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何國琦

鎖定
何國琦 ,中國著名區域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家。1934年10月出生,浙江省餘姚人,中共黨員。
北京大學地質學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岩石圈地質研究所所長,現任國際岩石圈計劃中國全國委員會委員及《地質學報》、《石油與天然氣地質》等期刊的編委和中國地質學會榮譽理事。2001年獲得面向全國地質工作者,最高層次的地質科學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中文名
何國琦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籍    貫
浙江餘姚
出生日期
1934年10月
逝世日期
2017年7月16日 [2] 
畢業院校
莫斯科大學
職    業
中國著名區域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家
主要成就
最高層次的地質科學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任職院校
北京大學地質學系

何國琦人物簡介

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導師。
何教授野外工作 何教授野外工作

何國琦人物經歷

1952年考入北京地質學院學習地質,1956年畢業,同年到北京俄語學院留蘇預備班學習,1957-1958年在北京地質學院任助教,1959年到莫斯科大學地質系學習,1963年畢業,獲候補博士學位。同年回國被分配到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先後任教員、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學岩石圈地質研究所所長,長期致力於地質教學和科研工作。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著名專家。現任國際岩石圈計劃中國全國委員會委員及《地質學報》、《石油與天然氣地質》等期刊的編委和中國地質學會榮譽理事。2001年獲得面向全國地質工作者,最高層次的地質科學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温家寶總理頒獎 温家寶總理頒獎

何國琦主要成就

撰寫普通地質學 撰寫普通地質學
何國琦教授始終活躍於教學、科研第一線,艱苦樸素,50年如一日。他注重調查研究,對哈薩克斯坦及我國北方的地質構造和礦產都有較深入、系統的研究。20世紀40年代,關於哈薩克斯坦北部奧陶紀地層和筆石動物羣的研究及所建的筆石帶劃分方案一直沿用;創造性地將板塊構造理論用於中國北方及鄰區大陸岩石圈的研究,並提出建立古陸緣新型構造模式——古岩漿型被動陸緣和相關的“地殼成熟度”、“拉張型過渡殼”等一系列新概念,以及陸間型造山帶的多階段演化模式。認為火山-深成岩帶的形成與陸緣解體條件下的伸展環境有關,不同於俯衝環境中形成的島弧與陸緣弧;古岩漿型被動陸緣首先經歷拉張減薄,取得深源的熱-物質添加,又經聚匯階段的構造-岩漿改造,最有利於形成內生金屬礦產;他主持國家自然科學重大基金項目,確認了阿爾泰造山帶的大地構造位置,並根據構造階段疊加關係,提出中亞地區下古生界生物地層疊加特點及印支期應為獨立構造階段的見解,並指出古、中生代之交是新疆成礦作用的高峯期,探討了大-超大型礦牀的成礦條件等等,為資源和寶石礦牀勘探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據。他先後發表論文近80篇,專著11部.,獲北京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國家教委和地礦部、國家計委、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重大科技成果獎、科技進步三等獎各1項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