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佘耀彤

鎖定
佘耀彤(1891-1968),字季可,四川巴縣(今重慶巴南區)人,造林學家、經濟學家、教育學家,我國森林經濟學的奠基人。 [2]  1908年初,佘耀彤與任鴻雋一道東渡日本留學, [3]  1914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森林學系,在日留學期間加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投身辛亥革命。1914年回國後,定居成都多子巷可廬(1991年市政建設已拆遷),參與籌建國立四川大學農學院林學系。 [2] 任公立四川大學農科學院院長 [1] 四川省立農學院院長 [1] 中國林學會第一、第二屆理事會理事(注:佘先生,名耀彤,字季可,佘季可即為佘耀彤,下同) [5-6]  四川林學會創建人,創辦了《四川林學會刊》《四川農學院院刊》等學術期刊, [2]  著述的《造林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 [2]  新中國成立後,佘耀彤先後當選為一至三屆四川省人大代表、省政協代表,擔任四川省省志的顧問工作,先後在在四川大學農學院、四川省農學院任林學系系主任。 [4] 
本    名
佘耀彤
季可 [2] 
所處時代
近代
民族族羣
出生地
四川巴縣 [2] 
出生日期
1891年
逝世日期
1968年 [2] 
主要作品
《造林學》 [2] 
主要成就
造林學家、經濟學家、教育學家,我國森林經濟學的奠基人 [2] 

佘耀彤人物生平

佘耀彤教授(右)在“國立四川大學理學研究所”前。 佘耀彤教授(右)在“國立四川大學理學研究所”前。
佘耀彤(1891-1968),字季可,四川巴縣(今重慶巴南區)人,造林學家、經濟學家、教育學家,我國森林經濟學的奠基人。 [2]  1908年初,佘耀彤與任鴻雋一道東渡日本留學, [3]  1914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森林學系,在日留學期間加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投身辛亥革命。1914年回國後,定居成都多子巷可廬(1991年市政建設已拆遷),參與籌建國立四川大學農學院林學系。 [2]  1930年2月至1931年任公立四川大學農科學院院長 [1] 1931年至1932年5月任四川省立農學院院長。 [1]  1935年,國立四川大學校長任鴻雋先後接收合併了四川省立農學院和重慶大學農業化學系的學生,組建成立了國立四川大學農學院。農學院成立之初就設有農林系,主要的森林課程由佘耀彤講授。中國林學會第一、第二屆理事會理事。 [5-6]  1937年,佘耀彤發起組織了四川林學會,並先後在1937年3月和1938年7月出版了《四川林學會會刊·成立紀念號》和《四川林學會會刊·抗戰建國週年紀念集》。解放後,佘耀彤先後當選為一至三屆四川省人大代表、省政協代表,擔任四川省志的顧問工作,在四川農學院任林學系系主任。 [4] 

佘耀彤主要成就

對前人的每一次凝望,都是一次初心的叩問;每一次對過往的回眸,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在建黨100週年、建校115週年之際,讓我們一起追憶光輝歲月,賡續精神血脈。
為“林”而來,傾盡一生
1931年四川省立農學院獨立建院,佘耀彤即為第一任院長。先生利用其同盟會元老的身份,聯合其留日同學吳玉章任鴻雋等多名教育界人事,在其姐夫——鄧胥功的幫助下,多次向國民政府教育部請願,在他的不懈努力下,1935年四川省立農學院再次併入了國立四川大學。
部分川籍會員在東京合影(後排右1為佘先生,翻拍自成都博物館) 部分川籍會員在東京合影(後排右1為佘先生,翻拍自成都博物館)
1949年佘耀彤加入地下民革,動盪時期,毅然堅守國立四川大學。作為老同盟會會員和著名教育家,在新中國建國後,佘耀彤先後當選為一至三屆四川省人大代表、省政協代表,擔任四川省省志的顧問工作。50年代初,他在省人大的第一條提案是關於“禁止亂砍亂伐,保持生態平衡”的提案,是我國首位倡導生態平衡的造林學家。60年代,佘耀彤與彭家元(1897-1966,土壤肥料學家,中國現代土壤肥料科學的先驅)、李蔭楨(1902-1992年,林學家、林業教育家)等同是人民代表、政協委員的頂梁級教授們在四川省人代會、政協會上提案保護生態保護水土;提案提高大學生的語文水平,開設大學語文課。作為林學家、教育家的佘耀彤把全部精力奉獻給了農林教育。
佘耀彤先生(中間着大衣者)帶領師生森林考察。 佘耀彤先生(中間着大衣者)帶領師生森林考察。
社會主義改造時期,佘耀彤將灌縣(都江堰)靈巖山林場屬於其私產的部分全部無償捐獻給了學校。1953年院系調整,時任林學系系主任的佘耀彤努力呼籲將學校留在西南教育中心成都市。在人民政府做出外遷川農的決定後,他堅決服從決定並帶頭前往雅安在原西康省省政府所在地籌建四川農學院,在四川農學院成立大會上,佘耀彤在《我的獻禮--為四川農學院的成立而作》上呼籲“在解放以來七年的過程中,我們親眼看見它的生長壯大以至成人,而今竟成家立業了。在熱烈祝賀四川農學院的今天,目睹盛況,回憶過去,更感到我們今後責任的光榮和重大。在歡欣鼓舞之餘,我以誠摯的心情,迎接黨和人民交給我們的任務,今後更應盡我所有的力量為它的發展而奮鬥”。
四川農學院在新建過程中,是曾面臨着許多新的困難,實習林場選用、業務部門聯繫、科學研究機關溝通、教學與生產實驗場所的建立等等,一切都得重新作起。佘耀彤面對困難不逃避、不抱怨,以坦然、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可是這些困難並不能嚇倒我們。為了建院的大業,我們有信心和勇氣去克服它。我們已組織了將近十位教師,分赴各林場,調查情況,搞好聯繫,為今後進一步搞好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打下新的基礎。”
直到1961年,佘耀彤因病退休回成都時,將其畢生心血編制的全套森林經濟學手寫教案以及包括其從日本帶回的珍貴文獻書籍在內的數百本森林學、經濟學相關圖書全部捐獻給了學校。1968年,佘耀彤病逝於成都,葬於多子巷故居,1991年故居拆遷,遷葬於成都鳳凰山。
投身教育,育人無數
1909年,佘耀彤與同鄉好友任鴻雋(化學家,後任國立四川大學校長)一起東渡日本留學,就讀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專修林學,1914年滿懷振興教育報效家國的豪情壯志回到家鄉四川,任教於四川公立農業專門學校,把執世界林業科學及林業教育之牛耳的日本、德國理論帶入了學校,開闢了新的森林經理學的教學內容。從此,佘耀彤開始了在學校半個多世紀的教學生涯。四川成都望江樓旁、雨城雅安青衣江畔有他在三尺講台的身影;灌縣靈巖山實驗林場,江安竹林有他帶領學生實習的足跡。 [2] 
佘耀彤(季可)國立四川大學任教檔案(翻拍自四川大學校史館) 佘耀彤(季可)國立四川大學任教檔案(翻拍自四川大學校史館)

佘耀彤個人作品

76年的生涯裏,佘耀彤為林學教育、為四川林業、為學院、為學校的發展傾注了畢生精力。在學術方面,佘耀彤主持了“四川森林之現況”、“四川林木垂直與水平分佈”、“四川分區造林樹種之選定”“四川油桐研究”、“木材抗腐試驗”、“苗木抗旱試驗”、“四川主要林木生長研究”等多項調查與研究;創建了四川林學會,創辦了《四川林學會會刊》《四川農學院院刊》等學術期刊;佘耀彤著述的《造林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是當時全國林學教學的教科書,並影響至今;佘耀彤執筆撰寫的《四川竹類考查報告》《四川林業目前應注意之問題》《四川油桐之研究》等,在學術界內具有很深遠的影響。 [2] 
先生創辦之《四川林林學會》會刊,刊名由其鄰居劉湘題寫。 先生創辦之《四川林林學會》會刊,刊名由其鄰居劉湘題寫。 [7]

佘耀彤親屬成員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佘耀彤培養了很多重量級的農林專家,學生遍佈省內外各領域,可謂桃李滿天下,張小留、蔡霖生、王國龍等知名教授等都是佘耀彤先生的學生。還有他的兒子——佘斯盛,1947年川大農學院森林系畢業,造林專家,直接參與了根治永定河工程,80年代光明日報曾就他的人生經歷和工作貢獻做過專訪,他把根紮在了北方,把家安在了北方,森林是他的事業;他的另一個兒子——佘翊盛,1950年川大農學院經濟系畢業,農業經濟專家,供職於國家農業部,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他們的為人,他們的敬業都是後輩的榜樣和楷模。 [2] 

佘耀彤人物評價

1947年國立四川大學森林系畢業照 1947年國立四川大學森林系畢業照
用心植樹,終見成林
佘耀彤居住於少城多子巷15號可廬,幾十年,從多子巷“可廬”到九眼橋川大農學院教書,基本每天往返都是坐黃包車,風雨來雨裏去,中午在九眼橋附近的茶館裏泡碗茶,吃個鍋盔,就算作午餐。先生在院裏開闢出一小塊平地,錘細泥土,用篩子過篩,把篩下的細土用木板把土鋪平,然後把樹種植入。他説:“土平,子葉才好發出來。”先生栽了許多的樹,有黃角楠、桃、核桃、桑、桉……還有院門外的三棵槐樹,無論颳風下雨,世事滄桑,槐樹默默地成長,堅韌地挺立,直到參天。幾十年的變遷,可廬是最有力的見證。
為人正直,不佔別人便宜,説話要實,努力工作,這是佘耀彤帶給家裏幾代人的精神財富,也是林院人貫注於血脈裏的紅色基因。信念如磐,一脈相承。佘耀彤先生的一生,是“愛國敬業、艱苦奮鬥、團結拼搏、求實創新”川農大精神的現實體現。精神所在,就是血脈所在,就是力量所在。學習先輩,堅定信仰和意志,篤實目標和方向,汲取勇氣和力量,川農人挺起百年川農的錚錚脊樑。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