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增祿

鎖定
何增祿(1898年-1979年),浙江諸暨西山鄉(今牌頭鎮)何村埠人。物理學家、教育家。
因發明7噴嘴水銀擴散泵、研究高真空理論而聞名。他首次提出“抽速係數”的概念,被學界稱為“何氏係數”。長期執教於理工科大學,主持過浙江大學物理系,創辦了浙江大學光學儀器系和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高真空技術專業,培養了大批物理、光學和真空技術專門人才。 [1] 
中文名
何增祿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98年8月13日
逝世日期
1979年5月12日
畢業院校
加州理工學院
職    業
物理學家、教育家
出生地
浙江省諸暨縣

何增祿個人履歷

何增祿(1898-1979),諸暨西山鄉(今牌頭鎮)何村埠人。同文小學畢業後,升入諸暨縣立中學堂,成績優異。1919年,考入南京高等師範(後改為南京東南大學)。何增祿以優異的成績讀了三年,因家境困難,放棄最後一年的學習,1922年起,任南開大學物理系助教。1926年,復進東南大學學習,1927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次年任清華大學物理系助教。1929年赴美留學,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研究高真空技術,獲科學碩士學位,又進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研究光學。1933年回國,直至建國後,歷任浙江大學副教授、山東大學教授、浙江大學教授兼物理系主任。1952年在浙江大學創辦了全國第一個光學儀器系,並任系主任。1955年調至清華籌建工程物理系,任教授。1958年至1959年,在蘇聯杜波那高能粒子研究所工作。回國後仍任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教授。曾長期擔任中國物理學會杭州分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儀器館學術委員及中科院學部委員。
從事科學研究和教育工作達60年。在真空擴散泵研究中,首次提出“抽速係數”概念,在國際上被廣泛應用。1962年,被國際上公認為“何氏係數”或稱“何氏抽速係數”。在光學方面,在1949年提出光程改變引起光頻率改變的理論,説明開普勒效應及“紅移”現象是特例情況。

何增祿個人事蹟

1898年8月13日生於浙江省諸暨縣。
1919—1922年在南京高等師範數理化部學習。
1922—1926年任南開大學理科助教。
1927—1929年在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改為中央大學1949年改為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畢業
1929—1930年任清華大學物理系助教。
1930—1933年先後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研究高真空技術、在羅徹斯特大學任助教並研究光學,並於1933年8月獲加州理工學院理學碩士學位。
1933—1935年任浙江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1935—1936年任山東大學物理系教授。
1936—1952年任浙江大學物理系教授,並於1940—1943年,1947—1952年任該系主任。
1952—1955年任浙江大學教授,光學儀器系主任。
1955—1979年任清華大學物理教研組和工程物理系教授,其間於1958年3月—1959年3月在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任研究員。
1979年5月12日病逝於北京。

何增祿人物生平

何增祿早年生活

何增祿,1898年8月13日(農曆6月26日)出生於浙江省諸暨縣西山鄉何村埠一個農民家庭。因家境貧寒,中學曾輟學一年。1919年9月入南京高等師範數理化部學習,參加過“五四”運動,學習3年後又輟學謀生。時值南開大學急需理科助教,他以高材生應聘。由於工作出色,多次被聘工作達4年之久。1927年秋又回母校完成學業。此時南京高等師範已更名為東南大學。他於1929年8月畢業後,任清華大學助教一年。1930年9月自費赴美留學,進加州理工學院學習,並在該院諾曼·布里奇(NormanBridge)物理實驗室研究高真空技術。1932年9月至1933年2月在羅徹斯特(Rochester)大學任助教並研究光學。1933年3月至8月又回加州理工學院完成學業,獲理學碩士學位。

何增祿坎坷經歷

1933年10月何增祿回國,任浙江大學物理系副教授。1935年秋,浙江大學校長郭任遠獨斷專行,擅自將中華文化教育基金董事會撥給物理系購置儀器設備的外匯專款挪作他用,何增祿和物理系全系教師及多數學生憤然離校,到其他大學執教或轉學。何增祿出任山東大學教授。1936年4月,竺可楨任浙江大學校長,何增祿邀請山東大學年輕有為的王淦昌教授一同到浙江大學任教,當年升任教授。1940—1943年,1947—1952年何增祿兩度出任物理系主任。他不善辭令,但誠懇正直,熱心助人,深得全系師生尊敬。
1952年院系調整時,浙江大學物理系被撤銷。何增祿帶領一批青年教師和技術員籌建了光學儀器系,並任系主任。這是全國第一個光學儀器系。1955年他被調到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籌建高真空技術專業。1958年3月,他又被派往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任研究員。1959年3月回國,因腿疾住院有年。“文化大革命”期間,他遭受迫害,身患肺癌等多種疾病,於1979年5月12日逝於北京。

何增祿主要成就

高真空技術專家
創制多噴嘴擴散泵,首次提出“抽速係數”概念
何增祿是我國最早的國際上聞名的高真空技術專家。他在美國研究高真空技術期間,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自從1915年德國W.蓋德(Gaede)提出高真空擴散泵原理的設想、次年美國I.朗謬爾(Langmuir)製成世界上第一台水銀擴散泵之後,高真空技術及其相關的實驗技術、工業生產技術便迅速發展起來。但不久發現,水銀的蒸氣壓過高,限制了真空度的提高,因而又產生了人造有機油的玻璃擴散泵,水銀擴散泵漸被淘汰。進而人們又作出了種種改進油擴散泵抽氣速率的嘗試。正值此時,1932年何增祿以高超實驗技巧成功地製成了4噴嘴和7噴嘴擴散泵。泵體的多個噴嘴極大地增加了噴嘴縫的有效面積,擴大了箱體尺寸,並增加了狹縫上方的空間,使其阻力減至最小,從而使擴散泵的抽氣速度達到恆定。當他的有關設計以“多噴嘴擴散泵”為題發表時,受到美國物理學界和技術界的廣泛重視。
研究擴散泵的設計理論
同年,何增祿又進一步研究了擴散泵的設計理論問題。他不僅分析了泵體中諸元件各處尺寸、距離與抽速的關係,而且將泵的實際抽速與理想的最大抽速之比定義為“抽速係數”。這一概念的提出,為擴散泵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對於高真空泵的設計、製造也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成為當時美國實驗物理學界傑出的成就。從此之後,油擴散泵的設計製作不再是工藝技巧性的摸索,而是開始走上有理論指導的實際工作道路。何增祿設計製造的多噴嘴擴散泵被人稱之為“何氏泵”,他提出的“抽速係數”被稱之為“何氏係數”。為了更好地定量研究高真空程度,何增祿及其合作者又設計了高靈敏記錄膨脹計。他的這些成就雖是在30年代初期取得的,但至今仍被有關的高真空物理著作所徵引。
熱愛祖國,獻身教育
國榮人榮,國殤人亡。這是任何一個旅居海外的華人遊子的心情。但對何增祿而言,其心境與表現尤為突出。
1931年,在美華人聞訊“九一八”事變後憤慨至極。他們集會控訴日本侵略軍在華罪行。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軍的需要,何增祿、丁緒寶、袁翰青等在美學生籌建“中國鐵社”,社員們將工資的1/3至1/2捐助並鼓勵學習軍工的留學生,寄希望於他們學好本領、回國保家鄉。後來,“中國鐵社”因故未成,何增祿又與丁緒寶等人制訂了“中國科學儀器廠計劃書”,盼能立足國內,自己製造儀器。他們在中國工程師學會美國分會和中國科學社美國分社的聯合年會上宣告了這一計劃,並上書國民政府教育部。由於當時政府的無能,他們的計劃又成未竟之業。然而,這又一次激勵了何增祿,促使他更加發奮。他於1932年9月到羅徹斯特大學任助教,其目的是要研究光學,學習國防技術。結果事不遂意,半年時間過去了,該大學僅讓他學習磨鏡和光學玻璃加工等技術。此後,他又在美國物色願來華工作的光學儀器專家,想在國內開辦科學儀器廠,既有助於教學,又能應抗戰之急需。然而,又事不如願而作罷。一顆懸念祖國安危的赤子之心真是純真潔白。
奉獻教育事業
何增祿回國後,為我國教育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來到浙江大學後,為建設物理實驗室,他主張必先購置車牀等工具,以便自行製造教具和儀器,也藉以訓練師生動手能力。為開設各項物理實驗課、特別是近代物理實驗,他製作了高真空系統、建起吹玻璃和研磨光學透鏡的設備,並且親自動手,輔導青年教師和學生掌握實驗技術。
1937年,日本侵略軍向華東等地進攻,浙江大學不得不西遷貴州湄潭。何增祿和朱福炘等物理系教授帶頭裝運儀器。經全系師生共同努力,將百餘箱書刊、儀器由杭州經泰和贛州、宜山、遵義運達湄潭和永興,行程數千裏,不僅無一件損壞或丟失,而且每到一地只要能開課,便拆箱起用圖書、儀器等物,師生的教學與實驗在沿途的廟宇、祠堂內進行,創造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教學奇蹟。
在湄潭,儘管當時條件極其困難,物理系在他領導下還是建成了一個頗具規模和水平的教學實驗基地。他們因陋就簡,自力更生,以腳踩皮囊代替電鼓風;以酒精蒸氣代替煤氣;將大桶水置高台上,以虹吸膠管引水,從而造成水銀擴散泵的冷卻水流。用這些土設備土辦法,製成了蓋革計數管、鉀光電管、麥克勞真空計和威爾遜雲室等儀器。
何增祿曾教過多門課程,但主要是講授光學。他還與其他教師合開“物理討論課”,由教師和四年級同學輪流作報告。湄潭浙江大學的學術思想相當活躍。他本人也一直堅持光學研究,完成不少論文,分別在歷次中國物理學會年會湄潭分會上作報告。1946年,他和合作者提出以改變光程的方法改變光波頻率的理論,文章發表在Nature和《科學記錄》上。
何增祿非常注意培養青年教師和愛護學生。在“物理討論課”上,總是以新思路啓發大家,指導青年教師作論文。他既沒有架子,又重視他人才能,自己能作的事從不麻煩別人。更可貴的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他總是竭盡全力保護進步學生,為他們安全轉移和尋找工作而不辭辛勞、不顧安危。他生活中清廉自持,處理公與私的經濟往來涇渭分明。抗戰時期,經濟困難,他幾乎無力供兒女上中學,但他所經手的各類賬目卻一清二楚。
創建我國第一個光學儀器專業
1952年,何增祿在浙江大學負責籌建光學儀器專業。當時,這一專業尚鮮為人知,既無可供參考的教學計劃,也無相應的教材。何增祿知難而進,首先參考國外有關教學資料擬訂出該專業的教學計劃,並將它落實到教研室;又指導青年教師,為他們創造條件,準備開課。而他自己編寫講義,主講物理光學課程。為擴大學生知識面,他又多次在上海聘請有關專家來校講課或開設講座。由於他的努力,該專業按教學計劃開出了全部課程,而且達到了較高水平。
為了使學生既學好理論,又能掌握實驗技術,何增祿除了關心各課程的實驗環節外,還親自擬訂和準備物理光學和幾何光學2門課程的實驗。此外,建立了光學零件和儀器零件2個工藝實驗室,不但滿足了學生實驗的需要,還自制儀器,充實各實驗室,開出新實驗,對教學和研究提供了方便。何增祿還常常親自參與儀器設計與加工,尤其是一些高精度的光學零件。當時所製作的精度極高的光膠合平面樣品至今還保存在浙江大學光學儀器實驗室。
重視該專業的科學研究
何增祿還十分重視該專業的科學研究。在繁忙的教學之外,他自制了套水銀擴散泵和油擴散泵高真空系統,用它來進行光學零件鍍膜工藝的研究,同時研製出汞燈、鈉燈、氫燈等光源和一些高真空器件。直到他北上到清華大學之前的3年內,光學儀器專業已初具規模,教學井然有序。他的努力,為浙江大學光學儀器專業以後的成長與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也對剛剛起步的我國光學工業起了促進作用。

何增祿主要論著

1T.L.Ho(何增祿).High-vacuumpressure-controlapparatus.Nat.Acad.Sci.Proc,1931,17:548—550.
2T.L.Ho.Multiplenozzlediffusionpumps.Rev.Sci.Instruments,1932,3:133—135.
3T.L.Ho.Speedfactorandpowerinputofdiffusionpumps.Physics,1932,2:386—395.
4A.Goetz,J.W.BuchtaandT.L.Ho.Recordingdilatometerofhighsensitivity.Rev.Sci.Instruments,1934,5:428—431.
5T.L.Ho,W.S.Lung.Changeoffrequencyofalightwavebythevaviationofitsopticalpath.Nature,1946,158:63.
6W.S.Lung,T.L.Ho.Ontheprincipleofthechangeoffrequencyoflight.Sci.Rec,1950,3:191.

何增祿參考文獻

[1]解俊民.何增祿教授.浙江大學在遵義.浙江大學出版社,1990.
[2]程開甲,胡濟民,周志成.遵湄時期的浙大物理系.同[1].
[3]JohnStrong.ProceduresinExperimentalPhysics.Chap.Ⅲ,97、117.
[4]A.Roth.VacuumTechnology.5.3.3.DiffusionPumps,1976:218.North-HollandPublishingCompany.
[5]L.G.Carpenter.VacuumTechnology.3.3.VacuumPumps.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