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曉林

(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場長)

鎖定
何曉林,男,漢族,1958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場長、黨委書記,國家肉牛技術體系大通綜合試驗站站長,高級農經師。
中文名
何曉林
性    別
民    族
漢族
出    生
1958年12月
成    就
曾榮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
職    位
青海省大通種牛場場長、黨委書記

何曉林人物履歷

何曉林 何曉林
何曉林工作33年來,長期在基層第一線從事農牧業生產管理、科技推廣工作。特別是在2003年任大通種牛場場長以來,緊緊圍繞犛牛育種、供種這個中心,以爭創一流國家級種牛場為目標,組建高標準育種核心羣,建立了犛牛繁育體系,育成了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培育的犛牛新品種“大通犛牛”,並於2004年8月通過了國家級新品種的審定。
“大通犛牛”結束了犛牛無培育品種的歷史,填補了我國乃至世界上犛牛品種的空白。它是以我國獨特遺傳資源為基礎,依靠自己獨創技術培育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犛牛新品種,確立了我國青藏高原犛牛優良品種的國際地位。新品種“大通犛牛”的推廣應用,對充分利用我國現有草地資源,提高犛牛生產性能,進而改善當地少數民族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經濟收入、增進民族團結有着重要現實意義。2003—2006年,大通種牛場向青海六州一地及甘肅、新疆、四川、西藏等各大犛牛生產區推廣大通犛牛種公牛近8 000頭,後裔達到40萬頭。生產推廣野犛牛冷凍精液30萬份,為全國藏區經濟發展和邊疆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何曉林積極爭取實施了“大通犛牛良種繁育高技術產業化”、“大通犛牛繁育體系建設及推廣”等項目,建成草場圍欄50萬畝,畜棚60座,高原犛牛繁育中心1座,累計投資3 000萬元以上,走上了現代生態畜牧業的發展道路,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08年,大通種牛場被農業部確認為第一批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種場。何曉林十分關注職工生活,在場裏資金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投資130餘萬元新建了職工醫院和單身職工宿舍樓;在場區山大溝深的自然條件下,架通了3個育種隊68户職工的照明用電線路,修築公路65公里,投資40餘萬元改善職工住房條件;職工養老、醫療等各項保險參保率100%。 [1] 

何曉林成就榮譽

何曉林曾榮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