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渠若

鎖定
何渠若,瀋陽軍區政治部原副主任 [6]  ,1920年出生在廣東省大埔縣一個農民家庭。1938年8月,何渠若從大埔中學畢業後,奔赴延安進入“抗大”學習,兩個月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0年,何渠若任115師教導四旅十團11連指導員,參加反“掃蕩”、反“蠶食”戰鬥40餘次,連隊榮獲了“鋼鐵英雄連”、“橫掃邊區十一連”稱號。1947年7月,何渠若任旅政治處主任後,參加了著名的魯西南戰役、挺進大別山、淮海渡江戰役。在西南剿匪時,何渠若率部殲滅了敵第六編練司令部、72軍餘部計2500餘人,活捉了敵中將司令肖以覺,立下了赫赫戰功。
1958年,何渠若率部從抗美援朝戰場撤回祖國。1971年,時任瀋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的何渠若,又以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朝中方面中國人民志願軍委員、中方首席談判代表的特殊身份,再次來到朝鮮開城,同韓、美方展開了卓有成效的外交鬥爭,維護了朝鮮和平,兩次榮獲了朝鮮二級國旗勳章、二級自由獨立勳章。 [5] 
1973年9月,何渠若病逝,時年53歲,是最後犧牲的一名志願軍烈士。1984年,民政部批准何渠若將軍為“革命烈士”。 [8] 
中文名
何渠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廣東大埔縣湖寮鎮聖塘村
出生日期
1920年
逝世日期
1973年9月12日

何渠若所獲榮譽

1950年,他奉命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奔赴朝鮮抗美援朝,屢立戰功,曾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務委員會頒發的二級國旗勳章一枚,和以金日成主席名義頒發的二級自由獨立勳章一枚。 [9] 

何渠若人物簡介

何渠若,原名藍克純,1920年生於大埔湖寮聖塘的小山村。據他的胞弟回憶,何渠若從小體弱多病,但喜歡讀書,性格剛強,是外柔內剛的鐵血客家男兒。少年時,他先後閲讀了鄒韜奮主編的《生活》、魯迅主編的《海燕》等進步刊物,常路見不平,仗義助人,在中學時化名何渠若加入了進步組織。
1937年抗日戰爭危急關頭,他和同鄉毅然決定投奔延安,開明的父親賣掉耕牛給他做路費,他極為感動,決心以身許國,歷經千辛萬苦九死一生先到西安,後至延安,終於投入“抗大”懷抱,不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來成為著名的部隊政治工作者。
1939年秋,他從“抗大”畢業後,即奔赴抗日前線,他任連指導員的連隊是有名的“老虎連”,他撰文在 《火線報》、《湖西時報》上發表,鼓舞士氣。後來,他任營教導員的第二營,善於夜戰,奇襲鋒城,出擊濟寧(山東省)取得六戰六捷的勝利。
抗戰勝利後他在二野某團任團政委,在廣西、貴州、四川等地的解放戰爭中,屢建功勳,該團活捉敵軍中將司令肖以覺,期間榮立特等功,獲二級解放勳章和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他博覽羣書,常撰文共計數十萬字在各報刊發表,是小有名氣的“書生”政委。
1951年4月入朝作戰後,何渠若任16軍教導團政委,因操勞過度,使原本多病的身體不堪重負,經常吐血,只好回國治療並做手術取出體內彈片。次年他二次入朝,任坦克師政委,由於身體尚未完全康復,病情加重,但他從不聲張,堅持到最後勝利。
他知識豐富,文章出眾,能言善辯,客家話説得流利,也會説英語,成為優秀的談判代表。在持續幾年的談判中,他以大局為重,怕小便多影響工作,便不顧醫生的忠告,儘量少喝水,有時整夜未睡,第二天靠堅強的毅力照樣談笑風生,出現在談判桌旁。他帶病談判多年,堅持數年如一日。美國在真刀真槍的“絞殺戰”中失敗了,在幾年“拉鋸戰”的談判中仍舊未佔便宜,中方取得板門店談判成功。何渠若任瀋陽軍區政治部第一副主任時,撰寫了《談判總結與談判方案》,此文已被收藏於軍事博物館,在朝作戰期間他榮獲了國際勳章和以金日成名義頒發的自由勳章。1973年9月12日何渠若病逝於瀋陽。 [7] 

何渠若人物軼事

美國“絞殺戰”失敗後,不得不與中朝握手言和,在朝鮮板門店談判桌上又打起“拉鋸戰”,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委員 (談判代表)中有一位 “書生”,身材較瘦,文武雙全,談吐文雅,不急不慢中充滿睿智和哲理。他就是曾任志願軍坦克師政委的何渠若,他們的部隊在上甘嶺的事蹟,後來被拍成電影 《英雄兒女》,主題歌《英雄讚歌》被唱遍祖國大江南北。 [7] 
參加抗戰
1939年,在抗大畢業後,他除了短時期在機關工作外,一直戰鬥在第一線,歷任排長、連指導員、營教導員、團政委、師政委、軍副政委、瀋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等職。
渠若作戰勇敢,具有高度的自我犧牲精神。1942年冬,他在湖西抗日根據地反掃蕩鬥爭中,擔任狙擊日軍掩護主力部隊突圍和羣眾撤退的任務。他指揮一個連的兵力,纏住敵人,殺傷近百名敵人,粉碎了日軍鐵壁合圍的戰鬥部署,樹立了以少勝多的戰鬥範例。
渠若善於做思想政治工作,有較好的組織和指揮才能。初時,他所到的連隊,原是平江起義時建立起來的連隊。他到連隊後,加強了政治思想工作,使之成為一支具有堅強的戰鬥力的隊伍。上級稱這個連像一隻小老虎,放出去就打勝仗。 [9] 
解放戰爭
1949年,他任某團政治委員,認真抓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宣揚先進典型,親自培訓各級領導幹部,把這個團帶成了一個先進團。進軍大西南時,冒雨經過150多公里的急行軍,在戰士十分疲勞的情況下,又以勇猛頑強的作風,與敵激戰兩個多小時,殲滅大批敵人,活捉了國民黨政府軍中將司令蕭以覺,奪取了入川作戰的第一個勝利。此後,在大西南剿匪的軍事行動中,又累立戰功。建國後,對部隊思想建設也有不少建樹。 [9] 
火線結婚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前,戴敏和何渠若都在16軍,戴敏在組織部,何渠若在140團任政委,兩人在工作中有過接觸,彼此心儀已久,組織上也打算促成這樁姻緣。但戴老當時有“三不”誓言:戰爭年代不談個人問題;不幹出模樣不嫁;不瞭解的人不嫁。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戴敏堅決要求上前線。當時的兵團政治部主任王輝球説:女同志一個人出國上前線不方便,組織上不同意。戴敏明白首長的意圖:想去朝鮮戰場,就必須結婚。戴老思忖再三,終於與何渠若結為伉儷。當時,何渠若31歲,戴敏24歲。結婚第二天,他們就雙雙開赴朝鮮戰場,新婚蜜月,是在火車上度過的。在朝鮮戰場,兩人只能在戰鬥間歇或開會時,才能見上一面,大多時間是以紙條溝通情感、互相問候。他們結婚23年,實際在一起的時間不過兩年。1958年,何渠若將軍回國後,他的雙胞胎兒子説什麼也不承認這個父親,晚上要睡覺時,一個勁兒攆何渠若將軍走。何將軍只好等孩子們睡着後,再悄悄地回來。彼此工作繁忙,一家人很難團聚。直到何將軍躺在瀋陽軍區總醫院病牀上彌留之際時,全家人才聚到一起,請軍隊的一位攝影師拍了照片,凝固了這生離死別的“全家福”。 [5] 
首席代表
抗美援朝戰爭停戰後,根據停戰協議,中方要在朝鮮開城板門店常設首席代表,與朝方一道,同美、韓方展開談判。由於“文革”衝擊及其他原因,“首席談判代表”一職曾空缺了3年。1971年,我國決定派員重返板門店談判會場。經過慎重挑選,1971年2月27日,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命令:瀋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何渠若,為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中國人民志願軍委員、朝中方面中國人民志願軍首席談判代表。周恩來總理批示:首席談判代表要常駐朝鮮且參加使館黨委。從此,何將軍走上了外交談判戰場。 [5] 
來到朝鮮後,何將軍首先利用業餘時間,將18年來的“軍停會”檔案進行整理,和朝鮮開城聯絡處處長苗傑、副處長馮卓文一道,耗費10個月時間,最終形成了《十八年軍停會鬥爭策略》,受到外交部等部門領導的高度讚揚。何將軍説,外交無小事。為展示中國形象,何將軍做好“中立國”的工作,節假日舉辦宴會、電影招待會,讓他們更多地瞭解中國。一次放映電影時,放映機因潮濕出現故障,外國客人只好中途退場。從此以後,哪怕只有一個人,聯絡處每到週末都要放映電影,保證放映機正常運轉,此後再沒出現故障。 [5] 
身先士卒
每次晚宴結束後,何將軍都要換上工作服,與工作人員們一道洗刷餐具;何將軍回國手術後,特地囑咐戴老在瀋陽買了10多種菜籽,背到朝鮮開城,在聯絡處院裏種菜,自給自足,儘量給朝方減輕負擔。何將軍對同志們關懷備至:因為妻子家庭成分問題,英語翻譯胡傳忠工作7年沒能入黨,經何將軍耐心工作,終於使工作勤懇、業務過硬的胡傳忠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家在瀋陽的炊事員老董,因家裏住房困難而分心,何將軍便設法與地方政府聯繫,終於解決了老董家屬的住房問題;一名翻譯因沒能晉職而沮喪,何將軍回國治療小腸疝氣時,在病牀上囑咐妻子戴老,找軍區有關部門,為這名翻譯解決了晉職問題。 [2] 
板門店談判時,每天枯坐六七個小時,有時竟長達12個小時,且中間不休息。一旦有人起身上廁所,對方便會認為是退場抗議。何將軍身體不好,戰爭年代就患上了腸粘連、胃病,後來又得了小腸疝氣、心臟病,兜裏天天揣着各種急救藥物。為了維護中國代表團形象,在談判前一天晚上,何將軍就開始禁水,以免談判中途上廁所。在何將軍朝鮮期間的日記中,經常能夠看到這樣的字樣:心臟病又犯了、凌晨一時就寢、人很疲累等等。 [2] 
1972年冬季的一天,何將軍正在談判時,突然心臟病發作,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呼吸急促。但他仍然堅持到談判結束,被送到當地醫院搶救。翌年2月,遵照中央軍委指示,何將軍回國治療,最後住進了瀋陽軍區總醫院。何將軍回國前叮囑同志們好好工作,不辱肩頭使命;戰友們希望何將軍早日重返朝鮮,繼續抗美援朝第二戰場的談判戰鬥。但誰料想,何將軍這一去竟成永別。1973年9月12日,時年53歲的何將軍,永遠離開了親人和戰友們。 [2] 
告慰英靈
1984年2月17日,民政部批准何渠若將軍為“革命烈士”。鑑於何渠若將軍曾奮戰在抗美援朝前線,戰後又親歷板門店談判,嘔心瀝血,直到犧牲在外交談判崗位上,瀋陽軍區和省民政部門決定,將何渠若將軍骨灰移葬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何渠若將軍在朝鮮戰場戰鬥了8年,在板門店談判了3年,且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的諸位烈士中,級別最高,所以將何渠若將軍安葬在了烈士陵園主碑後面第一排顯要處,與吳國璋等3位將軍並肩同眠。舉行隆重移葬儀式時,瀋陽軍區原政委宋克達、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原主任王光中,為何渠若將軍墓碑揭幕。 [2] 
鏗鏘遺孀
何渠若將軍臨終前有個願望:把自己多年來的基層政治工作手稿結集出版。時年46歲的戴敏含淚答應了。從此,她開始艱難地整理何將軍的戰地日記,幾乎跑遍全國尋找何將軍的老首長、戰友,補充、核實相關內容。一次,她到北京尋找何將軍的一位戰友時,由於該戰友地址已變,帶的錢僅夠返程路費,她便到菜市場揀些爛茄子、西紅柿,洗乾淨後充飢。從1973年到1996年,戴老奔波了23年,終於將《戰時基層政治工作實錄———何渠若文稿選編》出版了,了卻了何將軍遺願。 [2] 

何渠若家庭成員

妻子:戴敏 [1]  [4] 

何渠若個人著作

何渠若任瀋陽軍區政治部第一副主任時,撰寫了《談判總結與談判方案》,此文已被收藏於軍事博物館。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