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召南·何彼穠矣

鎖定
《召南·何彼穠矣》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集《詩經》中的一首詩。現代學者多以為此詩是為周王之孫與齊侯之子新婚而作,在讚歎稱美之餘微露諷刺之意。全詩三章,每章四句,極力讚美新娘的美貌和車輛服飾的奢華氣派,正面描繪與側面襯托相得益彰。各章首二句都是一問一答,具有濃郁的民歌文學色彩。
作品名稱
召南·何彼穠矣
創作年代
先秦
作品體裁
四言詩
作    者
無名氏
作品別名
召南·何彼襛矣/何彼穠矣
作品出處
《詩經》

召南·何彼穠矣作品原文

召南·何彼穠矣
何彼穠矣,唐棣之華!曷不肅雝?王姬之車
何彼穠矣,華如桃李!平王之孫,齊侯之子
其釣維何?維絲伊緡。齊侯之子,平王之孫。 [1] 

召南·何彼穠矣註釋譯文

召南·何彼穠矣詞句註釋

⑴召(shào)南:指周朝自陝以西的南方諸侯國之地。召,地名,在今陝西省岐山縣西南。
⑵穠(nóng):花木繁盛的樣子。朱熹詩集傳》:“穠,盛也。”一作“襛”,濃豔、盛大貌。
⑶唐棣(dì):樹木名,又作棠棣、常棣。
⑷曷(hé):何。肅雝(yōng):莊嚴雍和。雝,同“雍”,雍容安詳。
⑸王姬:周王的女兒或孫女,姬姓,故稱王姬。
⑹華如桃李:如桃李之花,紅白豔麗。
⑺平王之孫:周平王的孫女。一説周平王的外孫女。平王,東周平王姬宜臼
⑻齊侯之子:齊國國君的公子。一説“齊侯之子”與“平王之孫”指同一人,即齊侯的女兒,平王的外孫女。
⑼釣:釣魚的工具。這裏專指釣魚的線,比喻王侯貴族互相聯姻,如絲之和。維:語助詞,有“為”的意思。
⑽伊:語助詞,有“是”的意思。緡(mín):多條絲擰成的絲繩,喻男女合婚。一説釣繩。 [2]  [3]  [4]  [5] 

召南·何彼穠矣白話譯文

怎麼如此地濃豔漂亮?像盛開的棠棣花一樣。為何沒有肅雍的氣象?這是王姬出嫁的車輛。
怎麼如此地濃豔漂亮?像桃李花開一樣芬芳。平王孫女容貌夠姣好,嫁齊侯公子風流倜儻。
漁人釣竿系的什麼線?柔韌的細絲合成漁線。齊侯公子風度真翩翩,娶平王孫女容貌嬌豔。 [2] 

召南·何彼穠矣創作背景

關於《召南·何彼穠矣》的背景,《毛詩序》以為是“美王姬”之作,雲:“雖則王姬,亦下嫁於諸侯,車服不繫其夫,下王后一等,猶執婦道以成肅雍之德也。”古代學者多從其説,朱熹《詩集傳》也説:“王姬下嫁於諸侯,車服之盛如此,而不敢挾貴以驕其夫家,故見其車者,知其能敬且和以執婦道,於是作詩美之。”近現代學者多認為是譏刺王姬出嫁車服奢侈的詩。高亨詩經今注》則認為是“周平王的孫女出嫁於齊襄公或齊桓公,求召南域內諸侯之女做陪嫁的媵妾,而其父不肯,召南人因作此詩”。袁梅詩經譯註》以為是男女求愛的情歌,詩中的“王姬”“平王之孫”“齊侯之子”不過是代稱或誇美之詞。 [3]  [4] 

召南·何彼穠矣作品鑑賞

召南·何彼穠矣整體賞析

《召南·何彼穠矣》全詩三章,每章四句,極力鋪寫王姬出嫁時車服的豪華奢侈和結婚場面的氣派、排場。第一章開頭“何彼穠矣”二句以唐棣花兒起興,鋪陳出嫁車輛的驕奢;“曷不肅雝”二句儼然是路人旁觀、交相讚歎稱美的生動寫照。第二章以桃李為比,點出新郎、新娘,刻畫他們的光彩照人。“平王之孫,齊侯之子”二句雖然所指難以確定,但無非是渲染兩位新人身份的高貴。第三章以釣具為興,表現男女雙方門當户對、婚姻美滿。
關於詩歌主旨,古代很多注家認為此詩藴含有貶意,即在讚美王侯之家婚娶情景的同時微露出諷刺的意味,諷刺貴族王姬德色的不相稱。這種理解的文本依據是首章的第三句“曷不肅雍”。這一句,多數學者解為“怎麼不和樂莊嚴?”或“怎麼沒有雍容嚴肅的氣象?”因此得出此詩隱含貶意的結論。
藝術方面,全詩所極力鋪寫的排場氣派在詩人的視野中逐漸推移變化,時而正面描繪,時而側面襯托,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從結構上説,全詩各章首二句都是一設問、一作答,具有濃郁的民間歌謠的色彩。 [2]  [3] 

召南·何彼穠矣名家點評

宋代朱熹《詩集傳》:“曰何彼戎戎而盛乎?乃唐棣之華也。此何不肅肅而敬、雍雍而和乎?乃王姬之車也。此乃武王以後之詩。不可的知其何王之世,然文王太姒之教,久而不衰,亦可見矣。”
明代徐奮鵬《詩經刪補》:“因言見其車而知其和且敬。下則大其和敬而言其分之稱情之合也。此亦徵文王之遺化也。”
清代牛運震《詩制》:“此東遷以後詩也。平王之詩顯然可證。此與左傳異解,可並存之。或以為刺詩不應編於二南,然輕微如是,於此正可識二南矣。風詩之旨,單微一線,不可多求,尤忌錯會,於此可識。”
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何彼穠矣’,是美其色之盛極也;‘曷不肅雝’,是疑其德之有未稱耳。”
清末陳繼揆《讀詩臆補》:“通篇俱在詩人觀望中着想。“曷不”二字宛然道路聚觀,企踵籲眸,相顧歎賞之語。前後上下,分配成類,是詩家合錦體。” [1]  [2]  [6] 
參考資料
  • 1.    朱 熹.詩經集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10
  • 2.    王秀梅 譯註.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43-45
  • 3.    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47-49
  • 4.    周振甫.詩經譯註.北京:中華書局,2013:32-33
  • 5.    周明初等 註釋.詩經.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14
  • 6.    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中國文學研究(第16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