歷史背景

佛羅倫薩主教堂是13世紀末行會從貴族手中奪取了政權後,作為共和政體的紀念碑而建造的。佛羅倫薩在13世紀是意大利最強大的城市共和國之一。1293年,行會起義,把貴族完全擯斥在政權之外。為了紀念這場平民鬥爭的勝利,市政當局決定興建和“市民的財富…相稱”的主教堂。在給建築師坎皮奧(Arnolfo di Cambio,?~1302年)的委託書裏寫着:“您將建立人類技藝所能想象的最宏偉、最壯麗的大廈,您要把它塑造得無愧於這顆結合了萬眾一心的公民精神而顯得極其偉大的心靈。”正是這樣的“心靈”,激勵着中世紀的匠師們建造了一個又一個宏偉壯麗的城市教堂。 佛羅倫薩可以看到文藝復興起源於何處。而標誌着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史開始的佛羅倫薩主教堂。所見的第一眼,是坐在傍晚從火車站開往青年旅館的出租車上。車子在很不經意間經過教堂廣場,沒有任何心理準備,但大教堂就在那一剎那間,在不算寬敞的道路中,突然闖進了有限的視野——也就在那一剎那,永遠駐入了腦海之中。主教堂通常也叫做聖瑪麗亞百花大教堂,是13世紀末,行會從貴族手中奪取政權以後,作為共和政體的紀念碑而建造的。它的設計和建造過程、技術成就和藝術特色,都體現着文藝復興這個嶄新時代的進取精神。

佛羅倫薩主教堂佈局特點

佛羅倫薩主教堂在1296年動工,它所在地段本是污穢不堪的垃圾場。它的形制很有獨創性,雖然大體還是拉丁十字式的,但是突破了教會的禁制,把東部歌壇設計成近似集中式的。它內部空闊敞朗,西半的大廳長近80m,只分為4間,柱墩的間距在20m左右,中廳的跨度也是20m。內部空間極為高敞。東部的平面很特殊。歌壇是8邊形的,對邊的距離和大廳的寬度相等,大約42m多一點。在它的東、南、北三面各凸出大半個8角形,明顯呈現了以歌壇為中心的集中式平面。這是一個形制上的重要的創新,將在15世紀之後得到發展。歌壇上的穹頂因為技術困難而直到15世紀上半葉才造起來。教堂內部很樸素。 主教堂西立面之南有一個13.7m見方的鐘塔(1384~1387年),高達84m,是畫家喬託(Giotto)設計的。教堂對面還有一個相直徑27.5m的8邊形洗禮堂(1290年),內部由穹頂覆蓋,高約31m多,頂子外表則是平緩的8邊形錐體。與比薩的一樣,建築羣也包括主教堂、洗禮堂和鐘樓。
主教堂的正面、洗禮堂和鐘塔都以各色大理石貼面,在不大的市中心廣場上構成形體豐富多變而又和諧統一的景色,這是中世紀意大利城市中心廣場中最壯麗的。主教堂歌壇上的穹頂,在完成之後與鐘塔一起是城市外輪廓線的制高中心。
佛羅倫薩主教堂 佛羅倫薩主教堂
佛羅倫薩主教堂建立見一個廣場上,這個廣場人們經常在意大利的明信片或是攝影師的攝影作品裏看到,可謂是意大利的代表風景之一。佇立在廣場上的佛羅倫薩主教堂一派嚴肅的氣氛,建築風格嚴謹仔細。整個廣場就像一個三岔路口,看起來具有流動性又不失穩重感,是遊客到了佛羅倫薩必看的景點之一。

佛羅倫薩主教堂穹頂

佛羅倫薩主教堂誕生始末

佛羅倫薩主教堂 佛羅倫薩主教堂
標誌着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史的開始的,是佛羅倫薩主教堂的穹頂。它的設計和建造過程、技術成就和藝術特色,都體現着新時代的進取精神。
1296年動工,造成了主教堂的大部分之後,要建造這個穹頂,技術十分困難,不僅跨度大,而且牆高已經超過了50m,連腳手架和模架都是很艱鉅的工程。在當時,萬一工程失敗,工匠們不但要被判罰款,而且還要受到宗教的詛咒,真是“罪孽深重”。但是,勇敢的工匠們百折不回,堅決不放棄建造大穹頂的願望,從1367年起,集體研討,做出了一個又一個模型。
15世紀初,伯魯乃列斯基(Fillipo Brunelleschi,1379~1446年)着手設計這個穹頂。他出身於行會工匠,精通機械、鑄工,是傑出的雕刻家、畫家、工藝家和學者,在透視學和數學等方面都有過建樹,也設計過一些建築物。他正是文藝復興時代所特有的那種多才多藝的巨人。
為了設計穹頂,在當時向古典文化學習的潮流中,他到羅馬逗留幾年,廢寢忘食,潛心鑽研古代的拱券技術,測繪古代遺蹟,連一個安置鐵插榫的凹槽都不放過。
佛羅倫薩主教堂 佛羅倫薩主教堂
回到佛羅倫薩後,作了穹頂和腳手架的模型,制定了詳細的結構和施工方案,還設計了幾種垂直運輸機械。他不僅考慮了穹頂的排除雨水、採光和設置小樓梯等問題,還考慮了風力、暴風雨和地震,提出了相應的措施。
終於,1420年,在佛羅倫薩政府當局召集的有法國、英國、西班牙和日耳曼建築師參加的競標中,伯魯乃列斯基獲得了這項工程的委任,同年動工興建。他親身領導了整個施工過程。1431年,完成了穹頂,接着建造頂上的採光亭,於接近完工時逝世。1470年採光亭完成。伯魯乃列斯基的墓被恭敬地建在主教堂的地下室裏。

佛羅倫薩主教堂構造奇蹟

佛羅倫薩主教堂正門 佛羅倫薩主教堂正門
結構為了突出穹頂,砌了12m高的一段鼓座。把這樣大的穹頂放在鼓座上,這是空前未有的。雖然鼓座的牆厚到4.9m,還是必須採取有效的措施減小穹頂的側推力,減小它的重量。伯魯乃列斯基的辦法是:一,穹頂輪廓採用雙圓心矢型;二,用骨架券結構,穹面分裏外兩層,中間是空的。這兩點顯然不僅借鑑了古羅馬的經驗,而且也借鑑了哥特式建築的經驗,但它卻是全新的創造。在8邊形的8個角上升起8個主券,8個邊上又各有兩根次券。每兩根主券之間由下至上水平地砌9道平券,把主券、次券連成整體。大小券在頂上由一個8邊形的環收束。環上壓採光亭。這些都由大理石砌築。
頂的大面就依託在這套骨架上,下半是石頭砌的,上半是磚砌的。它的裏層厚2.13m,外層下部厚78.6cm,上部厚51cm。兩層之間的空隙寬1.2~1.5m左右,空隙內設階梯供攀登。有兩圈水平的走廊,各在穹頂高度大約1/3和2/3的位置。它們也能起加強兩層穹頂的聯繫的作用。從上面一圈走廊,可以循內層穹頂外皮上的踏步走到採光亭去。
在穹頂的底部有一道鐵鏈,在將近1/3高度的地方有一道木箍,都為了抵抗穹頂的側推力。石塊之間,在適當的地方有鐵扒釘、榫卯、插銷等等。
佛羅倫薩主教堂 佛羅倫薩主教堂
佛羅倫薩主教堂的穹頂是世界最大的穹頂之一。它的結構和構造的精緻遠遠超過了古羅馬的和拜占庭的。結構的規模也遠遠超過了中世紀的。它是結構技術空前的成就。
施工這個穹頂的施工也是一項偉大的成就。它的起腳高於室內地平55m,頂端底面高91m(或説88m)。這樣的高空作業,據瓦薩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意大利畫家、建築師、傳記作家)記載,腳手架搭得十分簡潔,很省木材,然而又很適用。為了節約工人們上下的時間,甚至在上面設了小吃部,供應食物和酒。
又據説穹頂下部高17.5m(或説13.5m)的一段沒有用模架,而上面一半的也很簡便,可能是懸掛式的。伯魯乃列斯基創造了一種垂直運輸機械,利用了平衡錘和滑輪組,以致用一頭牛就可以做一般要6對牛才能做的功。
因為這項工程的困難程度顯而易見,所以當伯魯乃列斯基提出他的設計方案時,曾經被人認為發了瘋,竟至被攆出會場。工程開始後,又有人以為100年也造不成,但只用了十幾年就造成了,過程中並沒有發生意外的事。

佛羅倫薩主教堂歷史意義

佛羅倫薩主教堂 佛羅倫薩主教堂
這座穹頂的歷史意義是:第一,天主教會把集中式平面和穹頂看作異教廟宇的形制,嚴加排斥,而工匠們竟置教會的戒律於不顧。雖然當時天主教會的勢力在佛羅倫薩很薄弱,但仍需要很大的勇氣,很高的覺醒,才能這樣做。因此,它是在建築中突破教會的精神專制的標誌;第二,古羅馬的穹頂和拜占庭的大型穹頂,在外觀上是半露半掩的,還不會把它作為重要的造型手段。但佛羅倫薩的這一座,借鑑拜占庭小型教堂的手法,使用了鼓座,把穹頂全部表現出來,連採光亭在內,總高107m,成為整個城市輪廓線的中心。這在西歐是前無古人的。因此,它是文藝復興時期獨創精神的標誌;第三,無論在結構上還是在施工上,這座穹頂的首創性的幅度是很大的,這標誌着文藝復興時期科學技術的普遍進步。
16世紀的傳記作家、建築師瓦薩里熱情地説,這個穹頂同四郊的山峯一樣高,老天爺看了嫉妒,一次又一次地用疾雷閃電轟擊它,但它屹立無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