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伯德特離補

鎖定
伯德特離補(?-?),奚族五王族人,金國將領。
伯德特離補曾任遼國御院通進。天會元年(957年),伯德特離補隨父降金,奉命招降了松山州等地的遼國軍民。天會三年(1125年)十月,以軍馬猛安之職隨完顏宗望南下伐宋 ,率軍攻佔安肅軍,大敗宋兵的援軍,先後以攝通判事、同知安肅州事,鎮守安肅。後調同知磁州事,鎮壓太行山一帶抗金民軍。後任濱州刺史、涿州刺史。
天會八年(1128年),伯德特離補任工部郎中,協助張浩修繕東京宮殿。皇統七年(1147年),攝行六部事,此後任大理寺卿、同知東京留守。天德三年(1151年),伯德特離補回京,再次出任大理寺卿,同知南京留守。其後任洺州防禦使、崇義軍節度使。
此後,伯德特離補告老歸田裏,在家中去世。
本    名
伯德特離補
所處時代
金代
民族族羣
奚族
出生地
五王族

伯德特離補人物生平

伯德特離補歸順金國

遼末,伯德特離補在遼國御院擔任通進天會元年(957年),伯德特離補隨父親伯德撻不也歸順金國,伯德撻不也被授世襲謀克,後以京兆府尹之職致仕。 [1] 
伯德特離補歸順金國之後,奉命去招降了松山州(治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松山區城子鄉城子河北村境內)等地的遼國軍民。 [2] 
天輔七年(1123年)正月,完顏阿骨打攻佔燕京(即汴京,今河南開封),招降了平州(治今河北省盧龍縣)、薊州(治今天津市薊州區),伯德特離補奉命前去督促百姓耕種,恢復生產。 [3] 

伯德特離補南下攻宋

天會三年(1125年)十月,金兵分東、西兩路南下伐宋 ,伯德特離補被任命為軍馬猛安,隨完顏宗望率領的東路軍南下,與諸將在安肅軍(治今河北徐水縣)紮營,準備攻佔保州(治今河北保定)、遂州(治今河北徐水縣西遂)、安州地區。揮軍攻打安肅軍,北宋集合了河間府、雄州、保州等地十多萬的軍力來救援安肅軍,伯德特離補率領所部率先迎戰,金國大軍隨後跟進,大破宋軍,隨後一舉攻佔安肅軍。 [4] 
攻佔安肅軍後,伯德特離補攝通判事,鎮守安肅軍,宋軍降將胡愈暗中聯絡舊部,意圖舉兵反金,伯德特離補得知此事後,親自率軍生擒了胡愈等五十多人,挫敗宋軍降兵反正的計劃。安肅軍改為安肅州後,就任同知安肅州事。 [5] 
金兵南下之後,河北民眾紛紛組織民軍抗金,大部分聚焦在太行山,金兵元帥府調伯德特離補任同知磁州事,鎮壓民軍,伯德特離補到任後迅速統軍鎮壓了太行山民軍,元帥府又將磁州、相州的駐軍全部交給他統一指揮,去鎮壓王會等人統領的民軍,伯德特離補率軍一舉蕩平各部民軍,生擒王會、孫小十、苗清等人。 [6] 
鎮壓民軍之後,伯德特離補升任濱州(治今山東濱州)刺史,後因母親去世離職守孝,孝期未滿就被召回復職,後改任涿州(治今河北涿州市)刺史。 [7] 

伯德特離補入京為官

天會八年(1128年),金太宗將要巡視東京(今遼寧遼陽),命張浩修繕東京的宮殿,伯德特離補調入京城,擔任工部郎中,協助張浩修繕宮殿。 [8] 
皇統七年(1147年)六月,完顏宗弼為了打擊舊漢官集團,扶植自己身邊的新漢官集團,引發田珏弊案,被牽連入案的漢人官員達三十四人,全部被流放海上,中央政府為之一空,追隨完顏宗弼的漢人官員取代他們位置,成了金國的執政人物。伯德特離補則攝行六部事,升任大理寺卿,後出京擔任同知東京留守。 [9] 
天德三年(1151年),伯德特離補回京,再次出任大理寺卿,同知南京留守。後因父親去世,辭官守孝,丁父憂,孝期未滿就被召回,出任洺州(治所在今河北永年縣廣府鎮)防禦使。 [10] 

伯德特離補智守洺州

正隆六年(1161年)十月,金主完顏亮兵分四路南下攻宋,調集諸路猛安謀克於淮河以北,造成金國內地各個州縣空虛無備,同時為擴充軍力下令強徵丁壯從軍,加上繁重的軍需勞役,激起民變,各地盜賊羣起,而各個州縣無兵防禦,多被攻陷。
伯德特離補鎮守的洺州城也無兵可用,但原來城下有一條護城河,伯德特離補就引水注入溝濠之中,形成新的護城河以護衞城池,盜賊無法靠近城牆,洺州城賴以為安。 [11] 
其後,伯德特離補升任崇義軍(治今遼寧義縣)節度使,不久,告老歸田裏,在家中去世。 [12] 

伯德特離補主要成就

伯德特離補歸金之後,隨軍南下攻宋,在攻佔安肅軍之戰中,奮勇先登,一舉攻佔安肅軍,隨後鎮守安肅軍,平息宋軍降將的反正圖謀。在河北民眾組織抗金民軍不斷襲擾金兵後方、糧道的情況下,伯德特離補又率軍掃平了太行山等地的民軍,生擒王會、孫小十、苗清等民軍首領,保證了金兵後方的穩定、糧道的安全,鞏固了金國對山東的統治。 [6] 
除了屢立軍功,在民政方面,伯德特離補為官清廉,在朝廷清廉考察中被評為優等,每次調任官職,離職的時候,都只有一車行李、幾名婢僕,與那些離任時動輒帶走數十量車財物的官員相比,清廉無比,他常説:“俸祿已足養廉,衣食之外,何用蓄積。” [13-14] 

伯德特離補人物評價

《金史》:“特離補為人孝謹,為政簡靜不積財。” [15] 

伯德特離補親屬成員

父親:伯德父撻不也,天會元年(957年),歸順金國,被授世襲謀克,後任京兆府尹,在任內致仕。 [15] 

伯德特離補史籍記載

《金史·卷八十一·列傳第十九》 [15] 
參考資料
  • 1.    《金史·伯德特離補傳》:遼御院通進。天會初,與父撻不也歸朝,授世襲謀克,後以京兆尹致仕。
  • 2.    《金史·伯德特離補傳》:特離補招降松山等州未附軍民。
  • 3.    《金史·伯德特離補傳》:及招降平州、薊州境內,督之耕作。
  • 4.    《金史·伯德特離補傳》:宗望伐宋,特離補為軍馬猛安,與諸將留,規取保、遂、安三州。攻安肅軍,河間、雄、保等兵十餘萬來救,特離補率所部先戰,大軍繼之,大破其兵,遂拔安肅。
  • 5.    《金史·伯德特離補傳》:特離補攝通判事,降將胡愈陰結眾謀亂,特離補勒兵擒愈及其眾五十餘人。安肅軍改為州,就除同知州事。
  • 6.    《金史·伯德特離補傳》:改磁州,捕獲太行羣盜。元帥府以磁、相二州屯兵屬之,擒王會、孫小十、苗清等,羣盜遂平。
  • 7.    《金史·伯德特離補傳》:遷濱州刺史,廉入優等。以母憂去官,起復本職,改涿州刺史。
  • 8.    《金史·伯德特離補傳》:入為工部郎中,從張浩營繕東京宮室。
  • 9.    《金史·伯德特離補傳》:及田珏黨事起,朝省為之一空,特離補攝行六部事,遷大理卿,出為同知東京留守。
  • 10.    《金史·伯德特離補傳》:天德三年,復為大理卿,同知南京留守。丁父憂,起復洺州防禦使。
  • 11.    《金史·伯德特離補傳》:正隆盜起,州縣無兵,不能御。洺舊有河附於城下,特離補乃引水注濠中以為固,盜弗能近,州賴以安。
  • 12.    《金史·伯德特離補傳》:。遷崇義軍節度使。未幾,告老歸田裏,卒。
  • 13.    《金史·伯德特離補傳》:常曰:“俸祿已足養廉,衣食之外,何用蓄積。”凡調官,行李止車一乘、婢僕數人而已。
  • 14.    《金史·伯德特離補傳》:廉入優等。
  • 15.    金史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8-28]
展開全部 收起