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源洙

鎖定
何錫爵的兒子何源洙,字魯存,號燮友。雍正七年(1729年),獲得“拔貢”功名,此後便步入仕途。
全    名
何源洙
魯存
燮友
所處時代
清朝

目錄

何源洙人物生平

何錫爵的兒子何源洙,字魯存,號燮友。幼年時的何源洙曾在父親任鄭州知州期間在鄭州小住。因受父親的影響,何源洙學業較好,並對詩文、志書情有獨鍾。雍正七年(1729年),何源洙獲得“拔貢”功名,此後便步入仕途。
乾隆十二年(1747年)八月,何源洙升任鄭州知州。面對父親曾經任職、自己曾經居住的地方,何源洙躊躇滿志,決定大幹一番。
何源洙首先對原鄭州知州張鉞(字有虔,號毅亭,直隸保定府清苑縣人,曾兩次擔任鄭州知州)、董榕(字念青,號恆巖、漁庵,別署繁露樓居士,河北豐潤人。著有《周子全書》、《芝龕記》等)所修並將要完成的《鄭州直隸州志》(因鄭州於雍正二年至雍正十二年被升格為直隸州,而被稱為鄭州直隸州。直隸州為直屬於省與府平級的州,級別高於普通的散州)的書稿進行了少量增補,並最終促成這部耗時多年、歷經三任知州的志書在乾隆十三年正式刊印成書。
《鄭州直隸州志》全書共十二卷,首卷為序文、姓氏、凡例、聖制等,然後為星野志、輿地志、建置志、食貨志、禮樂志、官師志、選舉志、人物誌、藝文志等正文部分。書中輯錄了不少有價值的資料,如《河夫苦累疏》等文章都如實反映了當時情況。
乾隆十三年(1748年),何源洙對鄭州城內幾近廢棄的子產祠(現鄭州東大街第二小學一帶,為彰揚子產業績而建)進行了修整、裝飾,整修後題額“惠人祠”。使這裏再次成為官員、文士朝拜的聖地。接着,何源洙又率紳士重修呂祖閣(在州西門外,康熙十八年知州趙鼎臣同郡人創建。呂祖即呂洞賓,道家正陽派鼻祖,號為純陽祖師,元、明以來被稱為八仙之一),並建大門三楹,題額印月軒。此外,何源洙在其他政事上也有所成就,因而受到了多方讚譽。
何源洙的作品現存有《夏日招同王潛亭、郭隆吉兩廣文遊東皋別墅小集荷亭》、《雨後因公赴京水鎮書見》、《初秋郊行即目》、《鳳台荷香》等描述鄭州風物的詩。這些詩作散見於《滎澤縣誌》、《鄭縣誌》等志書中,既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又極具史料價值。
有一次,何源洙慕名到鄭州城東的鳳凰台遊玩,歸來後曾創作有《鳳台荷香》一詩。此詩曰:“僕射陂前路,荷香遠引來。綠全侵沼水,紅欲上亭台。君子長棲野,伊人合溯洄。玉餐新入貢,努力事栽培。”此五律詩的首聯入題,強調遊鳳凰台的原因是被荷花的香氣“遠引來”,由此襯托出鳳台荷香之濃烈。頷聯寫初到鳳凰台便見“綠”、“紅”二色,抓住了景物的特點;“全侵”、“欲上”用擬人手法,寫出了蓮荷的盎然生機。頸聯寫遊覽鳳凰台的感想,因君子亭聯想到古代的君子,又因僕射陂聯想到《詩經·蒹葭》中的“伊人”,表達了詩人對賢達的盼望,對清明政治的追求。尾聯從鳳凰台荷香聯想到鳳凰台米香,期望這裏的農夫“努力事栽培”。全詩起、承、轉、合運用自如,充滿了一種昂揚奮發的情調,讀來讓人回味無窮。
乾隆十三年(1748年)年底,何源洙在任鄭州知州一年多後離任。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