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蘇六

鎖定
何蘇六,1965年2月11日出生,浙江義烏人 [1] 新聞傳播學部副學部長,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3]  首部國家級紀錄片藍皮書《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主編;2011年,北京人民大會堂“光影紀年:中國紀錄影像世紀盛典暨首屆中國紀錄片學院獎”大型頒獎典禮,總策劃、總導演;“中國紀錄片學院獎”首創者;“紀錄片綜合評估系統”首創者,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第十六屆長江韜奮獎評委。
中文名
何蘇六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65年2月11日
畢業院校
浙江師範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
主要成就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紀錄片研究
出生地
浙江義烏
代表作品
《母親,別無選擇》
職    稱
教授
職    務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部副學部長、博士生導師

何蘇六人物簡介

姓名: 何蘇六
職務: 新聞傳播學部副學部長,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
民族: 漢 族
職稱: 教授,博士生導師
出生年月:1965年2月
主要成就: 入選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國際傳播)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文化部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第23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年度人物獎獲得者。擔任中國高校影視學會紀錄片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理事長;國家級紀錄片國際合作機制性平台“一帶一路”紀錄片學術共同體(BriDoc)發起人;“紀錄片藍皮書”《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主編,“中國紀錄片學院獎”系列活動總策劃、總導演,“紀錄片綜合評估系統”項目主持人,“中國紀錄片論壇”召集人。 [3] 
出生地: 浙江義烏
主要著作和作品:代表著作有《中國電視紀錄片史論》(專著)、《映像中國:紀錄片參與下的國際傳播與國家形象建構》(合著)、《紀錄片創作完全手冊》(譯著)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我國紀實影像的國際傳播與影響力研究”,國家廣電總局項目“中國紀錄片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研究”、“紀錄片產業化發展與行業評價體系建設”,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資助項目“中國題材紀錄片國際化傳播與國家形象構建及影響力研究”等多個國家級、省部級課題;發表論文上百篇。紀錄作品如《母親,別無選擇》《遷徙的人》等屢次在國際國內獲得大獎;參與監製和出品《長征紀事》《黃河尕瑤》等多部重磅紀錄片; [3] 
畢業院校 :浙江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
其他職務:
先後擔任法國第六屆國際青年電視節評委會副主席,“中國紀錄片學院獎”評委會主席,以及中國政府“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新聞獎、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英國東方紀錄片節、中國電視“金鷹獎”、“星光獎”等評委工作。發起和主持紀錄片國際論壇多場,並多次在國際重要場合發表主旨、主題演講。
在中宣部、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等部門經常性參與外宣項目評審,在中央和地方多家媒體機構參與各類項目策劃、指導,並受邀擔當多家政府和媒體機構智庫成員。 [3] 
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紀錄片工作委員會副理事長、常務理事,CCTV欄目綜合評估專家,SMG首批智庫成員,國家留學基金委出國項目評審專家,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高級訪問學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北京市新世紀社科百人工程、北京市“四個一批”人才、國家廣電總局“十佳百優”理論人才入選者。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第十六屆長江韜奮獎評委 [2]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我國紀實影像的國際傳播與影響力研究”(2011)、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資助項目“中國題材紀錄片國際化傳播與國家形象構建及影響力研究”(2010)、亞洲傳媒中心項目“紀錄片在構建東亞漢文化圈中的功能研究”(2009)、國家廣電總局項目“國產紀錄片繁榮發展策略研究”(2008)等。
何蘇六 何蘇六
發表的主要著作有《中國電視紀錄片史論》(專著)、《紀錄片創作完全手冊》(譯著)、《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1)》;主要論文有《紀錄片的觀念》、《中國紀錄片30年:話語權與話語的演進》、《中國題材紀錄片的國際傳播現狀及發展策略》。主持完成“紀錄片綜合評估系統”、“中國紀錄片現狀調查及發展策略研究”等研究報告。
紀錄片《母親,別無選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五屆國際青年電視節大獎;紀錄片《千秋基業——鄧小平與中國教育》獲新聞出版總署首屆音像製品一等獎,中國首屆文獻紀錄片“經典作品”獎;紀錄片《遷徙的人》獲2007年四川電視節“金熊貓”獎最佳長紀錄片獎。
先後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六屆國際青年電視節評委會副主席、第20屆中國新聞獎評委、第11屆長江韜奮獎評委、2010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評委、英國東方紀錄片節國際評委,多次擔任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紀錄片工作委員會“學術獎”評委、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優秀紀錄片獎評委、中國電視“金鷹獎”紀錄片評委、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星花獎”評委等。
2011《中國紀錄片藍皮書》發佈會 2011《中國紀錄片藍皮書》發佈會
中國紀錄影像世紀盛典 總策劃、總導演 中國紀錄影像世紀盛典 總策劃、總導演

何蘇六教學科研

主要研究:紀錄片、媒介與政治傳播、電視新聞、影視傳播、新媒體等相關專業領域。
主講:《媒介與政治》、《紀錄片史論》、《紀錄片創作》、《影視作品賞析》、《DV作品創作》等本科生、研究生課程。

何蘇六獲得榮譽

何蘇六作品獲獎

紀錄片《母親,別無選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5屆國際青年電視節大獎 ;
香港迴歸獻禮片《方寸國土萬千情》,獲北京市“春燕杯”最佳長紀錄片獎;
《科教興國》,獲中國電視新聞獎;
文獻紀錄片《千秋基業:鄧小平與中國教育》,獲首屆中國新聞出版音像製品一等獎,中國文獻紀錄片“經典作品”獎;
文獻紀錄片《遷徙的人》,獲四川國際電視節“金熊貓”最佳長紀錄片獎;

何蘇六個人榮譽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
北京市新世紀社科理論“百人工程”入選者;
北京市委宣傳部首批“四個一”人才入選者;
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全國百優電視理論人才”入選者;
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高級訪問學者;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
國家廣電總局“十佳百優”理論人才入選者;
北京市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何蘇六學術兼職

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理事、副秘書長、副會長 [4] 
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紀錄片工作委員會常務理事
中廣協會中國紀錄片工作委員會副理事長
中國高校影視教育學會副秘書長
中國數字藝術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文化部第六屆國際青年電視節評委會副主席
第20屆中國新聞獎評委
第11屆長江韜奮獎評委
2010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終評專家
英國東方紀錄片節國際評委
中國紀錄片金鷹獎評委
中國紀錄片學術獎評委
新影廠“星花獎”評委
英國東方紀錄片節國際評委中國大學生電影節短片大賽評委會副主席
國家留學基金委出國項目評審專家
CCTV綜合節目評審專家
SMG首批新聞學科智庫專家
教育部回國人員科研啓動基金評審專家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文化部對外宣傳節目評審專家
中央電視台發展研究中心智庫首批特約研究員
2009年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短片大賽評委會副主席
2010年中國國際科教影視展評終評專家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國家級社科特別委託項目“科學建立新聞工作價值體系與有效提升我國新聞媒體傳播能力研究”課題特聘專家

何蘇六主要作品

1996年,紀錄片《母親,別無選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5屆國際青年電視節大獎
1997年,香港迴歸獻禮片《方寸國土萬千情》,獲北京市“春燕杯”最佳長紀錄片獎
1997年,《科教興國》,獲中國電視新聞獎
1997年,《家在北京》,總編導
1998年,文獻紀錄片《千秋基業:鄧小平與中國教育》,獲首屆中國新聞出版音像製品一等獎、中國文獻紀錄片“經典作品”獎
2003年,非典時期中國教育電視台系列紀錄片《校園真情》策劃
2004年,文獻紀錄片《我們共同走過:中國廣播電視50年》,總編導
2007年,文獻紀錄片《遷徙的人》,獲四川國際電視節“金熊貓”最佳長紀錄片獎
2008年,百集紀錄專題片《奧運大講壇》,總編導,
2011年,紀錄片《為了孩子》,中國傳媒大學西藏自治區教育廳聯合出品,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承製

何蘇六學術著作

1997年,《電視畫面編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國家廣播電影電視部統編教材;
1998年,《傳統文化與跨國傳播》(作者之一),國家“八五”社科項目;
2000年,《電視編輯藝術》何蘇六著,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3年,《網絡媒體的策劃與編輯》何蘇六等著,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4年,《港澳台電視概觀》(合著)何蘇六等,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5年,《紀錄片創作完全手冊》(譯著)何蘇六等譯,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05年,《中國電視紀錄片史論》何蘇六著,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08年,《電視畫面編輯》修訂版,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國家廣播電影電視部統編教材;
2010年,《科技與傳播:策略及創新研究》何蘇六、張國平主編,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11年,《紀錄片藍皮書: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1)》何蘇六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2年,《紀錄片藍皮書: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2)》何蘇六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3年,《紀錄片藍皮書: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3)》何蘇六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何蘇六學術論文

1995年,《紀錄片的觀念》,《現代傳播》
1995年,《1982-1993:中國電視紀錄片研究的研究》,《現代傳播》
1996年,《大眾傳媒:魔鬼還是上帝》,《現代傳播》
1996年,《國際化:人性與語言》,《電視研究》
2002年,《直面市場:中國紀錄片當前境況描述》,《現代傳播》
2002年,《記錄2001年中國紀錄片》,《南方電視學刊》
2002年,《論紀實的空間》,《當代電影》
2003 年,《真實高於月亮》,《現代傳播》
2005年,《紀錄片的責任與影響力》,《現代傳播》,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第九屆廣播電視論文評選二等獎
2005年,《紀錄片市場化:中國問題,外國方法》,《現代傳播》
2006年,《從〈話説長江〉到〈再説長江〉》,《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7年,《電視紀錄片在構建社會主流價值中的功能研究》,《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8年,《中國電視紀錄片30年生態變遷》,《南方電視學刊》
2008年,《和時代語境,映萬千氣象——2007中國紀錄片述評》,《現代傳播》
2009年,《詩意影像,哲學思維》,《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9年,《充滿質感的歷史影像》,《光明日報》
2009年,《中國電視紀錄片話語權演變》,《電視研究》
2009年,《紀錄片需要影響力》,《中國廣播影視網》
2010年,《了無痕跡的政治傳播紀錄片<澳門十年>的文獻價值與現實意義》,《現代傳播》
2011年,《文獻紀錄片的時代特徵》,《藝術評論》,人大複印資料《影視藝術》全文轉載
2011年,《中國紀錄片產業發展現狀概説》,《藝術評論》
2011年,《<公司的力量>敍事分析》,《電視研究》

何蘇六學術活動

2001年11月19屆金鷹電視節紀錄片論壇主題演講“紀錄片的市場”
2002年5 月“中國電視紀錄片20年論壇”組織者及主持人
2002年11月北京國際科學紀錄片論壇主題演講“科學思維,藝術表現”
2003年12月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主題演講“歷史與現實之間”
2005年12月主持“中國電視紀錄片發展高峯論壇”
2005年12月,參與“中國電視發展高峯論壇”,發表主題演講“紀錄片在國際文化傳播中的特殊功能”
2007年12月主持“中國文獻紀錄片20年論壇,發表主題演講“文獻紀錄片與政治傳播”
2007年出席“台灣海峽兩岸文化研究論壇”發表“中國大陸紀錄片生態研究”主題演講;
2008年出席“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發表“紀錄片的國際化與市場化”主題演講;
2010年8月赴港參加“香港亞洲影視文化發展趨勢論壇”,發表“紀錄片的公眾媒體傳播”主題演講
2010年10月赴韓參加“韓國國際文化產業年會”,發表“紀錄片在國際文化傳播中的特殊功能”主題演講
2010年11月赴美參加哈佛大學舉辦的“聚焦中國:中美關係與可持續發展”論壇,發表“紀錄影像與中國社會變遷”主題演講
2010年11月,組織、策劃了“中國紀錄片發展高峯論壇”,並做了“2007-2009中國紀錄片現狀調查及發展策略研究”的報告
2010年12月,出席“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高峯論壇
2010年12月,出席廣州紀錄片論壇,主持“商業紀錄片敍事策略”單元
2010年出席中國公共關係學會、德國阿登納基金會舉辦的“中國國際形象:現狀與展望”,發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中國媒體與政府形象”主題演講
2010年出席“人文中國紀錄片論壇”,發表“中國紀錄片30年話語權的演進”主題演講 2010年,出席光明網“傳媒名家談世博”專題
2010年,參加中宣部上海新聞資質標準培訓
2010年參加新華社著名傳媒學者論壇,發表“危機報道中的政府與媒體形象”主題演講
2010年接受《光明日報》光明網“傳媒名家談世博”專欄訪談
2010年參加廣州國際紀錄片論壇,主持“商業紀錄片敍事策略”專題研討
2011年6月發佈“紀錄片綜合評估系統”
2011年6月主持“紀錄片產業發展與行業標準”研討會
2011年11月主持2011年《中國紀錄片藍皮書》發佈會暨第五屆中國紀錄片論壇
2011年12月“光影紀年”中國紀錄影像世紀盛典活動總策劃、總編導,創辦首屆中國紀錄片學院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