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宜武故居

鎖定
何宜武故居位於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斜灘鎮何家巷盡頭。故居建築考究,風格別緻,是一座保存完整、不可多見的清代建築。
中文名
何宜武故居
地理位置
福建省寧德市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主    人
何宜武

何宜武故居外觀情況

何宜武故居 何宜武故居
這座5榴(開間)、三層土木結構的建築,坐北朝南,寬26米,高約15米,深29米,可謂是“庭院深深”。四周防火牆高及屋宇,牆面用石灰粉刷,因年深日久,顯得有些灰濛;屋頂雙面坡履蓋,青瓦飛檐;地面鋪設三合土,平整堅實,冬暖夏涼;大門高大巍峨,門楣上方有一塊清光緒年間欽賜的大橫匾,“大夫第”三個粗體大字仍斑駁可辨;廳堂上雕樑畫棟,門、窗、格扇花鳥浮雕栩栩如生、熠熠生輝,門楣及正廳裝飾優雅別緻,美觀耐看;中榴明間,高楣架構,寬5米,深9米,高7米,天花板下尚懸掛八爪吊油燈用的掛鈎,廳前正門建有門樓;後廳低楣架構,廳後置一天井,用於採光;前後廳間用三塊屏壁交綴隔開。火廂房與主房間隔以防火牆,牆腳開有兩個角門,便於出入。主建築左側牆外,另有一座三層土木樓房,佔地60多平方米,稱為“柴樓”,供何家主人平時堆積柴火之用。整棟建築恢弘壯觀,氣派非凡。

何宜武故居人物情況

何宜武故居簡介

何宜武(1912—2001),政治家,福建省壽寧縣斜灘鎮人。1936年畢業於北平朝陽大學法學院,長期在各地政府任職。1947年當選國民黨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1949年任國民黨僑務委員會第三處處長。1961年赴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遠東經濟開發與國際貿易問題,取得博士學位,次年升任僑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80年任國民大會秘書長,並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1990年當選為國民大會主席團主席。同年辭去國民大會秘書長職務,隨後被聘為總統府資政。

何宜武故居歷史典故

何宜武(1912—2001),福建省壽寧縣斜灘鎮人,祖父何葆瑛,曾任江西分缺先縣縣丞,著有賢聲;父親何幼山,淡泊謙沖,終身致力文教,發展農茶事業;母親林聖音是壽寧縣梅洋村人、清進士禮部郎中欽加三品銜林棟次女。何宜武先生幼承庭訓,胸襟弘遠,1932年畢業於福建學院附屬中學高中部,時值“9·18事變”爆發後不久,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步伐,何宜武先生蒿目時艱,毅然北上求學於當時聞名全國的北平朝陽大學法學院,1936年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後到福建省政府民政廳任職,先後任國家總動員委員會物資處科長、重慶市政府財政局主任秘書,隨即轉調台灣行政長官公署財政處、上海市政府財政局任職。1947年當選為國民黨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並出席會議。1949年被聘為國民黨僑務委員會委員兼第三處處長,主管華僑經濟事務。1960年赴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遠東經濟開發與國際貿易問題,次年返回台灣,升任僑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73年春出任國民黨國民大會代表黨部書記長;1979年調任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1980年任國民大會秘書長,並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委員、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1990年當選為國民大會主席團主席,同年辭去國民大會秘書長職務,隨後被聘為總統府資政。
何宜武故居尚居住着數家何氏後裔,日日忠實地堅守着何家大院,繼續演繹着何家人永遠也演繹不完的精彩故事。 [1] 

何宜武故居當地傳説

何宜武故居背景

走進何家巷,首先看到的是高高的防火牆,幽幽的小曲巷,座座聳立的古建築,幢幢古色古香的古民宅,頓有種時光倒流的感覺。巷外涓涓溪澗,流水潺潺,巷內之字型排開的8座樓宇(前些年燒燬1座),厝厝相連,門門相通,從外徑直往裏走,恰似曲徑通幽處,真有點神秘的色彩。據《何氏家乘》記載,何家巷形成於清朝道光十九年(1838)前,巷裏的民間古宅建築時間迄今至少有160至200年的歷史。實際上,它是一處集居住、生活、生產、讀書、聚會、休閒、防禦功能於一體的城堡建築羣,佔地面積約5300平方米。當年何家巷人丁興旺時居住着五百多人口,平均每幢民宅都住有六七十人,大多是四代、五代同堂。

何宜武故居傳説

當地民間有一説:何家巷背靠斜灘張家龍崗和郭家龍崗,此乃雙龍靈秀鍾會之地,底藴深厚,孕育無數英才,每一幢古宅都飄出一段神奇的歷史。近代史上,從這裏走出許多志士名人,除了何氏兄弟之外,名震中外、義釋蘇共友人鮑羅廷夫人的大法官何鳳丹;大義凜然營救共產黨人、為革命立大功的國民黨南京最高法院檢察官何修及胞弟河北省通縣縣長何簡;執法嚴明、親自揖拿、主持審理貪贓枉法的福安縣縣長高誠學一案而名噪一時的福建省政府秘書處法制室主任何紹蘭等一代名人,都在這裏繁衍生息,留下他們的音容足跡和啓迪後人的故事傳説。據記載,民國時期,何家巷就出了6名博士。新中國成立後,斜灘的何氏家族又造就了一代新人,共培養高等院校畢業生70餘人,至今在讀或已取得碩士、博士學位的研究生已達21人,約佔斜灘鎮的1/3,歷年獲得中級以上職稱的54人,在國內擔任教授、博導、高工等的人物舉不勝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