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位山灌區

鎖定
位山灌區始建於1958年,1962年停灌,1970年復灌。現渠首設計引水流量240秒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540萬畝,控制聊城8個縣(市區)90個鄉(鎮)的全部或大部分耕地,是黃河下游最大的引黃灌區,居全國特大型灌區的第5位。
中文名
位山灌區
外文名
WeiShan irrigation area
始建時間
1958年
設計灌溉面積
540萬畝
總    長
274公里
學    科
水利工程

位山灌區位置境域

位山灌區於1958年5月動工興建,原規劃範圍涉及聊城、東阿、茌平、高唐、 臨清、夏津、武城、平原、禹城、齊河、冠縣等11個縣,最大灌溉面積1145萬畝。1972年冬,聊城地區水利局編報位山灌區擴大初步設計,提出包括改位臨運河 為三乾渠等內容的整個灌區規劃和設計。灌區範圍涉及東阿、聊城、茌平、高唐、 陽穀、冠縣、臨清7縣(市),設計灌溉面積432萬畝。 [1] 

位山灌區工程內容

位山灌區位山引黃閘

位山引黃灌區渠首位山引黃閘,位於東阿縣關山鄉位山村西,臨黃堤樁號7+780+400處,原閘於1958年5~9月興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開敞式引水閘,共lo孔,每孔淨寬10米,高5米,安裝5X10弧形鋼板閘門,閘底板高程36.5米(大沽基點),設計防洪水位45米,設計引水流量400立方米每秒。1983年,又按新的防洪標準將此閘改建為8孔,每孔淨寬7.7米,高3米,閘底板高程38.5米,設計防洪水位49.7米,引水流量240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為600立方米每秒。
灌區初建時,設計位山閘後引水渠末端築有東、中、西沉沙池,東沉沙池有6條沉沙渠,中沉沙池和西沉沙池均有4條沉沙渠。到1961年,東沉沙池修築3條沉沙渠,中沉沙池修築1條半沉沙渠,西沉沙池沉沙渠未施工。在東西兩沉沙池出口分別建大店子(東阿)、周店(聊城)兩分水閘。當時,渠首閘後設引水渠l條,下有乾渠6條、分乾渠48條、支渠562條、斗渠2069條,控制東阿、茌平、聊城、陽穀、高唐、臨清、冠縣及夏津、禹城、齊河、平原等11縣耕地面積896萬畝。
1969年後,將位山引黃閘後引水渠分為東西2條,乾渠調整為3條,下有分乾渠36條、支渠226條、斗渠1224條。
一干渠自東阿興隆村分水閘引水,二、三乾渠均由聊城市周店分水閘引水。配套建築物4898座,其中乾渠橋、涵、閘和渡槽445座,控制東阿、陽穀、茌平、聊城、高唐、臨清、冠縣7縣117個鄉鎮的耕地面積524萬畝,設計灌溉面積432萬畝。1958年10月至1961年間,年均引水220天,引水量11.87億立方米,總引水量為37.95億立方米,灌溉面積2291.3萬畝次,對農業生產起到一定作用。-但因其排灌工程不完善,實行大水漫灌,打亂原排水系統,有灌無排,加之1961年大雨積洪澇,引起地下水位急劇上升,導致大面積土壤次生鹽鹼化。1961年底,全區鹽鹼地達到209.6萬畝,佔全區耕地面積的23.3%,對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危害。
1962年,貫徹執行國務院副總理譚震林主持的範縣會議精神,位山灌區停止使用,廢渠還耕。1966~1968年間,開挖配套徒駭河以東地區排、灌渠系工程,位山閘啓開2~4孔閘門引水,灌溉東阿、聊城、茌平3縣耕地56萬畝次。此後,由於各級政府認真貫徹積極慎重的方針,吸取過去的教訓,注重排灌工程配套,引黃復灌逐步走向穩定發展的道路。1970年,修築西沉沙池,位山閘10孔閘門全部啓用,引水復灌。1970~1990年,位山閘總計引黃72次,引進水量192.37億立方米,年均9.16億立方米(1989年最多,18,08億立方米);灌溉農田13122萬畝次,年均672萬畝次(1989年最多,1525萬畝次),一次引水灌溉最大面積500萬畝。1991~1995年,位山引黃灌區總計引水19次51.012億立方米,灌溉農田面積4732.7萬畝次,年均946.54萬畝次。1 996年,位山引黃灌區總計引水5次14.05億立方米,灌溉農田1200萬畝次。
[2] 

位山灌區位臨運河

位臨運河,南起東阿縣位山村位山引黃閘,北至臨清縣胡家灣附近衞運河,全長110公里,是建國以後新開挖的河道,新挖運河部分沿行了山東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的舊道。 山東京杭大運河完成於元代,明清兩代相繼改建運用,運河流經地區也屢有變遷,它北起臨清,南迄台兒莊,北與衞運河相接,南與中運河相連,長400餘公里。 1855年(清咸豐五年),黃河自蘭陽銅瓦廂決口,奪大清河入海,運河堤被沖毀,黃河穿運,北上漕船逐漸減少,至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裁撤管河人員,黃河以北運河遂廢。建國後,計劃恢復山東黃河以北運河航道,於1959年10月~1961年4月,組織開挖位臨運河,但工程未完成,尚有一段未挖通。位臨運河雖未通航,但為發展引黃灌溉創造了條件。 1970年,位山引黃灌區恢復後,位臨運河經整修,成為位山灌區三乾渠,擔負聊城地區138萬畝農田灌溉供水任務。 為引黃濟天津,1981年10~11月對位山三乾渠進行開寬加深改建,並新開挖臨清縣丘屯至胡家灣附近入衞運河一段河道,至此衞臨運河全線貫通。 位臨運河南起東阿縣位山,西流在陽穀縣阿城南與運河舊道合,折而北流,經運河舊道,至聊城周店南,與舊運道分流,改道西行,在聊城王堤口穿過徒駭河,轉向西北流,在王鋪穿馬頰河,西北至臨清尚店轉向北,至臨清丘屯與運河舊道合,至胡家灣附近入衞運河。 [3] 

位山灌區節制閘

王堤口節制閘,位於聊城市王堤口村東、位山灌區三乾渠與徒駭河交叉處,由山東省海河流域治理指揮部和聊城地區水利局聯合設計、兗州水利安裝隊承建、聊城地區河道工程管理處管理。1970年春施工,當年8月竣工使用。嗣後又接長護坡,修整止水縫及閘門,電機設備配套,共完成土石方14.35萬立方米,國家投資153.5萬元。此閘為井柱墩台閘身,石砌護坡。全閘共6孔,單孔淨寬lo米,全長66米,閘底板高程29.1 4米,閘門為平面雙吊點鋼結構,每扇寬10.18米、高5.5米。機架橋上配有上海產QP Q型捲揚式手搖、電動兩用啓閉機6台,啓閉能力為50噸。此閘正常蓄水量為396萬立方米,最大蓄水量為515萬立方米,年調節水量2200萬立方米,可供陽穀定水鎮和聊城市沙鎮等鄉鎮31個村莊5萬畝土地灌溉用水。沿河建揚水站29處,裝機容量786.45千瓦,實際灌溉面積5萬畝左右。
四河頭節制閘,為四河頭水利樞紐工程的主要組成部分,位於聊城市城南徒駭河與位山灌區二乾渠(原小運河)交叉處(樞紐工程包括徒駭河節制閘、二乾渠泄水閘、穿二乾渠涵洞和引黃渡槽)。該閘於1969年動工,1970年竣工,由聊城地區水利局設計,安裝隊施工,河道工程管理處管理。共完成土石方6.45萬立方米,國家投資137萬元。爾後又多次整修和配套,投資38.7萬元。該閘為框架式鋼筋混凝土結構,閘身全長79.2米,分8孔,單孔淨寬9.2米,閘門為沉浮式鋼筋混凝土鋼絲網薄壁圓管,擋水高度為3米,閘底高程27.5米,機架橋面設有移動式手搖、電動兩用啓閉機l台,啓閉能力為32噸。1975~1980年,增置啓閉機、電動機3台共33千瓦。該閘按1961年雨型防洪標準設計,防洪水位33.5米,流量498立方米每秒,承擔閘上游徒駭河流域排水任務。正常蓄水量為176萬立方米,最大蓄水量為233萬立方米,可供2.5萬畝土地灌溉用水。沿河兩岸建有揚水站48處,裝機容量687.22千瓦,實際灌溉面積3.5萬畝。
王鋪節制閘,位於聊城市八甲劉鄉王鋪村南馬頰河上,1970年3月動工興建,同年9月建成,1972年後又續建整修,共完成土石方5.94萬立方米,國家投資124.46萬元。此閘結構為鋼筋混凝土墩台閘身,砌石護坡,閘身總長54.8米,分5孔,單跨10米,閘底高程29.15米,閘門為雙吊點板鋼,每扇寬10.18米、高4.5米,裝有濟南產QPQ型捲揚式手搖、電動兩用啓閉機5台,配有11千瓦電動機5台,啓閉能力32噸。閘前防洪水位3 4.03米,設計行洪流量413立方米每秒,排澇流量277立方米每秒;閘後交通橋7孔,寬6米,荷載能力為汽-13級。該閘由山東省海河流域治理指揮部和聊城地區水利局聯合設計,濰坊水利局安裝隊承建,聊城地區河道工程管理處管理。主要控制位山灌區三乾渠黃河水入馬頰河,保證向冠縣、臨清及天津送水。閘前正常蓄水量283萬立方米,最大蓄水量376萬立方米,年調節水量1800萬立方米,可灌溉沿河堂邑;八甲劉、梁水鎮、辛集、定遠寨等鄉鎮的98個村莊農田4.5萬畝。沿河修建揚水站67處,裝機容量2378.46千瓦,實際灌溉面積9萬畝。1991年後,由於河道淤積,排澇能力降低30%,行洪能力降低25%。 [4] 

位山灌區班滑運河

班滑運河

位山灌區沉沙池

位山灌區設有兩個沉沙池,東池在東阿縣境;西池位於聊城於集鄉太平村東南,與陽穀縣交界處,佔用兩縣耕地3萬畝,設計淤沙厚度1~1.5米,容沙2613萬立方米。

位山灌區乾渠

位山灌區有3條幹渠穿過聊城境內:第一干渠出自東沉沙池,設計流量70立方米/秒,流經聊城東部邊沿地區,境內長度3公里,設有趙盤、王鄂、任莊3條支渠向西送水,灌溉許營、蔣官屯兩個鄉鎮6萬畝耕地;第二乾渠出自西沉沙池總渠,從周店向北穿越聊城中部地區,佔用運河和徒駭河故道,設計流量62立方米/秒,境內長度32.9公里,兩岸設有西王、運河兩條分乾和6條支渠,灌溉面積19.5萬畝,在北楊集鄉戴橋村進入茌平區境;第三乾渠從周店總渠流向西北,借用位臨運河至鄭堂出境,設計流量69立方米/秒,境內長度41公里,兩岸設分幹13條,支渠7條,灌溉面積63.69萬畝。在西沉沙池輸水總渠上,向北開挖孫堂、牛王兩條分幹,灌溉蔣官屯、許營、於集、李海務4個鄉鎮土地共15.52萬畝。 聊城位居灌區上游,東部地勢平坦,第一、二乾渠沿線大面積得到自流灌溉;西部高亢地輸水路線長,水位低,第三乾渠沿線實行提水灌溉。
分干與支渠是從乾渠引水輸送田間的主要工程,全市共32條,長243公里。分幹深4米左右,控制面積2~20萬畝,支渠間距1~1.5公里,深3~3.5米,控制面積0.3~2萬畝。鑑於1958年第一次黃灌缺少排水工程造成土地次生鹼化的教訓,1969年重開灌區時,實行排灌工程配套,各成系統。對西部第三乾渠左岸高地3條分幹(王堤口、報本堂、張爐集)實行排灌溝渠合一,既能東水西調,又能排泄西部澇水。
在東部自流灌區的孫堂分幹興辦襯砌工程,為提高引黃工程標準進行實驗。1978年5月動工,北起班滑公路,南至渠首閘,用水泥預製板襯砌渠道12公里,於1979年11月完成。襯砌後引水流速加快,渠道淤積減輕,滲水減少82%,兩岸土地鹼化得到防止。渠道口寬由22米縮小到12米,節約了土地,被省評為優質工程。
斗渠和農渠是灌區田間的主要工程,全市有斗渠488條,全長976公里,斗渠間距500米左右,控制面積500~700畝,採取排、灌、路、林四結合,一般為東西佈置。根據聊城地形西南高,東北低的現狀,為攔截地面徑流,實行迎水挖溝,修築林帶,靠林帶修渠道,沿渠道修築生產路。灌區完成鬥級工程後,實現耕地切塊劃方,大體200畝左右為一塊方田。在方田內平整土地,修築農渠、毛渠,使灌水均勻。全市6000多個方田實現園田化、林網化,農村自然面貌得到根本改變。至1985年,聊城修建引黃渠系共開挖土方5850萬立方米,工日1700萬個。每年引黃水約2.5億立方米,澆地面積100萬畝,每畝年灌水量250立方米,一次灌水80~100立方米,10天左右輪灌一遍。引黃灌溉不但節約油料、節省公斤,含鉀2公斤,按每畝落淤厚度10釐米勞力,且水質亦肥。經專項分析,黃河水礦化計算,可摺合化肥硫酸氨35公斤或過磷酸鈣度為每公升0.3~0.4克,每噸泥沙含磷0.521公斤。 [5] 

位山灌區工程建設

位山灌區於1958年5月動工興建,灌區工程集中組織了3次大規模施工:1958年5-10月出工40萬人,完成位山引黃閘、輸沙渠、沉沙地、沉沙池出口閘、二乾渠、三乾渠、四乾渠及主要配套建築物和部分下級渠道。
位山引黃閘位於東阿縣位山村,設計引水流量400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1150立方米每秒。1958年冬至1959年春,出民工25萬人,完成五乾渠及二、三、四乾渠尾工和部分配套建築物。1959年冬至1960年春,出民工85萬人,開挖一干渠、六乾渠及部分配套建築物,另外還開挖位臨運河、班滑運河、修平原水庫3座及劉集沉沙條渠。至1961年6月,灌區共建成沉沙條渠4條,乾渠6條,分乾渠48條,支渠562條,斗渠2069條,農渠4221條,配套建築物25378座(其中水電站和水力站643站),共做土方1.15億立方米。
1962年停止引黃灌溉,除保留乾渠外,田間工程廢渠還耕。1965年以後,聊城地區連續乾旱,羣眾迫切要求恢復引黃灌溉。1966年開啓位山引黃閘兩孔,利用劉集沉沙條渠取土窪地輸水到四乾渠。1968年啓用位山引黃閘6孔,送水範圍擴大到四新河、小運河兩岸,並完成東輸水渠灌區及一干渠工程。1970年冬又建成西輸水渠,並疏浚原四乾渠。1971年,位山引黃閘10孔全部啓用引水。
1972年冬,聊城地區水利局編報位山灌區擴大初步設計,提出包括改位臨運河為三乾渠等內容的整個灌區規劃和設計。灌區範圍涉及東阿、聊城、茌平、高唐、陽穀、冠縣、臨清7縣(市),設計灌溉面積432萬畝。1981年改建引黃閘,由10孔改為8孔,堵塞兩邊孔並加高,設計引水流量240立方米每秒。1981年引黃濟津,三乾渠按修正設計進行擴挖,擴大灌溉面積156萬畝,扣出東阿縣郭口灌區建成後分出去的面積,位山灌區灌溉面積達561萬畝。
經多年的恢復、調整和建設,截止1985年,位山灌區共建成乾渠3條,分乾渠48條,支渠480條,幹、支排水溝491條,萬畝以上揚水站80處,配套機井3.1萬眼,共投資2.2億元(不含機井)。  [1] 

位山灌區水庫

高唐水庫(第一湖),位於高唐縣城南7公里處的毛家大窪,東西寬平均3公里,南北長平均l公里,周長9公里,聊禹公路縱穿其間,總面積2.93平方公里,設計水深平均2米,總蓄水量約60 0萬立方米。水庫於1958年11月組織民工和學校師生3978人、突擊22天完成築堤(堤底19米,頂寬4米,堤高平均2.5米,堤坡1:3)和引水渠工程。嗣後又修建進水閘、節制閘、泄水閘和公路橋各1座,並加高加寬公路,共完成土石方62.7l萬立方米,用工7.84萬個。1959年由位山灌區二乾渠引水入庫後,縣商業局在水庫建養魚池37個,佔地55畝,投放魚苗20萬尾;養鴨0.2萬餘隻,投資10萬元左右。由於管理不善,收益甚微。水庫亦因選址不當,規劃設計不合理,工程配套不完善,不僅沒有發揮效益,還引起周圍土地次生鹽鹼化。1962年引黃停止後,水庫水源斷絕,廢棄還耕。 [6] 

位山灌區工程修繕

完成了國家連續六年投資的位山灌區節水改造項目。2003年投資5000多萬元開工建設了長達12.4公里的位山灌區節水改造一干渠襯砌項目和長達19.5公里的二乾渠襯砌工程。它是自1998年境內連續第六年實施國家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位列國家大型灌區第五位的位山灌區的工程條件得到改善。二、位山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規劃通過水利部水規總院專家評審。該規劃總投資29.9億元,已經水利部正式批覆,為今後位山灌區列入國家基建計劃,獲得國家投資,促進灌區改造奠定了基礎。 [7] 
2005年,位山灌區已經是連續第八年被列入國家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項目,爭取到國家資金400萬元,完成了二乾渠10公里的襯砌和63座建築物的建設工作,沉沙池區村莊搬遷已經完成村台填築工作,其他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位山灌區視頻系統投入使用,灌區自動化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完成了西渠、1、5號池和三乾渠臨清段12.17公里的清淤任務、三乾渠7公里的襯砌任務。
《位山灌區管理辦法》等已完成起草工作,報市政府審批。位山灌區管理處完成了王鋪所、劉集所、崮堆王試驗站三處辦公樓建設,改善了辦公條件,視頻系統投入使用,灌區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8] 

位山灌區工程效益

灌區於1958年10月開灌,至1961年6月共引水37.9億 立方米,澆地2563萬畝次。
1962年停止引黃灌溉,1966年復灌後,1970-1985年灌區累計引水136.5億立方米,累計灌溉面積4077萬畝,年均灌溉面積255萬畝。1982-1985年,每年灌溉面積為340-380萬畝。灌區地下水位保持穩定,鹽鹼地減少,增產效益顯著。灌區糧食畝產由1970年的142.5公斤,增長到520公斤,棉花畝產由27公斤增長到66.5公斤。 [1] 

位山灌區簡介

灌區骨幹工程設有東、西2條輸沙渠,2個沉沙區和3條幹渠,總長274公里 ;分乾渠53條,總長797公里;流量大於1.0秒立方米的支渠393條,總長1419公里;各類水工建築物5000餘座,形成了以2條輸沙渠、2個沉沙區和3條幹渠為骨幹工程的灌溉網絡體系,固定資產達7億多元 [9] 

位山灌區簡史

位山灌區始建於1958年,1962年停灌,1970年復灌。現渠首設計引水流量240秒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540萬畝,控制聊城8個縣(市區)90個鄉(鎮)的全部或大部分耕地,是黃河下游最大的引黃灌區,居全國特大型灌區的第5位 [10] 

位山灌區基礎設施

位山灌區作為確保聊城農業豐產增收的重要基礎設施,有效地緩解了十年九旱給聊城農業帶來的嚴重困難,提高了糧食生產能力,保障了糧食安全。復灌至今,灌區累計引水 365 億立方米, 年均增產效益達 10 多億元, 灌區 糧食生產總量達 5300 萬噸,佔全市糧食總產量的 72% ,單產約為非灌區的 2 倍。與此 同時,灌區還為聊城工業、城鎮居民生活及環境用水提供了大量優質水源。引黃補源,有效地緩解了地下水位下降的趨勢,保障了機井的正常使用,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向電廠供水,有力地服務了工業建設。向東昌湖、古運河、徒駭河供水,為打造“江北水城”提供了水源支持,改善了投資環境,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灌區自 1981 年以來還先後承擔了 6 次引黃濟津和 10 次引黃入衞跨流域調水任務,向天津、河北送水 52 億立方米,有力地支援了兩省市的經濟建設 [11] 

位山灌區管理體制

位山灌區管理體制為“條塊結合,分級管理”,設有市縣兩級專管機構和灌區管理委員會。市級專管機構位山灌區管理處負責跨縣骨幹工程的建管、用水調配和對下一級灌區專管機構的業務指導。縣級專管機構的職責與市級專管機構相似。灌區管理委員會是灌區的民主管理組織,代表灌區羣眾監督專管機構的工作,決策灌區改革和發展等重大事項,制訂管理政策等。專管和羣管相結合的管理模式,保證了灌區實施到位的管理,促進了灌區的發展 [11] 

位山灌區所獲榮譽

2023年1月,入選“人民治水·百年功績”治水工程項目名單。 [12] 
參考資料
  • 1.    山東省志 水利志 第四卷 農田水利  第一類 灌溉工程 第三輯 引黃灌溉 一、大型引黃灌區 位山灌區
  • 2.    聊城地區志 第五編水利  第三章灌溉工程   第二節引黃灌溉
  • 3.    山東省志 自然地理志 第三卷 水文 第一類 河流 第二輯 海河水系 三、位臨運河
  • 4.    聊城地區志 第五編水利  第二章調蓄工程   第一節節制閘
  • 5.    聊城市志 第六編 水利  第一章 水利工程   第二節 引黃渠系
  • 6.    聊城地區志 第五編水利  第二章調蓄工程   第二節水庫
  • 7.    聊城市2005年年鑑 農業  水利
  • 8.    聊城市2006年年鑑 農業  水利
  • 9.    馮保清, 許曉華. 位山灌區節水改造效益分析[J]. 山東水利, 2007(7):74-76.
  • 10.    張厚玉, 沈秀珍. 位山灌區灌溉效益分攤係數計算[J]. 人民黃河, 2000, 22(3):39-40.
  • 11.    齊學斌, 趙輝, 王景雷,等. 位山灌區節水改造中的幾個問題[J].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 2001(12):51-53.
  • 12.    水利部關於公佈“人民治水·百年功績” 治水工程項目名單的通知  .水利部.2023-01-26[引用日期2023-01-2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