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祖華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鎖定
何祖華,男,漢族,1962年11月生,浙江諸暨人,民盟盟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3] 
何祖華於1979年9月—1986年7月就讀於浙江農業大學(現浙江大學),分別獲學士、碩士學位;1986年8月—1992年8月任浙江農業大學植物遺傳育種教研室助教、講師。1992年9月—1996年12月任浙江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副教授;期間於1992年9月—1996年7月就讀於浙江大學,畢業獲博士學位;1997年2月—1998年12月在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植物細胞和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9年1月—2000年8月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植物病理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0年11月—2020年4月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20年4月任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23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  [4-5] 
何祖華主要研究方向為植物抗病信號轉導、功能基因和信號途徑互作。 [4] 
中文名
何祖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62年11月
畢業院校
浙江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2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籍    貫
浙江諸暨
政治面貌
民盟盟員
學    歷
研究生
學    位
博士

何祖華人物經歷

1962年11月,何祖華出生。
1979年9月—1986年7月,就讀於浙江農業大學,分別獲學士、碩士學位。
1986年8月—1992年8月,任浙江農業大學植物遺傳育種教研室助教、講師。
1992年9月—1996年12月,任浙江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副教授;期間於1992年9月—1996年7月就讀於浙江大學,畢業獲博士學位。
1997年2月—1998年12月,在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植物細胞和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1999年1月—2000年8月,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植物病理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2000年11月—2020年4月,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007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同年,入選上海市領軍人才(A類)。
2020年4月,任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4-5] 
2023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 

何祖華主要成就

何祖華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何祖華主要研究模式植物(水稻和擬南芥)抗病調控基因的克隆與信號轉導, 重點研究水稻對真菌病害(稻瘟病和紋枯病)和擬南芥對水稻病害非寄主抗性的調控機制和信號途徑,尤其是作物廣譜抗病的基因及其分子機制;植物抗病(SA,JA途徑)與發育(GA和auxin)和逆境信號間的cross-talk,逆境信號記憶機制;水稻重要農藝性狀功能基因及其對田間(基礎)抗病性的調節,並致力於廣譜抗病和高產水稻資源的創造,目標是高抗與高產性狀的協調與平衡。研究主要涉及分子遺傳、植物病理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與生物信息學。其主要成果如下: [4] 
1.在廣譜抗病機制與育種理論上取得重大突破。抗病性是育種的主要目標之一,稻瘟病是水稻的“癌症”,中國水稻品種審定採用抗瘟性“一票否決”制,但廣譜與持久抗病的問題一直無法解決。其課題組發掘了廣譜抗瘟位點Pigm,經過長期研究發現其編碼兩個序列相似但功能拮抗的受體,通過蛋白互作和表觀遺傳調控廣譜持久抗病與產量的平衡,由此解析了一種全新的植物免疫和廣譜抗病機制,有效地解決了抗瘟育種的瓶頸問題,成果已被廣泛應用於分子育種,已有品種大面積推廣。其課題組揭示水稻廣譜抗病NLR免疫受體蛋白通過保護初級防衞代謝通路免受病原菌攻擊,協同整合植物基礎抗病性(PTI)和專化性抗性(ETI)兩層免疫系統,賦予水稻廣譜抗病性的新機制;系統解析細胞死亡因子等調控廣譜抗病的新機制,並創造性地研究免疫嵌合受體的信號激發, 由此發現新的植物逆境記憶機制。
2.建立了抗病與產量性狀互作的創新研究領域。抗病性往往伴隨產量下降等抗性代價,機制複雜,是高抗高產育種的關鍵制約因子,受不同激素信號的調控。其在國際上較早提出抗病與產量等農藝性狀協調的理念,並通過系統剖析激素(SA,JA,GA等)交互作用,水稻鈣離子感受器ROD1精細調控水稻免疫反應從而減低廣譜抗病引起的生存代價、平衡生殖生長-產量性狀等,受體激酶ER調控細胞死亡新機制等,將植物免疫與發育和抗逆信號耦合,創立了抗病—生理性狀互作的理論體系,研究理念受到國際上廣泛的認同。此外,為結合高抗與高產性狀,課題組長期研究重要生理性狀形成機制及其對田間抗性的影響,拓寬了植物病理研究方向,也為育種家創造了優異的高抗高產育種材料。 [5] 
  • 學術論著
截至2022年5月,何祖華髮表了150多篇研究論文,並以通訊作者發表於《Cell》《Nature》和《Science》等,發表的論文被大量引用,有6篇被ESI列為領域高被引(1%)或熱點(0.1%)論文。 [6] 
  • 科研項目
時間
項目名稱
承擔角色
項目來源
2011年1月—2015年8月
植物免疫機制與作物抗病分子設計的重大基礎理論
負責人
國家任務
2014年1月—2018年12月
水稻對真菌病害的廣譜抗性機制與育種應用基礎
負責人
國家任務
2013年7月—2018年6月
水稻抗病分子模塊
負責人
中國科學院計劃
2014年9月—2017年8月
水稻廣譜抗病種質創新和分子設計育種基礎
負責人
地方任務
2016年7月—2020年12月
主要農作物抗病蟲抗逆性狀形成的分子基礎
負責人
國家任務
2017年1月—2019年12月
水稻OsSGS3與OsHEN1調控small RNAs合成及其對抗病性的調節
負責人
國家任務
2016年1月—2020年12月
水稻抗病蟲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鑑定
參與
國家任務
2018年1月—2022年12月
NLR受體PigmR對稻瘟病菌的識別與廣譜抗病分子機制
負責人
國家任務
2018年6月—2023年5月
植物對生物因子的識別及響應機制
負責人
中國科學院計劃
2019年11月—2022年10月
優質綠色水稻新品種選育
負責人
地方任務
2020年1月—2022年12月
非編碼RNA基因調控水稻重要農藝性狀的機理研究
參與
國家任務
2020年1月—2024年12月
水稻與不同病原菌互作的免疫穩態調控與廣譜抗病性重構
負責人
國家任務
2021年1月—2025年12月
基礎科學中心-生物信息流的解碼與操控
負責人
國家任務
參考資料: [4] 
  • 科研成果獎勵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榮譽表彰
2011年
水稻產量性狀調控的分子機理與育種應用研究
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7] 
2013年
RIM2超級家族指紋技術體系的建立及其在雜交粳稻育種中的應用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8] 
2014年
晚粳稻特異種質的創制與功能鑑定
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9] 
2014年
水稻重要生理性狀的調控機理與分子育種應用基礎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0] 
2015年
晚粳稻核心種質測21的創制與新品種定向培育應用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1] 
2017年
水稻廣譜持久抗病與產量平衡的遺傳與表觀調控機制
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12] 

何祖華人才培養

  • 指導學生
截至2022年5月,何祖華培養畢業博士35名,其中2人獲中科院優博論文,12人聘為教授,1人評為傑青,為中國農業科學的發展培育了一批優秀青年人才。 [6] 
  • 教學成果獎勵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榮譽表彰
1997年
農業院校分子生物學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普通高等學校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4]  [13] 

何祖華榮譽表彰

獲獎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97年
第二屆中國農學會青年科技獎
2007年
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
2007年
國務院特殊津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12年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2019年
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
2022年
上海市最美科技工作者
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
2022年
中國科學院年度感動人物
2023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 [1] 
參考資料: [4] 

何祖華社會任職

任職時間
職務
2004年10月—2019年7月
2008年1月—
上海市第十一屆、十二屆、十三屆政協委員 [4-5] 
2019年8月—
中國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學會監事長 [4] 

何祖華人物評價

何祖華研究員用“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做實、做強農業科技,為水稻提供“抗癌”屏障,在作物廣譜抗病機制、高抗與高產耦合的育種理論和應用領域引領國際前沿。(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評 [14] 
何祖華對科研有敏鋭的眼光,不盲目跟蹤國外,敢於創新,發現農業科技中的重大科學問題;能沉澱下來,用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建立了特色研究體系,為中國學科發展和農業科技創新做出了重要貢獻。(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評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